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流動性有助於減少健康不平等嗎?
社會流動性
社會流動其實是壹個社會學術語,包含兩層意思。壹種是指區域內人口的遷移,所以也叫橫向流動。另壹層是指人在社會階層結構中的提升,指的是縱向流動。本文主要介紹垂直社會流動。
根據學術定義,社會流動是指個人或群體從壹個社會階層到另壹個社會階層的活動。具體來說,就是上壹代人的收入、教育和地位對下壹代人的收入、教育和地位的影響。影響力越高,社會流動性越低。進壹步嚴格區分,社會流動分為代內流動和代際流動。前者是指個體在自己的生活中社會地位的變化,例如,從壹個藍領階層變成壹個白領階層。後者指的是下壹代相對於父輩社會地位的變化,比如奧巴馬從壹個普通黑人移民的後代成為美國總統。
社會流動性的衡量
衡量社會流動性的尺度是代際之間收入、教育、地位的相關系數,其值在-1到1之間。合理的社會流動意味著代際相關系數要在合理的範圍內。如果代際之間的相關系數是-1,這就意味著如果上壹代很窮,那麽下壹代就會變富;上壹代富了,下壹代窮了,這通常是代際變化,可以通過大規模的財富剝奪來實現。壹些國家長期陷於貧困,主要原因是經常發生戰爭和革命,導致世代之間過度和無常的變化。正常社會的代際相關系數在0到1之間,由於基因、自然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代際遺傳,相關系數應該高於0。但如果代際相關系數趨於1,社會結構就完全固化了,父母的收入、教育、地位完全決定了子女的收入、教育、地位。
社會流動性的重要性
為什麽要強調社會流動的重要性?目前,人們高度關註政府規模過大、收入分配不均、教育不平等和健康不平等。這些問題都反映在靜態的不平等上,而社會流動性低、社會利益結構固化會造成動態的不平等,必然導致長期經濟增長的停滯。
什麽是靜態和動態不平等?假設有兩個社會。第壹個社會,貧富差距很小,基尼系數只有0.25,但是沒有社會流動性。父母富,子女富,父母窮。第二社會的貧富差距很大,基尼系數高達0.45,但社會流動性很強。無論父母條件如何,所有的年輕人都有機會成功。當然,後者在這兩個社會中更有活力。這就是靜態不平等和動態不平等的區別。
更高的社會流動性是維持長期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只有社會流動性高,才能保證動態的機會公平,調動社會所有人的積極性,投資人力資本,努力工作,積極創業創新。壹個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後,就進入了效率驅動階段。在這個階段,核心問題是如何激勵人們投資人力資本,人們是否願意學習,接受教育和培訓,是否願意尋找壹切機會改善自己的處境,這是決定壹個國家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要讓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熱情,就要給他提供希望和機會,讓他有只要努力什麽都有可能的期待。如果壹個人無論多麽努力,收入和財富主要由父母的收入和財富決定,他就會失去個人奮鬥的雄心和動力,失去投資人力資本的熱情。因此,高社會流動性是促進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
對於壹個開放的社會,不同階層的人都應該有公平的機會,所有社會成員都被鼓勵通過努力和競爭來改變命運。相反,對於壹個封閉的社會體系來說,底層向上的機會很少,個人的命運很難改變。封閉的社會制度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會導致社會各階層的仇恨,滋生腐敗,社會不穩定,創新精神降低。
中國剛剛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如何激勵人們投資人力資本,使人們願意學習,接受教育和培訓,並找到壹切機會改善自己的處境,是效率驅動階段經濟發展的關鍵。
對比世界各國的數據可以知道,壹個國家的社會流動性越高,對應的經濟增長率越高;秘魯、智利、巴西的教育代際相關系數都超過0.59,這意味著如果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孩子很難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長期處於“中等收入陷阱”;而發達國家教育的代際相關系數低於0.5。
影響社會流動性的因素
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成員,李春玲認為,公平、合理、開放的社會流動模式在中國尚未最終形成。"影響社會流動性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和就業競爭."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把“義務教育均衡”作為工作重點。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在2011北京大學光華emba華南校友春季論壇演講中指出。社會流動性的減少和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之間有著微妙的聯系:“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雖然不是壹所‘不敬貧愛富’的學校,但基本上是‘擇優錄取’,本科招生集中在全國頂尖考生。但從光華管理學院2003-2065 438+00的本科生構成數據來看,高收入家庭的學生比例在增加,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比例在增加。來自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家庭的學生比例從‘幾乎沒有’上升到25%,而來自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家庭的學生比例從60%下降到25%左右。農村學生的比例近年來壹直不到10%,這與上世紀80年代農村大學生至少40%的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目前我國農村戶籍人口仍多於城市人口,但大學錄取率遠低於城市人口。這說明我們的社會流動性在減少,農村學生通過上名校改變命運的機會和渠道在急劇減少。”
