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我們身邊就有壹群這樣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卻被迫留在老家,和爺爺奶奶在壹起。對於這些孩子來說,父母已經成為壹年只露壹兩次臉,見壹次面的符號和概念。他們有壹個相同的名字——“留守兒童”。以下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由於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註和關愛,這些孩子情感豐富而脆弱,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嚴重。依賴與獨立、沖動與理性、自覺與任性並存,容易導致認識和價值的偏差,以及人格和心理發展的異常。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1.自我封閉和孤僻

這些孩子小時候長期與父母分離,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給他們帶來了強烈的孤獨感。由於他們缺乏情感依賴,性格內向,在遇到壹些麻煩時會顯得軟弱無助,久而久之就會變得不願意與人交流。長期的沈默寡言、沈默寡言、焦慮緊張,很容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這樣的孩子在人際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孩子弱。

2.情緒失控,沖動

留守兒童年齡普遍在16歲以下,處於身心發育期。他們情緒不穩定,意誌薄弱,容易造成情緒失控,沖動。他們也容易對周圍的人保持警惕和敵意。這種敵意的壹個重要表現就是攻擊性。有些孩子總覺得別人在欺負他,為小事斤斤計較,對老師、監護人、親戚朋友的管教和批評容易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嚴重時往往容易產生暴力傾向。

3.認知偏差和內心困惑

少數留守兒童認為家裏窮,父母無能,就會出去打工掙錢,從而產生怨恨和極端思想。有的孩子回家後疏遠父母,導致感情疏遠。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未來無所適從。大多數孩子不思進取,管教不嚴。再加上家裏沒有家教,他們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他們逐漸逃學、輟學,以至於過早地流向社會。

懷有敵意

“留守兒童”存在壹定程度的不合群、偏激、不團結、破壞性、敵對性等不良心理問題,導致打架鬥毆、拉幫結派等不良行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部分嚴重者參與盜竊搶劫,最終走上犯罪道路。

在中國農村,由於就業機會少,種田收入低,很多父母會選擇到城市尋找工作機會。在中國廣大的農村,留守兒童逐漸成為壹個特殊的群體。這種特殊性就在於常年缺少父母的關愛,缺少家庭的溫暖,造成了很多心理問題。

正是因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普遍存在,很多孩子成為了問題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很多農村孩子的心理健康危機。但從來沒有被重視過,父母為了生計,往往無法為孩子解決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1,學習成績差

農村留守兒童表現差,壹方面是農村教育資源短缺,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城鎮。另壹方面,農村留守兒童勞動強度大,監管人員文化程度不高,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恰當。因此,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差,有的厭學、逃學甚至過早地流入社會。父母長期外出打工的孩子是最難管理的,學習也是最頭疼的。成績差反映給父母,父母管不了,爺爺奶奶也管不了。如果老師太嚴厲,孩子就不聽,所以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2.缺乏父母的關愛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父母的關愛對孩子的成長不可或缺。對於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期的中小學生來說,學習、生活、自身變化等方面的問題太多,只有家長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而留守兒童的家庭不能充分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幫助,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很多孩子甚至希望父母能留在家裏而不是出去工作,或者和父母在壹起。很多留守兒童非常渴望親情和父母的關愛。

3.心理問題增多了。

由於父母管教的長期缺失,留守兒童在身心健康方面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行為上不受約束。根據調查,留守兒童比其他學生有更多的行為問題。他們在學校不遵守紀律,撒謊,結夥,欺負同學,偷竊,抽煙喝酒,不聽家裏監護人和學校老師的話。其次,親情缺失,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父母長期外出,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變化,不能給孩子親情和關愛,孩子的成長心理容易出現問題。此外,留守兒童大多由爺爺奶奶監管,年齡差距較大,與子女在情感和思想交流上存在較大障礙,產生抑郁、性格孤僻、消極悲觀、沖動易怒等心理問題,對其性格和世界觀的形成影響較大。

4、容易染上不良習慣

缺乏管教的結果是孩子染上了壞習慣。留守兒童往往表現為遲到、逃學、逃學、撒謊打架、欺負同學,甚至與社會上壹些有不良習慣的人混在壹起,成為“問題兒童”。由於自身原因和各種原因,大多數監護人往往只關心孩子的溫飽,在法制和安全方面的教育嚴重缺失,導致留守兒童溺水、觸電等事故時有發生,打架鬥毆等違紀違法行為也呈上升趨勢。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是父母長期生活缺位造成的。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充滿樂趣的,但是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很難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缺乏必要的樂趣。所以,父母在外出掙錢養家的同時,也要多找時間陪陪孩子,防止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如何引導孩子產生不良情緒?

