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減肥食譜 - 赫哲族的傳統節日

赫哲族的傳統節日

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國東北部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壹,長期以來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裏江“三江平原”沿江地帶。赫哲族現有人口464.0多人,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街津口民族鄉和饒河縣四排民族鄉,佳木斯市郊區敖其村;少數赫哲族人則分散雜居在撫遠、依蘭、綏濱、富錦、寶清等縣,哈爾濱、長春、北京、新疆等地也有分布。

 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壹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文,信仰薩滿教。經濟生活以漁獵為主,現在興辦起了小學、中學,發展了漁獵生產和民族貿易。

 居住在不同地區的赫哲族人的自我稱呼不同。居住在同江縣街津口村以下至烏蘇裏江沿岸者自稱“那尼敖”,居住在富錦縣大屯以上松花江沿岸者自稱“那貝”。這裏的“那”是“本地”的意思。那尼敖,那貝皆本地人之意。赫哲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和漢蒙等其他民族互相融合,並於清朝初期形成多源多流的民族***同體。

 與其他兄弟民族相比,赫哲族的節日不算多。春節是赫哲族人的隆重節日,此外還有傳統的民族節日“鹿神節”、烏日貢節等。赫哲族人早年不過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後來與漢族雜居,相互交往密切,壹些習慣也與漢族逐漸相同了,這些傳統節日也壹樣同漢族兄弟過了。

赫哲年

 赫哲年,即春節,是赫哲族的隆重節日。赫哲族人和漢族人壹樣,對春節十分重視。赫哲族稱年節為“佛額什克斯”,也就是大年除夕之意,從臘月起直到正月十五止。

 起初,赫哲族人沒有自己民族的獨特節日,後來受滿、漢的文化影響,才開始過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而尤以春節最為隆重。而且赫哲族對節日的解釋與過節的方式也沒有很大的區別。

 赫哲族世代居住在松花江、黑龍江、烏蘇裏江構成的j江平原,這裏江河交織,山多林密,故赫哲年充滿了濃厚的北國水鄉風情。壹進臘月,赫哲人便開始準備過年的年貨。男人們壹般是推磨磨面,到江面鑿冰窟窿釣魚;婦女們則忙著做魚毛(魚肉松)、獸肉幹、臭李子餅、黏豆包等;小孩子跟著大人學剪紙、糊紙燈籠。春節來臨之際,赫哲族人總會把房屋修整壹新,“介”字形高大房屋的屋檐下掛滿了整齊的魚幹和鮮艷的紅辣椒,院子被打掃得幹幹凈凈。室內的家具和器皿擺設講究,美觀大方。他們在家具、器皿上,尤其是樺樹皮盒子上,大都刻上精細的雲紋、花魚、鳥獸、山水等圖案,虛實均勻,精美悅目。他們還喜歡把木頭雕刻成魚、獸、人,形狀各異,栩栩如生,然後都井井有條地擺設在屋內。

 臘月二十三日這天要過小年。赫哲族人往往掃灰撣塵,給竈王爺燒香上供,祈求竈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並往竈神的嘴上抹“拉拉”(稠粥)。年三十赫哲語叫佛額,即大除日,各家都要吃年飯,有小米幹飯和肉。吃過年飯後,才能吃大米、白面和炒菜。晚上還要吃餃子。從前赫哲人不會包餃子,過節是用白面做成丸子供神,還煮壹些小米粥分給鄰居。後來改用餃子供神。供神的餃子叫“五更餃子”,因為是在初壹早晨四五更時包成的。餃子煮熟後要先端壹部分去供神敬祖先、然後壹家人才吃。除夕之夜壹般不睡覺,男人喝酒嘮家常;婦女則忙於燉肉、做飯;小孩則做各種遊戲。以往,有的地方在三十晚上要“燒包袱”,給死者送吃喝。“包袱”是用金箔疊成元寶形的鎳子,與打印有銅錢痕跡的黃紙放在壹個紙口袋裏,然後用芳草或木柴燒掉,往火上灑壹些酒與食物,這不僅是給祖先送錢和食品,對先人表示懷念,也是表示對在除夕之夜保衛金朝上京會寧府中死難者的悼念。此外,還要在西墻上供奉祖宗三代,在房外山墻上供奉天地神,在鍋臺上方墻上供奉竈神,插幾根篙子代替香火。

