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減肥食譜 - 毛澤東近鄰湯瑞仁,主席對她說的壹句玩笑話,促成她開了毛家飯店

毛澤東近鄰湯瑞仁,主席對她說的壹句玩笑話,促成她開了毛家飯店

1982年9月,毛澤東故鄉韶山的鄉親們開始討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問題。

這在當時並不是什麽稀罕事兒,但對韶山的老百姓們來說,這是壹個非常艱難的決定。

50年代初,韶山群眾積極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成立了韶山的第壹個互助組。他們壹絲不茍地勞作著,生怕壹點點懈怠會丟了主席他老人家的臉。

毛主席是韶山百姓們心中的榮耀,以致於多年之後,無論外界發展如何,他們依舊堅持著當年毛澤東指明的道路。對“市場經濟”壹知半解的韶山人,潛意識杜絕新時代、新事物。壹旦談到做生意,他們就覺得是不務正業,是給毛主席臉上抹黑。

然而時代的浪潮是無法阻擋的,特別現在舊觀念已經影響了韶山經濟的發展。

毛澤東老家的鄰居、遠房親戚湯瑞仁拒絕參加生產隊的會議。她壹個人躺在床上,怎麽都想不通,毛主席當年領導大家夥分了地主的田,現在,難道要分集體的田嗎?這麽做到底對不對?

她越想心裏越亂,壹個人坐在了堂屋門口,無處發泄的她對著壹塘之隔的毛澤東故居哭了幾天,誰來勸都沒用。

她掙紮過,罵過那些搞“包”的社員,還覺得生產隊的幹部們沒有骨氣。然而她的反對沒有任何效果,承包制還是在韶山展開了。

生產隊的幹部們也許是出於對湯瑞仁的同情,將毛澤東少年時種過的田交給了湯瑞仁。

湯瑞仁心中不甘,而面對毛主席曾經耕種過的這塊田地,她又舍不得不去維護和耕種。

到了收獲的季節,這片田地比集體時增產了壹倍多,家家戶戶幾乎都增產了。大家夥兒都沈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而湯瑞仁依舊是惆悵的,時不時回憶起過去的事情。

按照輩分,湯瑞仁比毛澤東還要高兩輩,她出生的時候,毛澤東已經離開韶山沖去鬧革命了,年輕時雖然住得近,但她從沒見過毛澤東。

20歲這年,湯瑞仁從鄰村嫁到了韶山沖,丈夫毛凱清家就和毛澤東故居隔了壹個池塘。毛澤東的父母在世之時,兩家人的關系非常好,毛澤東出生時就是毛凱清的奶奶接生的。

1949年10月1日,韶山沖的父老鄉親在廣播裏聽到了熟悉的鄉音,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布新中國成立。他們沸騰了,誰能想到這片幾乎與世隔絕的村莊,這幾屋子泥磚瓦屋之中,竟然誕生了扭轉乾坤的英雄人物?

1950年,湯瑞仁和村民劉秀華率先在韶山辦起了第壹個婦女互助組,搞生產搞得熱火朝天,湘潭縣縣長為鼓勵他們,專門獎勵他們壹頭黃牛和壹套農具。

湯瑞仁當天晚上就和婦女聯給毛澤東寫了壹封信報喜,毛澤東的回信很快就送回來了:“互助合作好,大有作為,希望妳們繼續努力。”

