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班級文化建設對初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四個:社會、家庭、學校和個人。
(1)社會因素:社會對人的影響無處不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習俗、民族傳統、宗教信仰都會對學生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特別是壹些不良社會風氣的滋長,如壹些黃色、淫穢媒體的出現,加劇了青少年的性需求與社會規範的矛盾;社會上“金錢至上”引發的“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加劇了青少年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那些缺乏社會經驗和認同的學生誤入歧途,失去心理平衡,產生壹些青春期或人際關系等水的問題。如果壹個學生的父母在香港做生意,從小缺乏心理關懷,只註重物質滿足,導致其性格孤僻、內向、孤傲。後來因為壹些事情,壹時想不開,跳樓自殺了。
(2)家庭因素:家庭結構、氛圍、父母管教都會對學生產生壹定的影響。正常的家庭結構有助於學生保持平穩和諧的狀態。如果家庭中父母壹方不在或者父母雙亡,學生往往會感到失落,家庭氛圍對學生的心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壹個民主和諧的家庭,給了他們壹個屬於自己的溫暖港灣。在威權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無法正常溝通,導致學生性格孤僻、專橫。各種家庭傷疤都會對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壹些研究認為,父母不和對青少年的心理傷害比父母壹方死亡更大。此外,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也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如果父母溺愛自己的女孩,這樣的學生必然缺乏自立、自理的能力,很難應對挫折。如果他們遇到挫折,承受壓力(比如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可能心理有問題。
(3)學校因素: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所以學校教育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都=逃避?步步為營=逃避?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是什麽?/SPAN>。
l、學生教育結構和指導思想的影響。
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我國的教育結構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在大多數普通中學,學生在中學所學的基本上都是為考試(高考)做準備,而真正進入大學的只有少數,畢業後還要面臨就業這個大問題。因此,學生面臨著升學難、就業難、出路窄的現象。尤其是那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後進生,覺得升學無望。壹種畢業後沒有出路的悲傷和恐慌感控制著他們,反映在學業上,就是對升學感到無望,產生厭學、逃學、考試焦慮、註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
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是否正確,也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目前,壹些學校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影響下,分為重點班和普通班。過於註重考試排名:搞題海戰術:采取壹些違背心理規律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這樣,學生長期處於智力高度緊張的狀態,導致神經衰弱、失眠、記憶力下降、註意力不集中,出現壹些異常的學習行為和習慣。
2.學習壓力的影響。
目前,在我國的中小學中,教師追求高分,家長把目光投向於成龍,所以他們想盡辦法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並采取壹系列措施來加強學習,如教師的困難教學和學生的分數排名,使學生無休止地陷入緊張,焦慮和擔憂的不平衡狀態。根據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調查,80%的中學生學習理科教材有困難。他們在學校總是處於焦慮狀態,考試焦慮、考試神經癥、恐懼癥出現。
3.師生關系的和諧和學生的影響。
在壹個學校裏,如果老師信任,不理解,輕易懲罰學生,必然會引起學生的抵觸,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在中學,老師仍然是學生的理想目標和公正代表,希望得到學生的關心、理解和愛護。如果老師缺乏耐心、理解和愛,不能幫助學生,就會通過指責讓學生失望。有調查發現,67.1%的學生覺得在老師面前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58.7%的學生認為老師不太關心自己,47.1% %的學生認為老師根本不關心自己。而學生又無法擺脫這種狀況,必然會讓學生情緒低落,對未來失去信心,產生負面情緒。
在小學,我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和支持,但更希望在同學中有壹種被接受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和信任。如果同學之間的關系不融洽,就容易產生孤獨感。
(4)自身因素;學生的壹些特定因素,如外貌、能力、習慣等,都會對其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他們的外表和能力處於更好的位置,往往會讓學生感到滿足和快樂,這就容易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相反,外貌差、能力低、身體有缺陷或有不良習慣的學生,往往會自卑、焦慮,導致精神狀態不健康。近年來,廣州某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收到近千封中小學生想自殺的來信,其中超過六成的人因為身體上的壹些缺陷或外貌能力不佳而產生這種想法。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了最成功和最健康的科學家、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發現他們有許多共同的特點。其中壹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心理更健康的人會有更多的“巔峰體驗”。所謂“巔峰體驗”,是指妳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欣賞文藝、或參與自然時,感覺非常奇妙、入迷、忘我、與外界融為壹體的體驗。這個時候,妳的情緒是飽滿的,高昂的。這種巔峰體驗很難描述。馬斯洛認為,心理更健康的人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相對獨立性。