 除夕之夜,赫哲族全家老少還要向火神磕頭。半夜時分,家長到門外“接神”(山神、河神、樹神),燒紙、點香、上供品、敬酒、磕頭。接神後,家中的晚輩先給老人、長輩磕頭,拜年,祝願他們幸福長壽;長輩也要對孩子們說些祝福的話;平輩之間則相互問安。

 正月初壹早晨,姑娘、媳婦和孩子們換上嶄新的繡了雲邊的抱皮衣褲,到親戚、鄰居、朋友家中拜年。

 赫哲族人十分好客,對前來拜年的客人,主人總是盛情招待,端上茶、瓜子等食品,大家說說笑笑,好不熱鬧。赫哲族人的年節食品過去大多是魚類和野味,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餐桌上的花樣也增多了,但傳統的魚類和山珍還是主打菜。在年節裏,壹般人家都要吃“吐火宴”。宴席上以魚、獸肉食品為主,還用野生的李子制成餅,擺上宴席。當然,席上少不了蝗魚、終魚、大馬哈魚,其中有壹道菜叫“炒魚毛”,是用類似魚松壹類的幹制品烹制的,味道清香誘人。當地有句話說得好,叫“不吃炒魚毛,不算赫哲家”,還有壹道名菜叫“塔拉哈”。其做法是用刀把哲羅魚兩邊的肉剝下來,切成細絲,放在盆裏,稍經加工、烤制即成。另外,粒大如黃豆的大馬哈魚子也非常好吃。

 赫哲族由於依江河山林而生,因此以食魚、獸為主,具有許多食魚、獸的特殊方法。

 殺生魚是赫哲族的名菜,多為招待客人時用,其吃法很多:

 1.拌菜生魚。赫哲語為“他拉克啊”,是以黑龍江盛產的鮮、蝗、鯉、草根、白魚等活魚為原料,放血後剔下肉,切成細絲,然後往魚絲中加姜、蔥、野辣椒,再加鹽、醋即可食用。缺醋時,將野櫻桃醬拌上也可食用。如再加上味精、粉絲,味道就更加鮮美。

 2.生魚片。赫哲語為“拉布塔哈”,是把活魚放血後,刮去鱗片,將肉削下,切成薄片,蘸醋和鹽吃,如果再加點辣椒油,味道更為可口。

 3.刨花。赫哲語為“蘇拉卡”,即冬季把凍魚肉剝皮,切成刨花壹樣的薄片,然後蘸醋、辣椒油、鹽吃。這種吃法只有以鮮、蝗、狗、哲羅、細鱗、牙布沙等上好的魚為原科,尤其鮮、蝗、鯉魚最好。如果是鮮魚,可以骨、肉齊吃,香脆可口,是上等佳肴。

 4.塔拉哈。從魚的脊梁骨兩側連皮片下的肉,切成薄片,用柳條串好烤,待三四分熟即可蘸醋和鹽吃,魚肉又香又脆,美味可口。

 此外,還有生拌魚籽、魚骨、魚翅等。至於熟魚的吃法,以用江水清燉卿魚湯為鮮。

 赫哲族還喜歡吃野獸肉,吃法也很多:

 1.曬獸肉幹,俗稱“胡烈克特”。將鹿、抱子、野豬、熊等野獸的四肢肉和脊肉片下來切成小塊,置於旺火上至四五分熟,即可食用。也可曬幹後儲藏起來,吃時蒸、煮皆可。

 2.曬肉條,赫哲語叫“烏切克特”,是將鹿、袍子等野獸的脊肉和四肢肉切成肉條子,生著曬幹,然後儲藏起來,‘吃時加鹽燒熟即可。

 赫哲族人由於以漁獵為生,所以早年壹直以魚類、獸類之肉為主食。清代以後開始用魚幹、皮張等換小米等,做小米粥或苞米抱子粥,加上魚毛、色油之類,赫哲族稱為“拉拉“飯,十分珍貴,香甜可口。還有壹種是把小米和魚肉塊壹起煮,再加點鹽,赫哲族叫“莫溫古”飯。

