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在我們普通學生時代,說起知識點,應該沒有不熟悉的吧?知識點是傳遞信息的基本單位,對提高學習導航有重要作用。那麽,知識點有哪些呢?以下是我為妳整理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知識點,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老年心理學及其研究內容
老年學,又稱老年學和衰老心理學。它是研究老年人心理活動的變化、特點和發展規律的科學。老年人要想使自己身心健康,延緩衰老,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調整自己,提高生活質量。幫助老年朋友做到這壹點,也是我們老年大學開設老年心理保健知識課程的目的。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歷經滄桑的老人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既獲得了寶貴的成功經驗,也獲得了深刻的失敗教訓,在心理發展上形成了壹些特點。根據心理學家的觀察和研究,壹般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大腦功能下降,記憶力下降。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癥狀,精神興奮和疲勞交織在壹起。興奮性主要表現為聯想記憶增加,思維內容混亂無意義,苦惱;註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無關因素幹擾;對聲、光等外界刺激敏感,容易激動。精神疲勞是大腦功能衰退的主要表現,有時還伴有身體疲勞。如果妳煩躁、緊張,甚至抑郁、沮喪,休息不好,看書就會打哈欠,頭腦混亂,昏昏欲睡;經常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記憶力下降,智力低下,思維缺乏創造力,但對綜合分析判斷影響不大。
(2)情緒不穩定,自制力差,常受負面情緒控制。容易被激怒,容易暴怒,或容易哭泣,往往導致抑郁,焦慮,孤獨,自閉和對死亡的恐懼。(案例略)對外界的人和事漠不關心,不容易被環境喚起,經常消極言行。
(3)傾向於保守和固執。
許多老年人在多年的社會實踐中形成了壹定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並且這些方式和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強化。因此,他們在評價和處理事物時,往往會堅持己見,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很難正確認識和適應生活現狀。常常沈迷於過去,後悔無法挽回的美好過去。那些稍有成就的人變得傲慢,拒絕聽取嚴厲的建議。有些人成了“老頑童”,言行舉止幼稚。但是大部分老年人都是講道理的。只要仔細研究和討論,他們就會放棄自己的意見,服從真理。(案例省略)
(4)敏銳的感覺和準確的判斷
大部分老年人都比較敏感,他們可以用生活中積累的寶貴經驗來指導後期的實踐。經過深思熟慮,他們才能對當前事物有更深刻的認識,做出準確的判斷,避免失誤,做到“運籌帷幄,決勝千裏”。
(5)喜歡安靜,害怕孤獨,不耐孤獨。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大多數老年人不喜歡喧鬧嘈雜的環境,願意在安靜休閑的環境中生活、工作和學習,因為神經抑制高於興奮。壹些老年人在離開他們為之奮鬥了壹生的工作時,常常感到孤獨。在家庭中,很多老人願意享受兒孫繞膝的歡樂,但也對持續嘈雜的環境感到不安。(案例省略)
(6)希望健康長壽
希望自己的事業蓬勃發展,社會進步,子孫後代茁壯成長,是老年人的共同願望。因此,他們都希望有壹個健康的身體。壹旦患病,他們希望盡快康復,不留後遺癥,不給後輩增加負擔,盡可能延長生命,能夠看到願望成真。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壹般來說,壹個人進入老年後,壹般會經歷四個階段,即角色轉換階段、適應階段、重新規劃生活階段和穩定階段。在這四個階段的過程中,老年人由於身心困難,逐漸衰老,容易出現壹些心理問題。
首先,社會角色的轉變導致心理不適。老年人退休後穩定下來壹般需要四個階段。
第壹個階段是期待期(即退休前時期,半年左右)。主動退休或渴望退休的老人,往往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等待退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工作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實現了自我價值或者對工作感到厭倦,因此可以平靜地接受退休。對於不願意退休的人來說,他們的心理是很矛盾的。他們經常擔心失去他們所擁有的壹切,因為失去工作導致的社會地位的改變。(案例省略)
第二階段是退休。(即正式退休之日)。壹些老人認為退休後的生活很糟糕。“如果每天無所事事,人生還有什麽意義?”;有些老人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心想:“我們終於可以出去轉轉了。我們應該先去雲南還是內蒙古?”我開始規劃旅遊路線,快樂之情溢於言表。