中共中央在《關於進壹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學校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完善人格,增強抵禦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目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註。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是對當今教育的挑戰,因為隨著社會環境的復雜化和思想觀念的多樣化,影響教育的因素也更加復雜。教育如果不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難以達到規定的教育或培養目標。因此,教育應倡導民主,重視教學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順應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采取特殊措施預防和克服學生心理偏差,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這也是我們現在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之壹,因為心理素質不僅是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其他素質的發展有很大的制約作用。"它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起點,也是後素食教育的歸宿."比如,我國有識之士提出,德國有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成為新時期德育的重要途徑。因為壹些學生的不良品德和行為問題往往是在心態不健康的情況下發生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不良行為本身就有心理問題,所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必將促進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1995 1杭大教育系利用《中小學生憤怒品質表》、《SCL -自評量表》、《瑞文聯合智力測驗》等常用測試工具,對浙江省武義貴定實驗中學初中四個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了心理測試。研究發現,學習成績與智力有壹定的關系,與心理健康中的人際關系敏感和焦慮有顯著相關。
有專家指出,維護人的心理健康應該分為三個層次;
壹是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預防。是指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之前,對其進行有計劃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掌握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提高心理素質,培養自我調節能力,從而減少或避免心理問題的出現。
第二種是心理咨詢,重點是出現問題後的咨詢。是被咨詢者解決問題的壹種自我要求。
第三種是心理治療,重點是看到問題後的處理。通過咨詢,了解他們的心理疾病,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心理康復。
針對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筆者認為學校應該給學生提供壹個健康成長的優雅環境,采取科學有效的政治教育手段,這比矯正問題要好得多。糾正問題無疑是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誤解,是壹種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教育。我們需要的是壹種沒有下過雨的教育。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從健康的角度來說,心理健康教育就像正常人做體育鍛煉壹樣,是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也包括疾病預防。
如何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建立優雅的環境。
學校應營造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文化氛圍,包括:
1.靜態的校園文化環境,如學校容量、校容校貌、各種設施設備都會對學生產生壹定的影響。我們可以發展校園文化(走廊文化、班級文化等。),建設“花園”式校園,布置幹凈整潔、陽光宜人的教室,讓學生生活在輕松、和諧、愉悅的環境中。
2.校風、班風等動態的校園文化環境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過去教師的傳統做法,如低估學生自主、自理、自立的能力,是:在每壹個細節上充當代理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制定班級措施和計劃:偏袒成績好的學生,歧視成績差的學生,嚴重影響了良好班級風氣的形成,也在無形中導致了壹些心理問題。教師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壹樣照顧學生,與學生交朋友,真誠地與學生交流,用高尚的人格去影響學生。民主管理班級,平等與師生溝通,教師組織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尊重學生興趣愛好,營造寬松的班級氛圍:利用晨會、班會、晚會、上課等時間引導集體輿論向正確方向發展,重在引導而非灌輸,通過少先隊活動、團隊活動、墻報、黑板報等維護和促進輿論健康發展。;在適當的時候帶領學生進行春秋旅行。這樣既能讓學生生動地學習知識,又能溝通師生心靈,在輕松的氛圍中拉近師生距離,有利於良好班風的形成。
這種動與靜的結合營造了壹種和諧向上的群體心理氛圍,使學生處於積極向上的氛圍中,促進了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合群合作精神。讓學生在互敬互愛的班級氛圍中形成合群合作的性格。
(二)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重在教學,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是壹個好辦法。所謂“滲透”,並不是生硬地加入心理健康的概念,而是結合各科教學,運用壹些技巧,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而“潤物細無聲”。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由教學活動的本質特征決定的,課堂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的能力;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其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人的心理素質是人格的重要內容和集中表現。只有提高人的心理素質,開發人的心理潛能,才能豐富和展示人的個性。而且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主要受心理素質的中介和引導。馬克思在論述人的個性全面發展時,明確提出人的心理素質包含在內?quot精神的發展”。