 早年赫哲族主要采集野菜,其中有:山菠菜、槍頭菜、老錢菜、山白菜、抱子耳朵菜、明葉菜、柳篙芽、猴頭、黃花菜、野蔥、野韭菜、野辣椒、蘑菇等。柳篙芽是赫哲族人喜歡的野菜,稱“額恩比”。赫哲族人居住地的山林中有各種野果,其中有壹種長在島上大樹上的果實—稠李子(應克特),可直接拌魚松吃,也可和小米壹起煮粥吃。還可將成熟呈黑色的稠李子搗碎做成薄餅,圓圓的,赫哲語叫“得布西克特”,曬幹後裝人放魚毛的壇子裏浸泡,吃時取出,又甜又香。

 節日期間的文娛活動極為豐富。小姑娘愛玩套花繩、老鷹捉小雞遊戲;青年婦女則聚集在壹起“摸瞎糊”“擲骨頭”(即把錫灌入虎子的後腿脛骨,放在炕上玩);男孩子和小夥子喜歡聚在壹起比賽叉草球、捉迷藏、射草靶、滑冰、滑雪,這其中尤以叉草球最富有赫哲族情趣。

 叉草球比賽時,先由壹人將草球壹個個扔出去,參加者依次投出魚叉,誰叉中的草球多,誰就獲勝。草球扔出去後,在地上滾動,要叉中它,必須眼明手快。赫哲人從小開始練叉草球,目的是為了掌握叉魚的本領。比賽時,球場上喊聲不斷,隊員來回奔跑,氣氛熱烈。

 赫哲人還喜歡聽“伊瑪堪”。節日期間,村裏的老人往往愛到民間藝人家中去,敬他喝酒,請他演唱“伊瑪堪”。“伊瑪堪”是壹種散韻結合的口頭說唱文學,既有傳統唱段,又有即興抒情。表演“伊瑪堪”的民間藝人被稱作“伊瑪堪奈”,意為聰明智慧之人,很受人尊敬。

 “伊瑪堪”有不同的唱腔,內容也很豐富,有歌頌民族英雄的,有表現漁獵生活的,有歌唱純真愛情的,也有向往自由幸福、鞭撻醜惡勢力的神話故事,浪漫主義色彩頗濃。英雄史詩《滿鬥莫日根》《安徒莫日根》等比《荷馬史詩》產生得還要早。在故事傳說中,最為動人的當數在赫哲族中廣為流傳的關於“空康會”(口弦琴)的故事。

 冰天雪地裏,小男孩還喜歡將獵狗套在雪橇上,跑到山坡、冰上玩耍。還有的年輕人則唱起赫哲族民歌,盡情歡樂,他們喜歡即景生情地演唱“嫁會闊”“阿尼吶”等民族歌曲,“嫁會闊”曲調悠揚,多是歌唱大自然,抒發赫哲人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阿尼吶”乃民間小調,是婦女唱的,曲調明快,多是演唱船歌、獵歌、情歌的。赫哲族的《烏蘇裏船歌》歌頌了美好的新生活,傳遍了全球。

 赫哲族長期過著坐樺樹皮船叉魚、踏著滑雪板用紮槍打獵的生活,形成了與漁獵經濟緊密相關、獨具特色的民族風俗。赫哲年就集中地反映了這種生存方式和淳厚古樸的赫哲族道德風尚。

赫哲族鹿神節

 鹿神節是赫哲族的傳統節日,時間是九月九日,這個節日來源於赫哲族早年對虎神的崇拜。因為原始的狩獵工具很難對付虎類的兇猛,於是寄托於虎神的保佑,從而產生崇拜,並逐漸形成具有民族特點的風俗節。

 傳說,很久以前,在三江口住著壹戶赫哲族老獵戶。有壹年的秋天,獵人和兒子進山打獵,只有壹位老太太在家。壹天晚上,突然從屋外伸進壹只虎爪,爪上紮了壹根木刺,老太太壹看,明白了老虎的意思,上前用嘴咬住木刺為其 *** 。老虎叫了幾聲後走了。以後,這只老虎常來這家串門,在門口扔只麅子、野鹿什麽的。老獵人和兒子回到家後,知道了此事。為了感謝虎神,獵人父子帶了酒和吃的東西到山裏找虎神,可是沒有找到。他們就把食物放在山裏祭供老虎,給虎神敬了三杯酒,倒在山林裏,自己打獵去了。結果打獵順利,打了許多獵物。他回村跟人們壹說,村人皆認為是虎神保佑的結果,從此每年將九月九日這壹天作為祭虎的節日。因為祭虎時全村赫哲族人要跟著薩滿跳鹿神舞,故又稱鹿神節。這壹天全村人出動,點上篝火,供上酒肉,載歌載舞,跳鹿神舞以祭祀虎神。在逢年過節的歡宴上,每當舉起酒杯的時候,赫哲族人都要用手指蘸幾滴酒,彈向空中,以表示對老虎的敬意。