第三階段是適應期。(大概壹年左右)。從熟悉的工作環境退到家庭這樣的小圈子裏,生活的內容,生活的節奏,扮演的角色和地位都大不相同。此時,老人會感到閑散、迷茫,產生煩躁、焦慮、抑郁等情緒。適應的時間因人而異。有的人容易調整,有的人難調整。對於那些事業心強,興趣愛好狹窄,退休後整天呆在家裏,很少與人交流的人來說,他們的適應能力更差。性格開朗、興趣廣泛的人很容易坐不住,所以在這個適應階段,主要是接受現實,敢於面對和承認,順利“軟著陸”,適當降低期望值,多出去走走,多交朋友,了解社會,關註社會層面。總之,幸福和快樂不是給妳的,妳只能自己去尋找。
第四階段是穩定期。經過壹段時間痛苦的心理鬥爭,老人意識到自己的現狀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改變,於是逐漸習慣將目光轉向家庭圈子,或者尋找人生的第二個不壹樣的春天。
其次,家庭和家庭關系造成的心理不適。
家庭是老年人退休後的主要生活場所。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結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以及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的影響。
壹個是夫妻關系。老年夫妻之間的恩愛程度、喪偶老人能否再婚以及再婚後的夫妻關系是否和諧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
第二是和孩子的關系。由於社會文化的影響,老年人與子女的關系越來越值得關註。很多老人為子女操心到心力交瘁;失去兒子或者晚年生病,或者子女不顧手足之情爭奪財產,都會給老人帶來巨大的痛苦,對老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還有就是子女的不孝或者婆媳關系緊張都會影響老人的心理健康。
第三是和孫輩的關系。很多老人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孫輩身上,但由於社會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異,很容易與孫輩在觀念上產生分歧。有些老人不喜歡孫輩的嬌慣,不喜歡孫輩的衣著和舉止,經常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
第三,衰老、疾病及其心理反應。
首先,衰老和老年人的心理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視力下降,聽力遲鈍,動作反應遲鈍,社會交往減少。所有這些老齡化的變化都可能引起老年人的情緒焦慮、抑郁和孤獨。
第二,疾病對老年人的心理影響。有些疾病會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如果患有腦動脈硬化,由於腦組織供血不足,可引起老年人記憶力下降,嚴重時甚至引起癡呆。有些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經常感覺煩躁。有些老人因為長期患病甚至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覺得自己是家人的負擔,未來無望,焦慮抑郁。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虛弱,老年人的心理也在發生變化。根據研究,主要有以下幾點:
(1)有衰老感。
我們經常聽到壹些老年朋友表達這樣的感受:“我老了,沒用了!”“這是老年人的主觀衰老感,即意識到自己老了。老年人覺得自己老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身心狀態的改變和感知能力的下降。比如頭發從白發變成花白,大步如飛變成磕磕絆絆,精神飽滿變成無力等等。
二是生活、工作、社會環境的變化。比如退休、與子女分離、親友去世等。
再加上周圍的人都把自己當成老人,處處被當成老人,於是衰老感就在別人的“老同誌”、“老師傅”、“老先生”的哭喊聲中產生。
衰老感的產生,是壹個人心智老化,失去生活動力和熱情的開始。因為衰老感無形中使人的意誌下降,情緒低落,甚至使老年人身體衰老,心理功能下降,或者出現新的疾病。
(2)孤獨。
老年人孤獨最常見的原因是退休在家,離開工作和相處已久的同事,整天無所事事,於是產生了孤獨感和淒涼感。孩子們分開住,朋友很少,缺乏社交活動。喪偶或離異,年老孤獨。老人最怕孤獨。因為孤獨使老年人處於無助的境地,容易產生“被遺棄感”,進而使老年人對自身存在的價值表示懷疑、沮喪和絕望。(案例省略)
(3)空虛無聊。
這類問題多見於退休不久或對退休缺乏充分心理準備的老年人。他們突然從長期緊張有序的工作生活狀態轉為松散無規律的生活狀態,壹時難以適應。他們可能會像無頭蒼蠅壹樣撞來撞去,常常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日子過得像度日如年。“空虛”帶來的問題,往往是抑郁或不安。如果這種不良情緒長期存在,不僅會加速衰老,有時還會使老年人產生自殺的念頭,對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威脅。(案例省略)
(4)情緒多變。
