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版社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版社

大學生心理健康試卷

[摘要]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競爭越來越激烈,人際關系也越來越復雜。由於科技的快速進步和知識的爆炸式增長,迫使人們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人類進入了情感負擔時代”,人們的觀念意識和情感態度發生了復雜的演變。作為現代社會的壹份子,在高校生活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的“晴雨表”非常敏感。此外,大學生作為壹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有許多自己的特殊問題,如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任務。對專業選擇與學習的適應,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與未來職業的選擇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上述心理壓力造成的心理壓力、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身心健康,以積極、正常的心理狀態適應當前和發展中的社會環境,預防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各高校迫切需要和關註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整體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們在追求身體健康的同時,也在關註心理健康,備受皇帝寵愛的大學生也不例外。現在的大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滿浪漫情懷,但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心理問題和沖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壹財富。作為天子的夫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學習成績、事業成功和幸福生活的基礎。

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延伸。心理健康通常是指積極的精神狀態,而心理健康是指保持心理健康的壹切活動和研究心理健康的知識。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緒、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堅強的意誌和成熟的心理行為。心理健康與壹個人的成就、貢獻和成功密切相關。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功的基礎。

壹.精神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人對內部環境有穩定感,並能適應社會中任何形式的外部環境的壹種狀態。也就是說,當他們遇到任何障礙和困難時,他們的心理不會失衡,可以用適當的行為來克服。這種穩定和適應的狀態是壹種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智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壹般來說,判斷心理是否正常有以下三個原則:壹是心理與環境的統壹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是壹致的。第二,心理和行為的統壹。這意味著個體的心理和行為是壹個完整的、統壹的、協調的過程。第三,性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體驗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人格心理特征的具體體現。心理障礙是指精神疾病或輕微的心理障礙。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多是因為身心疲勞、緊張、心理沖突、突發問題或難以協調的矛盾等。,時間短,程度輕微,隨情況變化而消失或減緩;還有的時間長,學位重,最後不得不退學甚至休學。心理障礙的表現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上。表現為感覺過敏或感覺減退、體感知覺異常、錯覺、幻覺、健忘、偏執、新詞、意識模糊、心理特征紊亂、與人相處困難等心理活動。行為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性,心情沈重。絕望,甚至痛苦等。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上相對穩定的內在特征,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的求知和成長本質上是壹個持續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和內化,才能滲透到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心理素質水平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其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新意識、獨立人格、競爭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導向。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是抵禦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的心理素質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壹方面,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通過接受道德規範、行為模式、環境信息和社會期望,逐步完善人格結構;另壹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的衡量、評價和調節,也影響著主體的人格發展,在壹定條件下也可以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將人格發展提升到壹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被動地依附於這種轉化,而是主動引導受教育者在轉化過程中調整自己的方向,讓個體把握自己,評價自己的行為,從而達到心理優化、人格健全的目的。

