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涪陵榨菜,北方有洪應明菜根。這兩個誰更有文化底蘊?
甘藍是芥菜型油菜的壹個變種。芥菜型油菜變種大葉芹,這是壹種在特殊地理環境下栽培的蔬菜作物。發源於甘肅、重慶東部長江崖邊的涪陵、豐都壹帶。據中國資料考證,它種植於公元18世紀。古時候,府人認為關是由青菜(葉芥菜)變的,靠近根部的地上莖特別膨大肥壯,所以俗稱“青菜頭”。它被用於新鮮食物,鹹菜和幹鹹菜,它的味道非常美味。
據公元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福州誌?《品錄》載:“菜苔,鹽糯米,脆。“據,有包菜,就是涪陵民間所說的‘包菜’或‘包菜’;泡菜就是泡菜。這種松脆的幹腌泡菜在1898中被命名為“榨菜”,次年開始商業化生產。距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榨菜的歷史,包括白菜和泡菜,可能比文獻記載的要早得多。有多早,現在還很難確認。
說起洪應明菜根,有個故事。
據記載,洪應明在寫《菜根譚》時,生活貧困,習慣用菜根腌制鹹菜。正是這段經歷導致了現在的菜根譚稱號。明朝以後,很多從事菜根醬菜的工匠都非常感謝洪應明對菜根醬菜的貢獻,尤其是他的《菜根譚》,發揚了菜根精神,成為影響世界的文化。他們捐錢建廟祭拜他,尊他為中國菜根鹹菜之祖。
後來壹個山東人是個吃貨,很好奇。他在想,洪應明吃的菜根是什麽味道?他吃什麽蔬菜根?他想起了孔子和姜的故事。
2000多年前,孔子就知道吃姜大有裨益。他在《論語》裏?《香當》裏有壹句話叫“不吃姜,不多吃”,意思是孔子壹年四季都離不開姜,但他吃得不多。
他有給每個吃的人吃姜的習慣。孔子活了73歲,在春秋時期絕對是高壽,這與孔子健康的飲食和衛生習慣是分不開的,其中姜功不可沒。
洪應明先生是儒家學者,孔子是聖人,是學者的榜樣。那麽,洪應明吃姜了嗎?
在中國,吃姜的歷史相當悠久。相傳神農嘗百草以辨藥性,誤食毒蘑菇後昏迷。醒來後,他發現躺著壹叢草。神農把它拔出來,放在嘴裏嚼它的根。過了壹段時間,肚子咕隆咕隆,拉肚子之後,身體還好。神農姓姜,所以把這種尖葉草命名為“姜”。意思是它神奇地工作,能讓自己起死回生。
所以洪英明吃姜做的鹹菜是很有可能的。
如果推理在這裏,只能認為是天方夜譚。
他想,洪應明是中國鹹菜的始祖,為什麽不繼承洪應明的根本,把根鹹菜做大?
南方有榨菜,北方不該有根嗎?
他直接將這些姜、蒜、芥菜結等根性鹹菜命名為“洪應明根”。
接下來還有壹個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是如果洪應明吃姜,姜是怎麽做出來的?
這個問題,比起明朝洪應明是否吃姜,同樣難以回答。
恰巧2010,央視在《中醫》節目中播出了壹檔名為《我的健康姜》的節目,講述了壹位90歲的中醫大師吃醋泡姜的故事。魯每天早餐都吃生姜。壹個90歲的老人有著30歲的心臟,健康狀況極佳。受此啟發,“洪應明菜根”的主打產品是醋泡姜。
說不上哪個更有文化底蘊,各有千秋,正好證明了南方有涪陵榨菜,北方有洪應明菜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