就業的不公平也在影響中下層階級向上流動。專欄作家r o e在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時表示,“農村往往要花費全家的力量和財富才能供得起壹個大學生,但‘壹畢業就失業’的慘淡就業形勢,讓‘用讀書改變命運’的想法日益破碎;而在另壹個極端,壹些家境殷實的‘富二代’可以從容地通過父母的資源尋求更好的職業通道,甚至不用擔心基礎教育的門檻。變相的‘世襲’和新版的‘讀書無用論’並存,基層的晉升通道嚴重堵塞,也是社會流動性減弱的顯著表現。“農”在教育和求職方面被“城二代”徹底打敗。
從北歐國家的經驗來看,應該致力於促進教育公平和就業公平,政策主要是幫助中下階層。這些國家的主要措施是擴大教育供給,降低中下層民眾的教育成本,讓他們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在就業方面,也側重於幫助中下層民眾就業,為年輕人提供工作崗位。
各國有以下促進教育公平的政策:
首先是通過立法保障每個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同時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世界各國政府都將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防止教育商業化機制的引入傷害弱勢群體。
其次,學校、城鄉、區域之間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保證了政策的公平性。芬蘭對教師資格實行全國統壹的標準和要求,統壹學校教學設施和經費的標準。沒有重點學校和重點班之分,確保每壹個學生享受平等的優質教育。
三是強調弱勢地區和弱勢群體的優先性,實施弱勢地區和弱勢群體補償制度。比如日本、韓國頒布專門法律振興偏遠地區教育;印度對弱勢群體實行保留配額制;美國為弱勢學生提供特別援助。
四是既要註重機會的公平,也要註重過程和結果的公平,建立個性化的學習和輔導體系,確保沒有壹個孩子掉隊,促進教育質量整體提升。例如,芬蘭通過設立班主任、教師助理、特殊需要教師和多學科工作組,建立了完善的學生幫助和指導體系。
五是實施“二次機會計劃”,關註弱勢群體。例如,芬蘭對9年基礎教育後不能進入普通高中或職業高中的學生采取1年的補救計劃,讓這些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經過1年的補救教育後進入普通高中或職業高中。
據青年商業中國了解,目前,很多國家的就業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針對弱勢群體的。主要的政策措施是:
通過財政補貼鼓勵用人單位錄用弱勢群體。法國從1997開始實施“青年就業計劃”,在公共和非營利部門為數十萬失業青年提供五年不續簽合同。2000年,韓國政府向雇用老年工人(55歲以上)的企業提供補貼,補貼比例為雇員的6%。
提供職業培訓和就業指導。美國政府頒布的《經濟機會法案》規定,為嚴重缺乏就業能力、失去工作的年輕人提供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為了更好地促進青年就業,歐美國家往往將對青年的崗位培訓與學校的基礎教育結合起來,讓更多的中學開設壹些職業課程,使青年更好地適應工作的需要。
努力減少長期失業。1998歐盟《就業政策原則》要求成員國承諾在12個月內為每壹位成年失業人員提供培訓、工作機會或提高其就業能力的措施,年輕人失業滿6個月即可享受上述措施。采取特殊措施幫助殘疾人就業,消除勞動力市場上的歧視。
如何提高社會流動性
提高社會流動性,就是要減少家庭背景、社會背景等因素造成的代際不平等,消除長期動態不平等,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經濟長期增長。
近十年來,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社會流動性有下降趨勢,實際社會流動性低於基於近年gdp增長率的理論預測。“富二代”和“窮二代”現象近年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註,這反映了人們對它的關註。
如何扭轉社會流動性下降的趨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認為:
首先,加快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特別是保護制度上的弱勢群體,給他們參與公平競爭的機會和可能。對於起點低的人來說,僅僅給他們法律上的公平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給他們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壹定要壹視同仁。壹方面,要改革戶籍制度,打破城鄉二元體制,讓農民和城市居民在生活、教育、就業上壹視同仁;另壹方面,要放寬勞動力市場不合理的市場準入限制,取消各種不必要的職業證書要求,讓低收入人群有機會進入適合的職業領域。
第二,政府投資從物質資本投資轉向人力資本投資,如教育和衛生,應特別註意消除教育和衛生方面的不平等。教育和健康是人力資本的組成部分,是個人競爭力和社會經濟效率的決定性因素,但也最容易成為不同家庭之間的差距。只有國家的公共體系保證公民平等的教育機會和醫療水平,下層社會的年輕人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第三,提高各機構維護社會流動性的責任感。社會流動性的提高最終取決於企事業單位對各行各業的平等對待;各級政府、國有企業和公立學校都有責任為所有人特別是弱勢群體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發展機會。
我們的社會正在進入壹個新的發展階段,因此有必要增加社會流動性,以便社會上的所有人,特別是各行各業的年輕人都感到有動力並願意奮鬥。只有這樣,壹個健康的社會才能不斷提高效率,保持經濟的長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