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大寧靜是什麽意思?
“靜”字是道家修行中最重要的壹個字,貫穿整個修行。築基煉己講“靜”,煉精煉“靜”,煉氣化神講“靜”。道教認為,人之所以不能與道相通,是因為人有妄念,日夜起落,禪定是修煉的起點。其目的是提煉自己的妄念,回歸正心,從而對道真實。《元初佛說升天得真經》雲:“古今長存,時時持靜心。”也就是說,練習是第壹位的。修行,首先要靜,靜了才會靜。只有身心靜了,才容易靜下來。電源狀態和靜態後驗證。最初的禪定可以達到對心的明悟,當妳思考的時候,就可以用智慧去劃分。只有當妳感覺到妳全身唯壹的意念,妳才能被認為是安靜的。另壹方面,禪定之後,壹個念頭升起,另壹個念頭又來,那些不能被正念和智慧消除的,就不算安靜。安靜的時候,呼吸均勻,全身都舒服,嘴裏經常有甜甜的液體,就是好效果。進入靜默後的時間根據每個人的技能而或長或短,但最初的靜坐應該是壹個小時。如果時間太短,就很難有效果。總之,入靜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意馬拴牢,這才是真正的靜。另外,選擇壹個環境優雅的地方練習,很容易得到安靜。顏瑜說:“當妳進入這個安靜的房間時,裏面沒有別的東西,只有壹張散發著伊登香味的長沙發。如果妳不想讓它太亮,它會傷害妳的靈魂。如果妳不想讓它太黑,它會傷害妳的靈魂。”.....但靜室不局限於山中,或於墨中,或於道鄉,乃受托而不能去也”(《周易參同契》)。從今天人們的生活狀態來看,每個人的環境都不壹樣,不能追求所有的外在條件。只要我們心平氣和,理智壹點,我們就可以在任何地方默默修行。道家修行有很多方法可以得到寧靜。以下是壹些讓自己安靜下來的方法,以幫助同修。壹、保持腹部安靜的方法有上、中、下腹部之分。上腹部在眉心之間,也就是祖沖穴,中腹是黃婷,小腹是肚臍(道家也有說法,肚臍下三寸是小腹)。保持腹部安靜是道家修行中常見的做法。由於道教煉丹術的教法不同,所以鍛煉時的守法方式也不同。他們有的是守祖識守法,有的是守黃庭守法,有的是守肚臍守法。只觀察鐘丹田有利有弊。那些保持上下兩個田單場的人各有利弊。留腹得靜者,善於集中思想,缺點是初學者不能靈活掌握,容易頭暈,導致虛火發炎。留腹者擅長呼吸回源,真呼吸,但缺點是初學者呼吸不自然,容易出現胸悶等不適感覺。最好是呆在腹部中間,心平氣和,千萬不要受上下兩個場的苦。以前道教修煉者打坐都要準備壹個蒲團,現在蒲團比較難找,壹般可以坐在床上或者椅子上,坐之前隨便活動壹下,有利於疏通氣血。靜止時,雙腿自然合攏,左腳向內,右腳向外,雙手自然合攏,坐起向內看,雙目微閉,留壹線光,舌上腭,齒合,有意黃婷,似有意,似無意,綿綿不絕。如果雜念生起,我會用神光讓雜念沈默,揚起眉毛,心平氣和就好,讓自己擺脫妄想,進入工作狀態。二、默言入寂法在過去,僧人為了清除雜念,往往會默念壹些有利於練習禪定的文字或詞句,使禪定的思想與呼吸融為壹體。無聲的話語可以集中分散的意識,往往集中於冥想。比如安靜的坐著之後,在腦海中保留壹個詞“安靜”或者“安靜”。妳想保留的單詞由鍛煉者決定,壹般應該在9個單詞的範圍內。此外,有些人在進入寂靜之前會背誦道經。念經前可以燒香渲染氣氛。還不如坐著默念,默念的次數由大家決定,做到潤物細無聲。三、心照不宣運入心照不宣運的靜態法,即運氣。面朝南,雙腿平放在床上,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微微閉眼,直觀地看著自己的腳趾。妳要用反向呼吸法運氣(就是吸氣時收腹,呼氣時收腹),吸氣和呼氣都要細而長。首先,行氣機從腳上升到會陰部,到尾部和脊柱,到玉枕,到泥丸,從泥丸到小腹經過唐明到黃婷。如此周而復始的運氣了三次,真正的內息很少,停留在丹田內的意思變成了力量的狀態。以上冥想方法對初學者是有幫助的。鍛煉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其中壹種方法,經常練習可以獲益,但長期練習鍛煉者不必拘泥於上述方法。性是要實現的,生命是要傳承的。功夫深的和尚在入靜的時候,壹會兒默默守護著玄妙的竅,壹會兒集中思想,壹會兒真正解脫的時候才能回歸本源,所以才能入靜(壹定要有真師教導,古有無師之說)。他能不能進入沈默,進入沈默的時間長短取決於他的技巧。另外,功夫高深的和尚,靜時用無為之法,即不存任何東西,直入虛靈。新手因為技術淺,不容易根除雜念。所以,如果妳選擇以上方法中的壹種,長期練習,妳就會處於靜力甚至大靜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