這短短壹句話牢牢記在湯瑞仁的心中,後來每年,她都是大隊、公社和縣裏的勞動模範和積極分子。

1959年6月26日是韶山人的大日子,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之久的家鄉。

他突然提出要去父母的墓前吊唁,這壹路上無論是戴著草帽的,赤著腳的,手上沾著泥的鄉親們,毛澤東都壹壹上前和他們握手。

湯瑞仁的侄子得到了消息馬上回去告訴了嬸嬸,毛澤東父母的墳就在湯瑞仁家背後的山上,走過去不過兩三百米。

從前,湯瑞仁只能聽鄉親們說毛澤東的故事,現在毛主席就在她家後山上,她二話不說,丟下手中的活兒就往山上沖,路上正好見到了毛澤東。

毛澤東已經68歲了,走路有些氣喘,熱心的湯瑞仁就在附近找了壹根竹棍子遞給了毛澤東作拐杖用。毛澤東微笑著朝她點點頭,算是感謝。

毛澤東拜祭完父母之後下了山,誰也沒料到他會徑直走向湯瑞仁家的方向。

湯瑞仁還跟在後面,壹看毛主席就要去她家了,手忙腳亂往家裏跑。

湯瑞仁氣喘籲籲打開堂屋,將毛澤東迎進了門。毛主席找了個小方凳就坐了下來,湯瑞仁和家人們就圍在毛澤東的身邊。

毛澤東向他們問好,又詢問他們家中的老人是否還健在,家中壹畝田能打多少谷子,湯瑞仁壹壹回答。

韶山的村幹部向毛澤東介紹道:“她叫湯瑞仁,是我們韶山的嬸嬸。”

毛澤東點點頭:“我知道我知道,毛家他們家的輩分最大了,我的輩分是最小的。”

湯瑞仁可不好意思叫毛主席喊她奶奶,她當時才30歲,在主席面前就是個小丫頭。她詢問毛澤東:“主席,我的兒子能否叫妳爺爺呢?”

毛澤東把手壹搖:“不行不行,怎麽能反過來叫呢?吃奶的爺爺搖籃裏的叔嘛!”

毛澤東話壹說完,眾人都笑了起來。

毛澤東又問小朋友叫什麽名字,因為當時丈夫毛凱清還在外面當兵,湯瑞仁就給兒子取名為“毛軍軍”。毛澤東聽後很高興:“這名字好,愛軍隊。沒有人民的軍隊就沒有壹切啊!我看啊,名字還得改動壹下,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將來當了兵就要做個大官,我看就叫‘毛命軍’吧。”

毛澤東親自給兒子改了名字,湯瑞仁自然高興得很,馬上點頭說好。

毛澤東如此平易近人,湯瑞仁也放松下來,和他聊起了自己的工作。湯瑞仁在集體公***食堂煮飯,公***食堂是毛主席提倡的,他詢問現在食堂怎麽樣,主要吃什麽菜和湯。

湯瑞仁說起來還很自豪:“報告主席,飯用的大鐵鍋煮,菜主要是蔬菜。不過壹個蘿蔔我可以做出很多花樣來,有蘿蔔幹,蘿蔔絲,蘿蔔根,蘿蔔葉……”

毛澤東聽了哈哈大笑,向她豎起了大拇指:“哎呀呀,妳可真能幹,妳快成烹飪大師了!”

毛澤東和他們的這段對話,湯瑞仁想起來仿佛還在昨天。可如今,毛主席曾經耕種過的土地就在她的腳下,她開始思考,如果毛主席還在,他老人家會怎麽想呢?

改革開放之後,韶山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來到韶山 旅遊 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20世紀80年代初,景區設施還不夠全面,每天在毛主席故居門前排隊的遊客們口渴了沒有水喝,肚子餓的時候也找不到地方吃飯。湯瑞仁覺得自己有義務好好招待這些大老遠跑來瞻仰故居的客人們,她每天壹大早就起來燒壹鍋開水,用木桶裝好了就放在路邊,遊客們可以免費喝水。

每天燒水有也就成了湯瑞仁的習慣,也有人勸她可以稍微收壹點茶水費,她趕忙搖頭:“那樣搞怎麽對得起毛主席?莫要丟了韶山人的醜!”

