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如下:
來歷:
從史書記載的壯族三月三來源於對北方大帝真武神的祭祀,壯族三月三是對中國古代“上巳節”的傳承。現“三月三”節日在中原地區逐漸衰落了,而壯族人民在歷史中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滲透在壯族三月三節日中,使壯族三月三在民族文化中延續傳承。
中國古代就有“三月三,上巳節”的記載。唐代時期,杜甫在《麗人行》詩中描繪唐朝的風俗寫照:“三月三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遊人。”宋之問在《桂州三月三日》描寫了今桂林壹帶三月三期間的場面:“始安繁華舊風俗,帳飲傾城沸江曲”。
風俗:
在祖神廟裏擺祭壇,供豬、牛、羊三牲和彩色糯米飯,請師公班和道公班來做法事,祭祀祖神“婭浦”,祭壇四周高掛各村寨送來的幡旗。師公在祭祀前,首先設神壇或靈堂,點燃香燭,儀式開始,主持祭祀的師公身穿法袍。
頭戴法帽,紮法帶,執法器(牙笏和鎮壇木),在念咒唱經過程中,邊唱邊舞,開壇請神。儀式中間,有兩童子分別戴紅、黑兩種木面具,持二環杖(即趕鬼棍)穿插表演雙人棍舞,雙人綢帶舞,接著童子與其他師公***同表演,以祈五谷豐登。
文化特征:
壯族三月三具有歷史性、傳承性、群眾性、廣泛性、豐富性、系統性、包容性以及創新性等特征。武鳴區壯族三月三是壯族壹種傳統的文化形態,在壹定的政治、經濟、地緣、宗教、審美等諸因素和條件。
所形成的文化現象(包括婚姻文化)下,成為連接這壹人們***同體的壹種精神紐帶。壯族三月三體現了壯族人民的信仰觀念、文化心理、審美理念和生活追求,從各個方面反映了壯族的傳統文化特征和歷史生活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