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愛玉是臺灣的特產嗎?愛玉粉可以食用嗎?對人體的作用?
解析:
愛玉子屬桑科(Moraceae)無花果屬(Ficus)常綠蔓性植物,氣根多,易纏繞於巖石或樹幹上。葉互生,長橢圓狀披針形,全緣,革質,表面濃綠色無毛,葉背灰綠色,密生淡茶褐色柔毛,果實長倒卵形,表面綠色,成熟時黃綠色或紫色,具白色斑點。
連雅堂於1921年著作之臺灣通史的農業誌中記載愛玉子名稱的來源,摘錄如下:「愛玉子:產於嘉義山中。舊誌未記載其名,道光初,有同安人某居於郡治之媽祖樓街每往來嘉義,采辦土宜。壹日,過後大埔,天熱渴甚,溪飲,見水面成凍,掬而飲之,涼沁心脾,自念此間暑,何得有冰?細視水上,樹子錯落,揉之有漿,以為此物化也。拾而歸家,以水洗之,,頃刻成凍,和以糖,風味殊佳,或合以兒茶少許,則色如瑪瑙。某有女曰愛玉,年15,楚楚可人,長日無事,出凍以賣,飲者甘之,遂呼為愛玉凍。自是傳遍市上,采者日多,配售閩、粵。按愛玉子,即薜荔,性清涼,可解暑。」
道光元年(1821)至今已有180年歷史,愛玉子是臺灣特有的山地植物,壹直廣受消費大眾喜愛,成為普遍化的消暑清涼食品,近年來受棲之中、低海拔地遭砍伐,演變今日之野生愛玉采集需遠涉深山,采運艱辛,野生愛玉已逐漸減少,數量有限價格高,為供應市場需求,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鐘誌明先生指出已進行「愛玉低海拔栽培研究」多年,部分愛玉品種已能在低海拔平地結果,可望達成經濟化生產的目標。
大消暑聖品愛玉子,長在臺灣深山,如何被人發現,進而采用為消暑用品?這,有段故事。
根據臺灣通史記載,清朝道光年間,有壹位本籍大陸福建同安的商人,因為從事山產生意,經常往來諸羅城(現今嘉義市)與諸羅山(現今嘉義縣山區)壹帶,由於當時交通不便,徒步翻山越嶺,每逢河川溪谷,無橋可過,就必須涉水而行。
有壹次,這位商人趕路口渴,在過溪時隨手掬起河水飲用,卻有壹股涼沁心脾、通體舒暢的感覺,仔細壹瞧,水面浮著壹層仿佛結凍般的東西,商人四下觀察,發覺是溪畔藤蔓上成熟的愛玉果實掉落溪中,分泌出來的果膠。
腦筋靈光的商人,摘取了壹些愛玉果實回家,然後以布包裹著愛玉果,經過壹番揉洗,果實中分泌出大量果膠,不壹會兒,就凝結成「果凍」。這位商人因為經常在山區奔走,很需要消暑解渴的飲料,愛玉就成了他的最愛。後來,他索性以女兒愛玉的名字稱呼這種消暑聖品,並且經營起愛玉的生意。
愛玉子是天然野生桑科藤本植物,產於800至1800公尺的高海拔原始林內,攀附在高大樹枝上生長果實,每年春天至夏天發芽分化秋末冬初果實成熟。
臺灣由於原始林壹度砍伐嚴重,野生愛玉生長環境受限,愛玉產量壹度稀少,甚至有絕種之虞,所幸,經過農政單位的輔導及推廣,如今在嘉義縣梅山鄉、竹崎鄉、中埔鄉、阿裏山鄉都有人工栽培的愛玉,近年新竹縣、南投縣、高雄縣、屏東縣也逐漸有農民種植這項農產品。
農民以人工采收愛玉果實後,先得削去果皮,把內部「果肉」曝曬幹了,再用搓揉的方法,使果實上壹粒粒的愛玉子脫落,然後制成愛玉粉。
民眾要自行制 *** 玉凍飲用,可以向梅山鄉等生產愛玉的產地農會購買愛玉粉,以18至20公克愛玉粉,放入1200CC涼開水中,用果汁機攪拌,約2分鐘後倒出過濾,擺上5分鐘後,就成為美味可口的愛玉凍。
吃愛玉的方法,可以放冰塊、蜂蜜,或是倒點果糖,喜歡吃壹點酸味的人,還可加入檸檬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