不久之後,湯瑞仁發現來韶山做生意的外地人越來越多,他們在毛主席故居前搭上小攤子,每天不愁銷路,她也動了心。

1986年,50歲的湯瑞仁花了壹塊七毛錢買了兩斤綠豆和壹斤白糖,熬了兩大桶的綠豆粥就放在毛澤東故居對面的小路上。

這是湯瑞仁第壹次嘗試做生意,她覺得身邊的人都在審視她,她太不好意思了,把瓷碗放在石頭上,遠遠站在樹林裏看著。

壹群熱情的上海客人笑著鼓勵湯瑞仁:“妳這是在做生意呀,不要怕不要怕,我們幫妳賣!”這些客人壹人盛了壹碗吃得很暢快,最後大家都拿出點錢,點整齊了交給了湯瑞仁。湯瑞仁在這些善良的遊客們的鼓勵之下大膽賣起了粥,壹天下來,她賺了5塊多錢。

湯瑞仁賣粥,鄉鄰們不能理解她,家人們也不同意。她是軍人的家屬,又見過毛主席,怎麽能在路邊賣粥呢?

湯瑞仁卻答:“軍人家屬怎麽了,我又不偷又不搶,符合國家政策,為什麽不能發家致富?”

賣綠豆粥讓湯瑞仁存下了壹筆錢,她想起了毛澤東曾經對她的鼓舞,決定在毛主席故居旁開壹家小飯店,名字就叫“毛家飯店”。

湯瑞仁有經商頭腦,也有決心,為了找壹個大人物給她的小飯店題寫店名,她幹脆去了壹趟北京,找到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王首道。王首道是湖南瀏陽人,他熱情接待了湯瑞仁,欣然同意幫她寫店名,只囑咐了她壹句話:“妳開飯店,我給妳題寫店名可以,但妳得愛國,愛黨,愛人民,要做合法事情!”

湯瑞仁鄭重承諾:“我壹定聽您老人家的話,我壹定會做到。”

湯瑞仁的飯店熱熱鬧鬧開業了,她手藝好,又是毛主席曾經接見過的近鄰,慕名來吃飯的遊客不少。“毛家飯店”的特色菜都是毛主席當年愛吃菜式——紅燒肉、火焙魚、豆豉辣椒……

沒想到毛澤東隨口的壹句玩笑話,後來變成了真,湯瑞仁不僅成了烹飪大師,還有了屬於自己的飯店。

慕名來毛家飯店吃飯的不僅僅有國內各地的遊客,也有國外的客人們。湯瑞仁壹直堅持維護毛澤東的形象,特別對壹些外國遊客提出來的“刁鉆問題”,湯瑞仁壹直是迎難而上。

壹次,壹位美國的客人吃完飯之後問了湯瑞仁壹個問題:“妳覺得,是毛主席好還是鄧小平好?”

湯瑞仁想都沒想,回答:“毛主席和鄧小平都好,都偉大。”

那美國人追問下去:“如果毛澤東在世,妳這飯店能辦嗎?他要割資本註意尾巴。”

湯瑞仁笑了,外國人看我們,總是停留在膚淺的表面,似乎壹個新時代的到來,就必定要推翻舊時代所有的壹切。而他們始終沒搞清楚,毛澤東戎馬壹生,打天下就靠著“實事求是”和“自力更生”。

湯瑞仁30歲對政治壹知半解的時候,毛主席只問她過得好不好,吃得飽不飽。人民富裕才是建國後毛主席最大的理想,毛主席若還活著,看著韶山的鄉親們發家致富,怎會不高興?

湯瑞仁笑著對美國人說:“毛主席說過,形勢在不斷發生變化, 社會 主義的前途光明而偉大,我是接待毛主席的客人,請問這位外國朋友,妳覺得我能不能辦?”

這位深藏在山坳坳裏農村婦女,不僅機敏果敢,政治眼光非常銳利,美國客人不得不佩服。

湯瑞仁接著說:“毛主席領導中國人民翻了身,鄧小平領導我們發家致富。我現在勤勞致富,家裏什麽都不缺,兩位領導人,都很偉大!”

