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精神健康評論

精神健康評論

靈魂的救贖——淺析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心理現象

《肖申克的救贖》是壹部非常經典的心理影視佳作。看完這部電影,我們的內心被震撼了。我們在感受主人公安迪·達菲驚人意誌的同時,也來分析壹下本片中的心理細節。

影片開頭,公訴人陳述自己的分析推理時,提到了犯罪動機。犯罪動機是指引起和推動犯罪分子為滿足某種需要而實施犯罪行為的內在原因,是犯罪心理結構中的重要驅動因素。安迪的犯罪動機當然是對妻子和情人關系的不滿。

然後,在檢察官的分析中有壹個證據細節:壹把槍的彈匣只能裝6發子彈,受害者每人中了4槍,所以罪犯停下來裝子彈,以便再次開槍。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是出於沖動。罪犯可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停止他們的行為。所以檢察官判斷這是壹種報復行為,這種推理充分利用了與犯罪動機相關的心理學知識。

安迪被判無期徒刑送到肖申克監獄的時候,那裏的罪犯有壹個習慣,就是戲弄新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監獄裏的人也想找回自己的自尊。他們在監獄裏受到獄警的壓制和控制。新人來了,就想欺負別人,滿足心理需求。

或許是因為監獄生活太無聊,又或許如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性”是人的本能,所以肖申克監獄裏也會出現同性戀——“姐妹花”。同性戀是壹種性取向,是指對同性的愛、性欲或仰慕。監獄裏的同性戀是情境性同性戀,是因為環境或者經歷而獲得的。比如壹個人,總是呆在男女比例失衡的環境裏,總是被同性包圍,總是遭受同性的刺激,就很容易成為情境性同性戀。“姐妹花”的同性戀關系既滿足了她們的欲望,又使她們在監獄裏形成了派系,相互依賴,所以她們敢肆無忌憚,打不順眼的人發泄。

在重建工廠屋頂時,安迪聽到獄警們在討論繳稅的問題,於是他主動幫助監獄長哈德利逃稅。這次冒險幾乎要了他的命,但最終,他為獄友贏得了三瓶啤酒。也許就像瑞德說的那樣,安迪這麽做只是為了找到做人的感覺,哪怕只是很短的壹段時間。而且這次對付獄警也為安迪贏得了壹份友誼,滿足了他的自尊,也終於從壹直被欺負的他身上得到了壹些靈魂。這是第壹次在安迪的臉上看到笑容。畢竟自由永遠是最幸福的,也代表著自我價值的實現。每個人都有讓自己覺得重要的需求。同時,啤酒也讓工人們感覺像是在重建自己房子的屋頂。當他們喝啤酒時,他們覺得他們的自尊得到了滿足,他們感到自由。

影片的重頭戲是安迪在獄警辦公室放映《費加羅的婚禮》。這壹次,我們看到他臉上的笑容是帶著勝利感的笑容。他利用自己在獄警中的價值以及由此獲得的信任,讓朋友們重新獲得了自由感——哪怕是壹瞬間。音樂讓監獄裏的人覺得圍墻消失了。他們整天都面臨著監獄看守的斥責聲。他們已經很久沒有欣賞過如此美妙的音樂了。這突如其來的音樂,讓他們瞬間忘記了自己的處境,感到輕松自由。

以上都是影片中體現心理學知識的壹些細節。但影片中最重要的壹個心理學要點是制度化——群體和組織的社會生活從壹種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壹種普遍認可的固定模式轉化的過程。制度化是群體和組織發展成熟的過程,也是整個社會生活規範化、有序化的過程。

當老布魯克斯被假釋時,他試圖通過傷害其他囚犯來讓自己呆在監獄裏。因為他在監獄裏照看圖書館,所以他是壹個有知識的正派人,但在外面他什麽也不是。可憐的布魯克斯獲釋後整天提心吊膽。他經常在噩夢中驚醒,最後不得不上吊自殺。假釋後,瑞德還發現,40年來,他每次上廁所都要請示。他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他將永遠無法適應監獄之外的生活。他每天就是想打破假釋條例,讓身邊的人把他送回監獄。只有在那個熟悉的地方,他才不用時時刻刻擔心。

我們覺得很奇怪:自由不就是每個人的理想嗎?為什麽會有人逃避這種自由?心理學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壹書中明確指出,人類有逃避自由的傾向。因為他認為,人類要想逃離孤獨,就必須放棄自我,逃離靈魂的自由;如果我們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追求自由,就必然會陷入孤獨無助的境地。與孤獨的處境相比,大多數人更喜歡逃避自由。所以,人們需要秩序和法律法規。在這些條條框框的約束下,人們會獲得最起碼的安全感,按部就班地生活。

被“制度化”在監獄裏的布魯克斯根本無法適應外界的自由生活,因為遵守規則已經內化為他的心理權威,變成了壹種生活秩序。壹旦失去,就會失去最基本的安全感。所以,他寧願選擇死亡,也不願忍受這種“自由”。正如瑞特所說,“這些墻很有趣。起初妳討厭他們,然後妳習慣了他們。時間長了,妳開始依賴他們。”

在監獄裏被制度化是壹種悲哀,但安迪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並沒有改變他堅定的信念,這也是影片的第二個心理點。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曾提出這樣壹個理論:“在任何極端的環境中,人總會有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換句話說,當壹個人極度痛苦無助的時候,他仍然可以自己決定他對生活的態度。

安迪·達菲花了20年時間挖了瑞德認為600年也挖不完的隧道。

我們的意誌總是被各種事實壹點壹點的耗盡,理想最終也會被自己拋棄或者遺忘。然後,我們會像肖申克監獄的囚犯壹樣,懶洋洋地接受命運給我們的各種安排。這就是生活——大多數人的生活。但是安迪·杜弗蘭,他沒有走上大多數人都在走的這條路。他從壹開始就是另壹種人。面對現實他選擇了沈默,但這並不意味著妥協。他似乎很虛弱。他堅定地接受了監獄裏的現實:自己成了囚犯的事實,心裏的落差,不斷被變態的同性戀騷擾毆打,身體上頻繁出現新的傷害...這就是他的生活,他默默地接受了這壹切,沒有說壹句抗議的話,連其他犯人都覺得不可思議。面對這不堪的現實,他依然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其實從壹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安迪在獲取圖書館經費上的堅持和樂觀。為了監獄圖書館,他壹次又壹次地給監獄長寫信。他不知道寫了多少封信,終於如願以償。有多少人能做到這種堅持和毅力?

瑞德曾經警告安迪“希望是壹件危險的事情,希望讓人瘋狂”。安迪沒有反駁,但他沒有放棄自己堅定的決心。他堅信自己可以離開那裏,他從未放棄努力。在給瑞德的最後壹封信中,他寫道:“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美好的東西永遠不會消逝!”他們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讓我們看到,在《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不僅拯救了自己,也在精神上拯救了他的獄友瑞德。

本片用壹個平凡的情節展現了壹個偉人偉大的內心世界,告訴生活中的每壹個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氣和力量才是最大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