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解讀
2022年,應屆畢業生將陸續離校。他們能得到哪些就業幫助?目前有哪些就業機會?如何促進更多就業增長點的形成,促進高校畢業生擇業,選擇好工作?日前,我市出臺《關於做好2022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方案》,通過“六大行動”,做好2022年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跟蹤工作,保障其求職。
拓寬渠道,促進就業是“六大行動”之壹。其中,實施“六個壹”行動,即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招(聘)用壹批、國有企業招用壹批、中小企業招用壹批、基層項目招用壹批、動員壹批、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解決壹批,預計解決近2.6萬名高校畢業生就業。
“在應屆畢業生離校前,我們已經開始推動聚合資源、挖掘潛力、共同推進,多渠道、多形式、多領域地征集和發布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崗位。”市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張雪峰介紹,我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通過組織金秋招聘,於2008年6月+10月拉開序幕的。今年3月至6月,關口前移,開展公共就業服務“六進”校園活動,加大就業政策精準宣傳覆蓋力度,將就業需求和崗位信息“打包”送進校園,通過線上線下專場招聘,搭建供需雙方對接平臺。據統計,通過線上線下招聘會,畢業生與企業達成初步就業意向約654.38+0.4萬人次。
張雪峰說,我們將繼續集中資源,齊心協力,多渠道挖掘潛力,拓展畢業生新的就業空間。推進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招聘(聘用)工作,加快“三支壹扶”等基層項目招聘。落實社會保險補貼、壹次性就業補貼等政策,鼓勵企業開發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崗位,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支持高校畢業生依托網絡平臺、家庭手工、現場銷售、社區健康等靈活就業形式,不斷拓展新的就業空間,實現靈活就業。
高校畢業生可登錄烏魯木齊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或關註“烏魯木齊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微信微信官方賬號,了解我市就業創業優惠政策,查看相關招聘(就業)崗位信息。
繼續閱讀
“六大行動”: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和企業吸納就業動力
促進我市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六大行動”,既包括拓展促進就業渠道的行動,也包括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行動,落實補貼政策,支持創業,以促進就業和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公共服務精準幫扶,以實實在在的支持提高其就業創業能力和企業吸納畢業生就業的動力。
就業見習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
胡天行,2021畢業,現為新疆中泰智匯現代服務有限公司員工“我通過就業實習進入單位,在老員工的幫助下,不斷學習成長。我是3月份培訓的,能力得到了公司的認可,順利留在了公司。”胡天星說。
我市就業見習基地建設有助於高校畢業生了解行業和企業,明確擇業方向。同時也將為企業全面調查了解畢業生綜合素質創造條件,擴大選人用人範圍,建立相對穩定的人才輸送渠道。
今年繼續實施“百人”就業實習計劃,在我市就業實習基地參加就業實習的應屆畢業生,可按我市最低工資標準(每月1.700元)享受實習補貼。同時,試用期單位應當按照最低工資標準的50%給予崗位補貼,試用期最長不超過12個月。
多舉措幫助畢業生創業
我市以創業社區建設為契機,引進“名品”、“名店”、“名企”,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指導服務,鼓勵其投資建店。對2022年首次從事自主創業且正常經營6個月以上的高校畢業生,按照2000元的標準給予壹次性創業補貼。
對落戶我市市級以上創業孵化示範基地的高校畢業生創辦的企業,按照不超過1月/日平方米的標準給予租金(水電)補貼。符合創業擔保貸款條件的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可享受最長期限不超過3年的創業擔保貸款。
企業可以享受很多補貼來吸納畢業生就業。
在我市行政區域內註冊的中小企業招用應屆高校畢業生,簽訂勞動合同1年以上,穩定工作6個月以上,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企業按照1.000元/人的標準向就業備案地(縣)人力資源社會部門申請壹次性就業補貼,政策執行期限至2022年底。
對當年新招用高校畢業生、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並繳納社會保險的各類就業企業,按照企業實際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費之和給予補貼。個人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實行全額補貼。補貼基數不超過上年度平均工資標準的100%,補貼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
6月65438+10月1至今年2月31,企業新招用高校畢業生,簽訂勞動合同並參加失業保險的,按照1500元/人的標準發放壹次性崗位拓展補貼,執行期限為今年6月65438+2月31。
需要註意的是,壹次性擴崗補貼和壹次性就業補貼政策不重復。
精準幫扶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
市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張雪峰表示,失業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服務不會中斷。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將設立高校畢業生實名制登記賬號,實現登記服務“壹個不漏”,政策執行“多壹個”。
對城鄉低保家庭畢業生、身體殘疾畢業生、獲得國家助學貸款畢業生,按照1.000元/人的標準發放壹次性求職創業補貼。
將提供有針對性的後續服務。年底前,為每名未就業畢業生提供至少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薦、1次職業培訓和就業實習機會。對通過市場化難以就業的,將提供公益性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