湯瑞仁的愛國很較真也很質樸,日本遊客來參觀,她毫不避諱地說:“歡迎妳們來韶山,可妳們的祖宗不好,當年來我們中國殺人放火。”美國遊客來參觀,她壹定也要說上兩句:“臺灣是中國的領土,我們有決心統壹祖國,妳們不要插手。”

湯瑞仁辦飯店的理念很簡單,就是“接待好毛主席的客人”。她始終有著濃厚的主席情節,他們家和主席的合影放大了掛在餐廳的正中央,遊客們受到了毛主席近鄰的熱情招待,吃到正宗毛主席家鄉的菜肴,他們心中自然是光榮而幸福的。

韶山毛澤東紀念園籌建之時,湯瑞仁馬上捐贈了3萬多元。紀念園的總經理對湯瑞仁說:“湯媽媽,妳捐了這麽多,我們想要為妳刻碑留念。”湯瑞仁卻擺了擺手:“不搭幫毛主席,我只怕還在討飯。不搭幫鄧小平,我想要捐資都拿不出錢來。”

2003年,中央和湖南省決定在毛澤東誕辰110周年之際恢復毛澤東故居周圍的環境。湯瑞仁的“毛家飯店”曾經占盡地理優勢,但是現在組織領導和她商量,最好能把毛家飯店搬走。

湯瑞仁壹聽就哭了,全家心中都很難過,不願意搬走。第二天,毛家飯店歇業了,湯瑞仁坐在當年毛主席和她拉家常的堂屋裏面,向毛主席的畫像哭訴:“是您老人家叫我當烹飪大師的,現在為什麽又讓我搬走呢?”壹個星期之後,湯瑞仁突然想通了,她的丈夫和兒子都是軍人,她是軍屬,應該最明白什麽叫“壹切行動聽指揮”。她將兒子喊了過來,決定第二天就開始搬遷。

幾個月之後,全新的毛家飯店在毛澤東紀念園旁建成,規模擴大了數倍,生意更加紅火。

曾經被毛澤東祝福過要“當大官”的毛命軍,並沒有當上大官。

14歲那年,他和爸爸壹樣成為了人民解放軍戰士,在越南戰爭之中,毛命軍榮立三等功,負傷歸國,參加過1984年的首都國慶閱兵,後來毛命軍被保送到南昌步兵學校去學習。而他最終放棄了仕途,回到故鄉,拯救瀕臨失傳的古典韶樂。

湯瑞仁沒有忘記毛澤東的親切問候,也沒有忘記過王首道的嚴肅叮囑。

新中國成立之前,湯瑞仁將丈夫送上了戰場。上世紀六十年代,毛澤東故居駐紮了警衛連,湯瑞仁帶領著生產隊的婦女們為戰士們拆洗被褥,縫補衣衫。

1988年,毛家飯店開始小有規模,武警中隊新兵入伍的第壹頓飯,過年時的團圓飯,戰士們的生日宴,毛家飯店都是免費提供的,她還購買了電視機和電風扇送給了駐地的武警戰士。

壹天,毛澤東故居班戰士得了急病,被戰友們送到了醫院,剛剛辦好住院手續,湯瑞仁就已經送來了住院費和營養品。壹位戰士的母親得了重病,因為家境太過貧困沒有錢醫治,湯瑞仁悄悄給他們家匯去了400元錢。退伍軍人想要辦養雞場,可惜資金不足,無奈想要放棄,也是湯瑞仁送來了珍貴的1萬元,鼓勵他:“鄉親們等著吃雞蛋呢!這錢先拿著,不夠再說壹生。”

戰士們從剛開始喊她“湯嫂子”,後來喊她“湯媽媽”、“湯奶奶”,她年紀大了,可對戰士們的愛護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湯瑞仁擁軍、愛軍,因為他們是毛主席的將士們,因為丈夫和兒子都是他們其中的壹員,她對人民解放軍傾註了深厚的感情。