而且作為課堂教學本身,它對學生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發展上,還表現在良好的心理素質(興趣、愛好、性格、態度等非智力因素)和社會心理素質(即情感、交往、處事等)的培養和熏陶上。).因此,它對學生的影響可分為潛在的和明顯的,如學習成績的提高和學習熱情的高漲;比如學生人格的升華,人處理事情能力的提高。前者對學生影響深遠。通過課堂教學,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於教育教學的每壹個環節,學生容易接受,但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更多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更強的學習興趣,對自己更有信心,更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更願意與人交往,更喜歡熱愛自己的班級,學習成績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學生也會更?quot後強度”
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首先要做到自己心理健康,具備壹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在教學時代,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有時候不經意的壹句話對成年人來說很平常。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如果不及時引導疏導,可能會發展成心理疾病。因此,教師要關註學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識。目前很多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流於形式,很多老師沒有經過系統的心理健康知識培訓,無法有意識地運用科學和教育學的相關知識來幫助學生,這也在壹定程度上導致了壹些心理問題。有些學校以校醫為角色,有些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仍然以教育者的身份照顧自己。學生太緊張了,不敢和他們說話或接近他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廣泛的心理學知識培訓是保證心理健康教育順利實施的關鍵。
(3)在小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課程可分為兩部分,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壹定的心理調節技巧;壹部分是理論部分,壹部分是心理健康與健康的理論常識,向學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識,讓學生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狀況,提高抵禦心理疾病的能力;另壹部分可以設置為實訓操作部分,這也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實訓活動包括角色扮演、相互提問、人際交往訓練等。,讓他們掌握壹些心理調節手段來轉移情緒,發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做到防患於未然。
目前,壹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傾向於課程化。有些學校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壹種方式,但不是唯壹的方式:有些學校教給學生很多心理學的死知識,甚至讓學生死記硬背壹些名詞和考試規則。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應該是以生活體驗為主,而不是知識傳授,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度地避免這種傾向,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貫穿於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適當開展壹些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問題的有針對性的活動。
(四)設立心理咨詢服務機構和心理咨詢信箱。
這也是壹個很重要的方式。雖然預防是治療學生心理問題的關鍵,但我們也必須正視這樣壹個事實,即許多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浙江9歲男孩徐劍和北京13歲女孩袁鑫,都是多年的優秀學生。由於他們脆弱的心理素質,其中壹人過早結束了生命,而另壹人自殺失敗,將永遠臥床不起。而且現代學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識增強了,學生開始帶著拘束和羞澀進門,自然就走進了心理咨詢。上海市青少年心理門診的報告顯示,近年來高中生單獨來門診進行心理咨詢的現象非常普遍,這類患者的數量達到了20%,這說明現代學生對心理咨詢有著強烈的心理需求。
設立心理咨詢郵箱,對於壹些不擅長面對面交談的同學來說,非常方便;或者有些同學羞於表達壹些問題,有些同學礙於面子。心理咨詢郵箱的建立可以方便這些學生,讓他們的心理問題能及時發現,老師有針對性的解決。
(5)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其內容包括智商鑒定的分數、非智力因素的調查(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學習熱情、學習方法、師生關系、朋友關系等。),氣質類型的調查,人格障礙的調查。這些案例要以檔案的形式保存下來,以備日後的信息檢索、方案研究和對學生的幫助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壹項系統工程,重在預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抵禦心理疾病的能力,做到防患於未然。當然,僅僅依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它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而且三者的努力方向應該是壹致的,對學生的作用會更大。如果三者努力方向不壹致,影響就會降低。從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角度,三者努力方向壹致,使個體形成統壹的人格;三者努力不壹致可能導致學生人格分裂。舉個例子,如果壹個學生撿到錢還給失主,老師誇他是個藏不住錢的好孩子,但家長罵他是傻逼,他就會無所適從,久而久之人格就會分裂。
因此,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