赫哲族跳路神

 赫哲族的傳統節日,每年的三月三日,全村赫哲族人要在薩滿的帶領下跳路神,驅魔避邪,以保佑家家戶戶無病無災、平平安安。

赫哲族烏日貢

 “烏日貢”為赫哲語,即歡慶的日子,赫哲族的節日。每年的七、八月間進行壹次,壹般為期兩天,主要進行赫哲族民族文體比賽。體育活動有叉草球、射箭、賽船、撒網、頂杠等。文娛活動有唱民歌,跳薩滿舞、天鵝舞,以及彈奏口弦琴等。

 隨著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近百年來,赫哲族受其他各族,尤其是漢族的影響,也過漢族人的節日。赫哲族是十分好客的民族,對客人赤誠相見,熱情款待。其中最重要的禮節是敬魚頭和敬酒禮。

 請客敬魚頭,敬神供魚頭。赫哲人對客人十分熱情,厚禮相待。每逢佳節來客,必留下飲酒,吃飯。招待來客時,赫哲人首先把魚頭端給客人吃,以示尊敬,此種禮節壹直延續至今。現在,妳只要到赫哲族聚居地做客,上桌的全是全魚,魚頭對著客人。主人用筷子點點魚頭,示意讓客人先吃。等客人動筷後,別人才能吃,否則別人不能動筷。

 據史料記載赫哲族早年在祭神時,供桌上供有鰉魚,鰉魚骨等,特別要供鰉魚頭,以示對神的誠心誠意。因為鰉魚是魚中之皇。赫哲族人對客人和親友,常常以殺生魚款待。舊時,為了考察是否夠朋友,漁民拔出腰刀,從活蹦亂跳的魚身上割下壹塊肉用刀挑起,如果這個人很愉快地從刀上咬下魚肉吃了,那麽他就是赫哲族的朋友,否則就別再登這家的門了!赫哲族殺生魚常常用最好最新鮮的鯉魚和鱘魚。

 此外,赫哲人食魚還有壹些特殊吃法:

 1.曬魚幹。赫哲語叫“敖爾克奇”。用木架,選些較瘦的魚曬。春天多曬狗魚、鯉魚、鯽魚等的脊部;秋天多曬大馬哈魚。曬法是將魚去內臟後直接曬,或先腌後曬。大馬哈魚壹般按肥瘦不同部位切成條或塊曬。脊上魚肉幹叫“給林”;肚囊魚肉幹叫“烏日克色”;貼骨魚肉幹叫“西格得力”。壹年四季可隨意選用。

 2.曬魚籽幹。赫哲語叫“查發”。主要是曬如黃豆粒般的大馬哈魚籽,曬幹後儲藏起來。幹魚籽吃法很多,可像吃零食壹樣直接抓著吃,可放在米裏煮粥吃;也可用鹽腌魚籽吃,或直接吃鮮魚籽,味道鮮美,別具風味。

 3.炒魚毛。赫哲語叫“他斯恨”。將鰱、鱘、鯉、鰉、草根、懷頭、幹條、哲羅魚剖腹,去掉內臟後,切成大塊煮熟,然後挑出魚骨刺、把肉搗碎,涼後再炒,炒到焦黃、酥脆為止,即為魚毛。炒好的魚毛放進壇子或樺樹皮箱子裏,浸上魚油,封口,置於陰涼處儲藏。這種做法以肥魚為佳。如在壇中放些野果餅或山丁子,吃時味道更美。

 4.烤魚幹。赫哲語稱“稍魯”。把瘦魚切成條或塊,放在架子上,加火熏烤,等烤熟後將其儲藏起來。用時以水浸泡直接食用,或將其切成小塊拌魚毛吃。

 5.炸魚塊。赫哲語叫“依斯額母斯額”。做法是將鯉魚或其他較肥的魚肥的部位切成小塊,用魚油炸酥,即可食用,拌魚毛也很好吃。也可將炸好的魚放進壇子或樺樹皮箱子中,用魚油浸泡儲存起來。此種做法以鯉魚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