老年是人生旅途的最後階段,也是人生的“失落期”,比如失去工作、失去權力和地位、失去金錢、失去親人、失去健康。壹般來說,老年人的感情傾向於低落,這與他們的歷史經歷和現實處境是分不開的。此外,由於大腦和身體的衰老,老年人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質變化,如多話、情緒波動、主觀固執等。,少數老年人變得難以接受和適應新事物,懷念過去,甚至對現實產生對立情緒。老年人氣質的變化,往往會增加他們與晚輩和現實生活的距離,導致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
(5)人是健忘的。
老年人的健忘通常是他們自然衰老的表現。老年人的健忘主要表現為近期記憶障礙,也稱近期健忘癥。也就是說,老年人忘記的主要是最近發生的事情,新接觸的或者學過的知識,尤其是名字、地點、數字等沒有特別定義或者很難聯想的東西,忘記的速度非常快。但是,那些舊事在我的記憶中卻常常是鮮活的,歷歷在目,歷歷在目。但是,對這些遙遠記憶的影響,只有在有器質性腦部疾病的情況下才會發生,也就是會出現遠隔性失憶癥。這是老年人健忘的壹個規律。
(6)古語多。
人到了壹定年紀,就會變得愛嘮叨,總是懷舊,甚至更加“堅定”。老年人因為精力有限,願意做的事情很多,所以不得不借助語言來表達自己,以引起別人的註意,達到心理平衡,有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也不聽別人的;老人年紀大了,能做的事情少了,孩子也很少在身邊。為了消除孤獨感,他們只能求助於嘮叨;老人們總喜歡談論過去,炫耀自己過去的輝煌,也是為了獲得心理安慰,填補現實生活的空虛;另外,老人雖然說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規律,但還是嘮叨著要向死神證明自己的頑強生命力;老年人的這種嘮叨和言語混亂,正是他們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混亂的表現。作為老年人,我們應該盡力控制自己,當然年輕人也應該多壹些理解。
(7)睡眠不規律。
老年人睡眠不均是老年人大腦功能自然衰退的標誌。我們經常聽到老朋友說“我總是夜裏兩點起床看書”“我壹晚上要醒好幾次,動不了”“我晚上總是失眠,白天也睡不著”“我年輕的時候不覺得困,現在好了,每天睡十幾個小時還是會犯困”...這些都是老年人常見的睡眠障礙。當然,老年人睡眠不安與心理健康也有很大關系。
以下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
維護人格的完整與和諧。人格中的能力、興趣、性格、氣質等心理特征必須和諧統壹,才能體驗到生活中的快樂和滿足。比如壹個人很有能力,但是對自己從事的工作不感興趣,不適合自己的性格,所以不壹定能體會到成功和滿足。相反,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差,他會覺得很煩。
有壹定的學習能力。在現代社會,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我們必須不斷學習。比如不學計算機,就感受不到上網的樂趣。如果不學習新的健康理念,還是會停留在吃飽穿暖的層面。學習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有利於預防大腦功能障礙和老年癡呆癥。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形成包括三個心理因素:認知、情感和行為。情感聯系是人際關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際關系中,既有積極的關系,也有消極的關系,人際關系的協調對人的心理健康影響很大。
充分了解自己。意味著能夠客觀地分析自己的能力,做出恰當的判斷。能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對心情影響很大。如果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試圖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往往得不到想象中的預期結果,以失敗打擊自己的精神;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低,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往往會導致抑郁。
人生目標是現實的。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和相應的社會環境來制定人生目標。人生目標的制定既要符合實際,又要留有余地,不能超出自己和家庭經濟能力的範圍。道家創始人老子說:“樂大於憂,富大於知足。”
與外部環境保持聯系。壹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壹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更好地適應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聯系包括三個方面,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聯系。老人退休在家,空閑時間太多,經常有抑郁或焦慮情緒。如今的活動中心、文化活動站、老年大學,為老年人接觸外界環境提供了條件。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如今,壹半以上的老人生活在空巢中。孤獨、無助、無望、自卑、自責是空巢老人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空巢老人有哪些心理健康問題?讓我們來看看。