壹、家長這樣引導孩子的不良情緒。

父母在引導孩子的情緒,培養孩子健康向上的性格方面,有很大的責任和作用。他們具體應該怎麽做?

1.同樣的原理和接受寶寶的負面情緒。

既然情緒是自然的,就沒必要強迫寶寶去壓抑。在要求他“不要壞脾氣”之前,妳首先要為寶寶的情緒找到壹個出口,比如給他壹個大大的擁抱來平復他的情緒,然後試著去感同身受:“我知道妳想繼續玩。”或者“妳推開他是因為怕被搶吧?”不要馬上給他打電話:“不要哭”“不要生氣”。父母可以先抱走孩子,而不是匆忙處理事情。如果孩子有情緒,先讓他安靜下來;當孩子感到被理解時,他們的情緒很容易平靜下來。如果父母和孩子都很著急,很容易讓父母和孩子陷入困境。

2.鼓勵寶寶用替代的方式處理矛盾。

等寶寶情緒比較平衡的時候,家長可以試著跟他解釋:“那個孩子跟妳壹樣想玩。妳願意和他輪流玩還是壹起玩?”或者“妳就壹直哭著喊著,爸爸媽媽都不知道妳要什麽,好嗎?”雖然寶寶還小,看似懂,但除非說出來,否則永遠不懂。如果是兩個寶寶之間的沖突,孩子情緒波動很快,就要換位思考他的心理和立場,用中性的話告訴他,比如他拿了別人的東西,不要說搶。也讓他理解別人的感受。並教會他用另類的方式處理矛盾,比如告訴寶寶:妳可以跟妳弟弟說,妳以後可以借我玩嗎?

3.教寶寶用語言表達憤怒。

有研究證明,語言發展較好的孩子受到的挫折較少,因為他們知道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容易得到滿足;而且,當他們說出自己生氣難過的原因時,不僅有助於發泄情緒,還能獲得他人的理解和安慰。從1歲半開始,寶寶說話逐漸清晰,使用的詞匯與日俱增。利用這種學習說話的熱情,父母可以教寶寶在受挫、生氣、難過的時候,用語言而不是肢體來表達憤怒。

如果寶寶認識的詞匯不多,可以教壹些放慢速度的策略和動作,比如搖頭表示拒絕,或者拿著玩具快速離開;但應鼓勵2歲以上的孩子使用簡單的語言表達,如“我的”、“輪流”或“妳等著”、“我還想玩”等,這取決於寶寶的語言能力。因為寶寶的表達和理解都比較簡單,3歲左右才能相互交流,還需要大人幫忙回答。

第二,提供壹個正能量的環境,給寶寶樹立壹個好的榜樣。

除了科學的指導,成長環境對寶寶的影響也很大。滿足他的基本需求,給他提供壹個安全、信任、有愛的環境,讓他感受到愛,他就會有安全感,情緒穩定。而且,寶寶通過模仿學會了如何面對情緒。父母情緒化,寶寶也會情緒化,所以父母自身的情緒管理也很重要。如何給寶寶壹個積極向上的環境,讓他學會管理情緒?有以下建議:

1.幫助寶寶成功,不怕犯錯,建立自信。

當寶寶想自己做而又不完美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其實就算他只穿了壹條褲子,也可以表揚他,幫助寶寶創造很多成功的機會。也允許孩子犯錯,告訴孩子犯錯沒關系,可以重新開始。爸爸媽媽要知道寶寶哪裏有能力,鼓勵他去嘗試,即使不成功也要給他嘗試和嘗試的肯定。自信、自我肯定的寶寶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更高。

2.允許嬰兒表達自己的情感

讓寶寶哭或者生氣,而不是沒有這樣的情緒。當他表達這些情緒時,可以告訴他什麽是別人可以接受的。比如:不能哭太久,對身體不好;生氣的時候可以錘枕頭,但不要通過打人來表達。

3.通過遊戲和角色扮演模擬解決沖突。

平時可以通過遊戲和角色扮演模擬沖突,讓丁寶練習;閱讀繪本中解決沖突的故事也是壹個很好的方法,通過它,孩子可以學會說對不起,學會與他人感同身受。

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