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中醫食療?
中醫中的“食療”由來已久。早在周代,宮廷之中就有“食醫”壹職,專門負責為皇室調配飲食,以保證性味均衡,養護健康。
中醫有句話叫“藥食同源”。中醫認為,大部分常用的食物有四氣五味的區分,因而有壹定的藥用價值。雖然食物壹般性味平和,正常人長期食用不會有不良作用,但如果患有疾病,最好也註意食物的藥性,有針對性地選用,更有利於治療和康復。這在食療學中稱為辨證施食。
辨證施食的原理與藥性原理是壹致的。例如甘味入脾,吃甜食具有調和脾胃、補養氣血、補充熱量等作用,但過食甜膩之品,則會造成脾胃氣機壅塞或痰濕內生;酸味入肝,適量吃酸食可促進食欲,健脾開胃,但過量食用反而會傷胃;苦味入心,具有清心火、解熱毒等作用,多食卻會傷脾胃;辛辣入肺,可祛風散寒、行氣、活血,但過食會上火動血;鹹味入腎,補充鹽分,能軟堅潤下,過食則會傷腎,導致水濕停滯。不同季節的飲食也有講究,如夏天宜清淡,秋季須滋潤,冬季應補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