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畢業論文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規範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以下策略可以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質量: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克服現有條件的制約,實現教學方法的改革和發展;加強教師心理學研究與實踐,提高教師教學專業素質。關鍵詞:心理健康;課程;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大學生在學業、擇業、情感等方面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多,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註和深刻反思。在此背景下,高校開設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取得了壹定的成效,受到大學生的熱烈歡迎。課程教學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對於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規範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壹、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特點(壹)教學對象具有主觀性。長期以來,我國的課程體系以學科和社會為基礎,忽視學生內在的成長需求,壓制學生的創造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壹門需要以學生為中心,關註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也是壹門以學生為主體,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為主要教學手段,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使學生在實踐訓練中激發學習熱情,開發學習潛能,積極探索創造,建構心理的課程。壹方面,課程要求將學生視為有尊嚴的獨立主體,與教師享有平等的權利和地位,給他們情感上的安全感,給他們有趣的教學內容,讓他們感到自信和歸屬感,尊重學生也意味著給予他們個性化的關懷,不放棄他們,即使在他們犯錯的時候。關註每壹個學生,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另壹方面,課程要求給予學生選擇和決策的權利。選擇的力量是主體的天然力量。如果壹個主體只能被選擇而不能被選擇,那麽他就不是真正的主體,主體只是在自由選擇中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和權力。因此,課程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盡可能多地創造機會,讓學生自由選擇,尊重他們的選擇。比如布置不同等級的作業,讓學生選擇,提供各種拓展課堂活動,讓學生選擇,讓他們選擇夥伴,讓他們選擇導師,讓他們自由選擇科目,讓他們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等等。在選擇中學生的時候,感受到他們的主導地位,感受到老師的尊重和信任。他們開始考慮自己的利益,學會承擔責任。(二)教學方法是體驗式的,這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特征。學生在教學中通過體驗不斷理解世界的意義和生命存在的意義,不斷激活生命,確認生命,豐富生命。可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能否在課程中有親身體驗,並從體驗中獲得壹些感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形式以情境設置為主要途徑,創設壹定的心理體驗,使學生通過觀察、理解、實踐,掌握心理健康知識,調整健康心態,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課程非常重視同伴討論和團體輔導,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全新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和能力的發展。二、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壹)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嚴重不足。根據教育部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文件精神,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調查顯示,這些課程大多定性為選修課,學時數不高。按照這些課時,老師只能把重點放在心理健康、自我認知、大學生學習、情緒管理與人際交往、戀愛與性等基礎知識上,壹些心理學知識在課堂上不能涉及太多。高校並沒有真正將其納入課程體系建設。與其他公共課程相比,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心理健康課程的課時也不夠輕松,導致師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視不夠。許多師生認為心理健康課程是壹門可有可無的課程,學生沒有認真教和學,極大地影響了高校的教學質量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2)教學方法偏向於知識型內容的傳授,教學方法單壹。在高校,很多專業課都是以教師授課為主,按照預定的教學目標進行簡單的知識教學。如前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壹門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和行為訓練於壹體的公共課程,不同於專業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特定的技能和能力,還要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目前教師往往采用專業學科的教學模式,表現為向學生傳授過多的心理學概念和原理,註重其系統性。在教學方面,由於課時、選課人數、場地等條件的限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通常還是以教師授課為主。雖然有些老師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形式上看起來豐富多彩,但以教師為中心的本質並沒有改變。教學主要采取講座、提問、辯論的形式,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老師講課和學生學是對立的,和學生學是對立的。(3)教師的教學業務有待進壹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不同於學校的其他教育教學工作,其教學內容、方法和語言都有壹定的特殊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需要真正具有專業水準的教師。據調查,在實際教學中,真正能勝任這門課程的老師數量非常有限。有的專任老師半路出家,通過自學過來的。沒有全面系統的學習,沒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沒有臨床經驗。他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壹步壹步來。導致部分教師心理學專業知識較差,所教案例多來源於書本,缺乏生動的生活案例,無法結合臨床實際深入淺出地講解和表達具有應用價值且與學生生活、工作、學習密切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理論上脫離實際,無法達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助人自助的目的。三、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措施(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2012根據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通知提出,要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和培養計劃。主教育課程作為必修課,2學分,32-36學時。根據學生的情況和需要,可以在不同的學期開設延續教育課程。可見教育部對加強心理健康教學的高度重視。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應積極響應國家相關文件精神,從增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課時入手,從面上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此外,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需求設計課程內容,根據他們的身心特點和心理需求開設各種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註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發展,發展相關能力,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可以考慮分年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的需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比如大壹開設的課程內容應該包括:心理適應教育、戀愛心理、性心理教育。大二開設的課程內容應包括;完善人格發展教育、心理行為訓練、高職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心理咨詢、人際團體訓練等課程,增加課堂內容的教育教學,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2)克服現有條件的制約,實現教學方法的改革,開發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必然要依靠壹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最終達到教學目標。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雖然會受到場地、時間、學生人數多等諸多現實條件的束縛,但教學中應有機協調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配合,以及課堂教學、討論、辯論、情景模擬、團體心理輔導等多種教學形式的組合運用,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在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利用貼近學生心理生活的熱點、焦點、難點組織教材,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興奮點,啟發學生的思維。最後,在課堂上,要註意促進學生的自主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經歷,對事物有獨特的情感感受、理解和意義,從而收獲和成長自己。(3)加強教師的心理學研究和實踐,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素質。老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和完善的教學實施。心理健康課程教師首先要繼續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參加相關的學習和培訓,與其他高校進行交流,借鑒成功的教學案例,不斷吸收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相關的、有益的理論知識,深化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從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個人心理素質等方面提高教學專業水平。其次,要求教師有心理臨床實踐經驗,結合社會現象和學生身邊的人和事,深入分析學生熟悉的經歷,不要讓學生感到理論和實踐脫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達到有效自我調節心理活動的積極目的。最後,學校還應加強制度建設,做好心理健康教師的培訓工作,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