3.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壹是開發受教育者的潛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充分開發潛能。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自身的發展,而且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和跨世紀人才的培養。壹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缺乏的是心理素質,表現為意誌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足,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不足,缺乏競爭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依賴性強。原因是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塑造。在大學生中,有些人因為自我否定和自我排斥,幾乎喪失了從事壹切行動的欲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愛情受挫而產生自殺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些人因為現實的不如意而憤世嫉俗或者絕望;有些人因為人際關系不和諧而避免群體自我孤立。大量調查表明,我國大學生高發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已經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郁和情緒危機、神經衰弱等。我們學校每年都會調查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結果顯示,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學生心理素質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2002級4名學生,第壹年就因為心理問題退學。他們四個情緒不穩定是因為:1,追求女生被拒;2.我早就懷疑同學在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所以不敢面對別人;3.對人生目標失去信心,情緒低落、抑郁;4、狂躁,行為異常。最後無法繼續學業。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壓力、自我意識障礙、人際交往障礙、情緒不穩定、情緒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第四,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存在的問題壹方面與自身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大學生壹般在十七八歲到二十二三歲,正值青春中期,是人生中心理變化最劇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育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在面對壹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課題時,有時會產生心理沖突,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知識貧乏與歧視的沖突,競爭與穩定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導和合理化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心理障礙,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尤其如此。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勝出,他們幾乎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父母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驗的缺乏,使得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誌薄弱,缺乏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學習、生活、交友、戀愛、選擇工作上的小挫折,足以讓他們中的壹部分人承受。從環境因素來看,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快,讓人產生了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選擇人生目標的機會更多了,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焦慮感。在所有這些情況下,因對變化的環境不適應而產生的各種困惑、迷茫、焦慮和緊張情緒明顯增多,社會變化給成長中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困惑、社會因素交織在壹起,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不平衡狀態。心理素質差的人自然無法適應高速度、高技術、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重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相比,大學裏的學習、生活和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都發生了變化。中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目的是為將來深造或就業做準備;大學學習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祖國建設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只學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每天都有老師輔導,日復壹日;大學要有很強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控制自己的時間。

2)生活環境變了。有些大壹新生有送學生上中學的經歷,但大部分還是上學,放學後和家人住在壹起。進入大學後,班級群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為主要生活區域。對於那些習慣依賴父母家人的人來說確實是個問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壹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比中學時期復雜。大壹新生大多住在中學比較集中的地方。從小學到中學,有壹些從小就在壹起的夥伴。班主任服務了幾年,天天見面。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和習俗,構成了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步入大學,身邊的人來自不同的地域,素未謀面,語言不同,習俗各異;學生從原來的熱鬧、親密變得陌生,很難談想法。這對於只有十七八歲的大壹新生來說是極其不習慣的。所以他們每個假期都會想家,想念同學,感到孤獨。

4)對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中學的大部分工作和活動都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的,由少數學生承擔。大學強制學生自我管理。班裏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不僅要做好自己的學習,還要承擔壹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級集體建設。大壹新生往往不適應這種繁重的工作量,缺乏工作主動性,不知道如何在崗位上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因此感到壓力很大。

2.主觀方面

新的物質生活的依賴性和精神生活的自主意識之間存在矛盾;主觀願望中日益增強的自立自強意識與客觀條件中的可能性和能力之間存在矛盾。這兩個原因很容易讓不太能適應新環境的大學新生產生以下心理問題:

壹種是盲目自滿和自戀。因為他們考過了大學,老師表揚他們,同學羨慕他們,親戚朋友表揚他們,家長慶祝他們,壹些同學在這種自戀中漸漸放松了鬥誌,整天都在放松,以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生,大學的成績不會差,從而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第二種是失望,覺得失寵。有些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就把大學生活理想化、神秘化,進入大學之後覺得理想和現實差距太大,導致失望。有些學生曾經是中學的尖子生,是家庭和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當他們進入大學,他們會感到失寵。

第三是放松休息。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鐵飯碗,長期奮鬥的目標達到了,心理上滿足了,生理上希望得到了休息。再加上進入大學後,奮鬥目標不明確,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動力也減弱了,產生了“放松休息”的心理,再也激發不出前進的勇氣。

第四是膽小。因為環境的變化,我猶豫不回頭,不參加社會活動,不光顧運動場。除了整天學習,我無所事事,過著單身的生活,這阻礙了我個性的發展。

動詞 (verb的縮寫)如何正確認識自己

我們經常在各種報刊上看到,目前大學生中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問題,有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疾病的大學生還在增加。

大學生是從大量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優秀學生,心理上有很強的優越感和自豪感。但與此同時,大學生也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學生往往自視甚高,容易受挫,出現壹系列心理健康問題。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生活環境對大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大學生必須迅速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節奏;就業競爭的加劇帶來了職業選擇的提前和相關的高強度腦力勞動,也進壹步增加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從大學生自身來看,大學是人生成長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生理、心理和社會化的協調發展存在矛盾和沖突,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之間經常發生矛盾。面對這些問題,大學生如果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解決問題,就會產生壹系列的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

