中國各少數民族有哪些獨特的節日?
1,瑤族達奴節
達奴節是馬山、都安、巴馬、平果、隆安、大化等地自稱布奴的瑤族傳統節日。又稱二九節、尊娘節、朱珠節、瑤族年。
怒族節日最重要的活動是打銅鼓和跳銅鼓。銅鼓有兩種:公銅鼓;母銅鼓。銅鼓表演需要五個人。兩個人打銅鼓,壹個打鑼,壹個敲皮鼓,壹個舞竹帽。鑼聲先起,然後銅鼓、皮鼓有節奏地響起。有十二套傳統風格的演奏銅鼓。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表現農耕狩獵等與自然搏鬥的場景。
它的動作粗獷有力,舞姿優雅大方。竹帽舞者,穿插在上述四位鑼鼓手中間,不時做出幽默的動作,逗得觀眾捧腹大笑。鼓點鏗鏘,舞蹈樸實,風格粗獷狂野。雖然表演者沒有太多的藝術感,但勞動中練習的舞步清新矯健,舞者配合默契,不時贏得觀眾的掌聲。最優秀的舞者也能獲得“鼓王”的美譽。
2.錫伯抹黑節
抹香節是生活在新疆的錫伯族的壹個有趣的傳統節日。錫伯族在農歷正月十六慶祝“抹香節”。
當人們壹大早起床時,年輕人聚集在壹起, 手裏拿著事先準備好的“Ku杜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 Ku那些還沒有起床的人,也將被子掀開,擦了壹片漆黑
錫伯族普遍尊敬老人。在這壹天,如果妳遇到壹位老人,妳必須問候他,並跪下。只有得到老人允許後,才能在膝蓋上擦壹點黑,或者老人自己擦。
按照習俗,誰在這壹天不往臉上抹黑,誰今年就不吉利。根據民間傳說,抹黑節的目的是請求谷神免除農作物的黑穗病,確保豐收。
3.彜族火把節
彜族火把節是彜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彜族地區。火把節通常在農歷6月24日或25日舉行,為期三天。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鬥柄北鬥七星,指出彜語支各族都要慶祝火把節。
2014 7月18日至7月27日,雲南民族村將舉辦為期10天的原生態火把節嘉年華,主題為“天下第壹民族村”,讓市民不用長途跋涉就能感受到原生態的彜族風情,參與豐富多彩的原生態民族節慶活動。
4.蒙古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又名乃爾,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意為“娛樂、遊戲”,表達豐收的喜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牲畜肥壯季節七八月份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為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化娛樂大會。“那達慕”在蒙古語中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那達慕大會上有驚心動魄的賽馬、摔跤、令人欽佩的射箭、競技象棋和引人入勝的歌舞。
賽馬也是大會的重要活動之壹。比賽壹開始,騎手們壹字排開,每個人都系著彩色的腰帶和彩色的毛巾,充滿了青春活力。賽馬的開始和結束都有各種各樣的彩旗。號角壹響,騎手們便飛上馬鞍,抽打戰馬,紅領巾如箭般飛舞。前五名成為草原上最受稱贊的運動員。射箭、摔跤等比賽也吸引了很多牧民。
5.西藏水果節
郭旺節是藏族農民慶祝豐收的節日,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的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時間在每年藏歷的七八月之間,具體日期隨著各地農時的變化而變化。壹般在大麥黃熟後兩三天,鐮刀收割前舉行。因此,郭旺節的時間安排是以鄉為單位的,由村民根據當地農作物的成熟程度集體決定。
相傳,早在公元5世紀末,西藏國王布德龔建就向永中本覺佛求教,以確保豐收。佛陀指示農民們在田地裏轉圈,人們手持香爐,舉著橫幅為首領,我們的宗教領袖拿著纏著哈達和羊右腿的棍子為引路人。帶領有青稞穗或麥穗的村民在田裏繞了幾圈後,在糧倉和神龕裏種上各種谷穗,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然後舉行壹次盛大的野餐。節日壹結束,緊張的秋收工作就正式開始了。藏族農民在辛苦勞作半年後,慶祝水果節是最大的快樂,希望獲得豐收。在藏族的“郭旺節”中,“王”的意思是田野,果實是“轉圈”。“郭旺節”意味著圍著豐收的田野載歌載舞。
百度百科-郭旺節
百度百科-那達慕
百度百科-彜族火把節
百度百科-錫伯抹黑節
百度百科-達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