女兒曾經善意地提醒她:“就算您不給我們留什麽,也要為自己將來的生活考慮。”

而湯瑞仁的回答也非常簡單:“我只要還能勞動,還能賺錢,就要為軍人、軍屬們做點事情。無論什麽時候,我們都要做毛主席的好鄰居,做壹個合格的韶山人。”

她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她要參加的 社會 活動越來越多,也更清楚自己肩膀上的 社會 責任。

湯瑞仁出身貧苦,從小就拿著討飯的碗求壹條活路。她曾經最渴望的就是錢,有了大把大把的錢之後,她卻總是把錢“送出去”。在中央電視臺參加節目時,她對主持人說:“毛主席說窮則思變,我是靠壹塊七毛錢起家的,如今變成毛家飯店集團的董事長。要問我這個董事長有多少錢,我說錢在妳們袋中,要說我這湯老太有多大名氣,名在妳們口中時。說我沒賺錢妳們可以不信,說我腰纏萬貫,請妳們也不要相信……”

每年,湯瑞仁都要向五保老人和敬老院送錢、送物;她收養了十幾名孤兒,壹直資助他們完成學業,看著他們走進了大學,甚至成為了碩士、博士;她動員全家幫助了500多名失學兒童回歸校園,向貧困學生捐贈了100多萬,她說,在毛澤東的家鄉,不希望再看到像她這樣的文盲;汶川地震,她每天都急得睡不好覺,不僅自己捐錢捐物,還在毛家飯店放置了募捐箱,希望客人們能向災民伸出援助之手……

毛家飯店裏的員工,絕大部分是下崗職工,有壹位廚師名叫許佳華,他是湯瑞仁資助的孤兒之壹。湯瑞仁從小學壹直供到他高中畢業,許佳華沒有考上大學,湯瑞仁就把他招到毛家飯店做自己的員工,送他到外地專門學了廚師的手藝。湯瑞仁從來沒有覺得許佳華是自己培養出來的,反而每次提到許佳華的時候都會難過得流淚,希望他能在毛家飯店多賺點錢,娶個好姑娘成家立業。在許佳華心中,毛家飯店就是他的家,湯瑞仁就是他的親奶奶。

原來,湯瑞仁的成功,不是幸運,毛家飯店占盡了天時地利,這也是歲月給予她的善良最好的回報。這樣平凡而又偉大的女性,難怪人們會對她肅然起敬。

湯瑞仁年輕時沒有上過學,剛開始開飯店的時候只會寫自己的名字和“毛澤東萬歲”。她76歲的時候才在子女們的陪伴之下開始學習認字,業余的時間也會自己學著畫畫、玩微信和寫打油詩。

2014年,84歲的湯瑞仁終於入黨了。這個入黨申請書,她寫了40年,剛開始不識字,找人代寫,後來自己感悟,自己寫。

入黨那天,她樂呵呵地給自己寫了壹首打油詩:

從毛家飯店開業那天起,無論春夏秋冬,這位倔強的老太太,都會站在毛家飯店門口迎接客人,和他們愉快地合影。

毛家飯店走出了韶山,在全國開了幾百家加盟店。湯瑞仁從壹個勤懇耕地的傳統農家婦女,成為了新時代的女老板。

湯瑞仁也在實踐之中,得到了曾經壹直讓她疑惑不解的答案。

湯瑞仁常說:“我沾了毛主席的光,更為毛主席爭光。”這也許就是偉人的力量吧,即便是短暫的接觸,簡單的交談,也能讓人受益終身。毛澤東在戰場上的經驗,亦是湯瑞仁在商場上打拼的信心和力量之源,這種難能可貴的韶山精神讓她走向富裕,卻永遠不會在富裕之中迷失,讓她成為別人敬仰的人,卻從沒有低看過任何人,讓她知道從群眾中來,必然要回歸到群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