所以,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己,培養接納自己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要提高對挫折的承受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面對挫折不慌張,采取理性的應對方式,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和挫折經歷有關。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努力提高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豐富人生閱歷。

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被科學研究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生活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喝酒,不吸煙,註意衛生。大學生學習負擔重,心理壓力大。要想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就必須科學安排日常的學習、運動和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經常、合理、及時地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導致神經衰弱,降低思維和記憶億萬的能力。

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知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誌品質和提高適應能力。大學生正處於青春期,青春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芽到成熟的轉變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來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滯後於這壹時期生理機能的增長速度。因此,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許多尷尬、困惑、麻煩和痛苦。另壹方面,我國正處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形勢正在發生復雜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加快,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導致遲早要步入社會的青年學生產生心理矛盾和沖突,比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變故、學習成績不好、交友失敗、失戀等等。如果這些心理問題長期存在,可能會成為心理障礙,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與現實保持良好的聯系。自我調整,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

因此,大學生應該學會調整自己的心理,實現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自覺地跳入浩瀚的知識海洋中邀其暢遊,拼命吸收新知識,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態。大學生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情,快樂開朗的心態,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遇到傷心難過的事,要學會自我調節,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欣喜若狂,煩惱不已。

第六,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對策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後天的教育和訓練,而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壹系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以下是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的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接受,越來越多的高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立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引導學生減少內心的矛盾和沖突,解決他們的憂慮和困難,開發他們的身心潛力。也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適應外部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服務形式多樣,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實現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和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況,以便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和方案。我們學校每年都會進行壹次新生心理健康普查。運用“心理健康問卷”篩選出有心理癥狀的學生,通過訪談分析,邀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壹步診斷。每年約有65,438+00%的新生被邀請面試。根據訪談分析,區分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讓學生及早發現心理問題,及時幹預,從而在入學之初就得到了。

3.將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

通過各學科教學實施心理素質教育,不僅是學校實施心理教育的途徑,也是各學科教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每壹門學科的教學過程都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由社會歷史積澱下來的文化知識、道德規範和思想價值觀所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只要註意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把人類歷史上形成的知識、經驗和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為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觀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長期紮根於其中。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與健康,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水平。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註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和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和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例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維護人與人之間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健康開朗的情感特征。因此,學校應致力於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和寬松的理解環境,這將有助於學生加深自我意識,充分發展個性,提高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能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他們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素質為基礎的,壹個人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心理健康可以幫助大學生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經過艱苦的努力和激烈的競爭,大學生告別中學,進入大學,進入壹個全新的人生世界。大學生必須從依靠父母轉向依靠自己。在上大學之前,他們想象中的大學就像壹個“天堂”,浪漫、陌生、精彩。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和生活環境讓他們很難適應。因此,大學生壹定要重視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增強獨立性,積極適應大學生活,過上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獲得職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分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競爭必然會讓大學生產生心理上的迷茫和不安。因此,面對新的形勢,大學生應註意維護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品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不斷變化和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做出正確的角色選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和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優秀的心理素質對提高青年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必將對21世紀的人才質量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壹個人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和基礎。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的素質,已成為高校的壹項緊迫任務。21世紀是思想文化激蕩、價值觀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快速變化的世紀。面對如此復雜的世界,未來的人才可能在某個時刻出現心理危機。21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加嚴峻的考驗。因此,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適應性、忍耐力、控制力、意誌力、思維力、創造力、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讓他們真正明白,要想占領未來,不僅要做好思想道德儲備、智力和體質,還要做好克服各種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準備,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只有這樣。

參考

呂建國主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川大學出版社

蘇蘇主編《大學生心理咨詢》,浙江大學出版社

王桂林、陳迅主編《心理學教程》,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