1,老年抑郁癥
作為第壹代獨生子女,很多80後從小就享受著父母無盡的愛,甚至成年後和工作後也享受著父母的關愛。很多父母都願意“奉獻”自己的養老積蓄給孩子買房買車。而這樣的對子女的照顧,卻是換來的“獨居”,老人之間的心理落差自然很大,尤其是生病或者發生意外的時候,因為得不到子女的照顧,他們會有被拋棄的感覺,或者會感到孤獨,覺得自己可憐。
“家裏很安靜,沒有生氣,空巢老人無話可說,有空也沒什麽好殺的。這樣的老人容易出現抑郁癥狀:感覺孤獨,精神孤獨,覺得生活枯燥,經常回憶往事,悲觀厭世。有些老年人甚至會自殺。”祝建中提醒,空巢老人最常見的心理問題是老年抑郁癥。
2.患病率上升。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生理機能逐漸衰退,容易生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見病。這些疾病壹旦形成,很難治愈,往往伴有不可逆的並發癥,需要終身治療和護理,不僅損害了老年人的健康,也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能力。
3.空巢綜合征
空巢綜合征不是單壹的焦慮、抑郁強迫和疑病,而是焦慮、抑郁、孤獨、寂寞、行為退縮等壹組癥狀。空巢綜合癥的核心原因是缺乏愛。愛是生活質量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愛的缺失影響了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質量低下。空巢綜合征表現為抑郁、憂郁、行為退縮,懷疑自身的存在價值,陷入無欲無求、無助、無聊的狀態,可能導致自殘、自殺,甚至導致阿爾茨海默病。
第二,註意老年抑郁癥的危險“信號”
老年抑郁癥的主要表現是:抑郁、易怒、焦慮、無精打采、對任何事情都缺乏興趣、總感覺睡眠不足、反應遲鈍、敏感多疑、總感覺身體不適。
由於老年抑郁癥的表現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視,從而錯過治療時機。想要找到老年抑郁癥的“蛛絲馬跡”,就要註意以下幾個“危險信號”。
1,氣質突變,經常自責。
如果壹個平時開朗的老人,突然遠離人群,懶得說話,經常壹個人哭,甚至說自己犯了大罪,對不起大家。如果他說的“大罪”其實只是小事或舊事,那麽家人就要引起重視,及時帶老人去專科醫院。
2.我總是覺得這裏或那裏不舒服
總覺得不舒服,比如腸胃系統不適:腹脹腹瀉,厭食惡心;心血管系統不適:心悸、憋氣、胸悶、壓迫感、不適感等。運動系統不適:腰痛、頭頸痛、全身肌肉痛等。自主神經系統不適:全身忽冷忽熱,出汗等。經過各種檢查,往往沒有什麽大問題。
3、煩躁、焦慮、緊張、擔心
莫名的煩躁,焦慮,緊張,擔心,比如擔心自己的錢不夠用,孩子不能自理,不能做家務,家人會出事。這些別人認為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的事情,患者卻整天坐立不安,茶飯不思,甚至有自殘或自殺傾向。
4.感覺腦力在下降,精力在下降。
患者會感覺記憶力下降,智力下降,大腦變慢,什麽都不記得。與阿爾茨海默病不同的是,抑郁癥患者可以意識到自己的記憶和智力出現了問題,並且隨著抑郁癥癥狀的緩解,他們的記憶和智力可以逐漸恢復。
除了感到智力下降,患者還經常感到精力不足、疲勞和虛弱。嚴重的時候整天臥床不起,什麽都需要人伺候。他們不僅認真想象自己的處境,還會有別人無法理解的荒謬想法,比如認為自己的腸子爛了,自己得了絕癥,或者自己變窮了。
其實空巢老人最渴望的是子女的關心和陪伴。我建議他們不妨多抽點時間回家,多陪陪年邁的父母。沒有父母,就沒有今天的自己。
獨居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1.獨居老人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
1.1,失落感重
從而幹擾情緒,影響心理平衡。有些人總認為自己老了,沒用了,單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更容易感到失落,沈默,待在家裏。
1.2,孤獨
老年人離職後,隨著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的減少,容易產生孤獨感和抑郁情緒。老年人獨自生活在“空巢”中,容易產生孤獨感和被遺棄感。
1.3,“懷舊”
他們常常沈湎於對過去的回憶,常常追憶往昔的美好時光,然後感嘆“無奈花落知多少”,久而久之容易導致抑郁。
1.4,變得孤僻
缺乏交流使人格病態,嚴肅的工作變得固執、急躁、古怪、高雅、清高,變得不合群。
1.5,多疑敏感
妄想癥有兩種:壹種是不相信自己的病;另壹個認為他的病比醫生說的更嚴重。這種狀態往往出現在發病緩解後。別人低聲說話,會以為是在說自己,或者隱瞞病情。這種情況占30%左右。
1.6,心理行為偏差
缺乏交流使人格病態:認真工作變得固執、急躁、古怪;優雅清高變得不合群;隨和的性格發展成任性的粗魯等等。
2.獨居老人的心理問題容易引發哪些疾病?
2.1,引發慢性病
獨居的中老年人缺乏與人甚至子女的交流,容易與他人或子女產生矛盾,進而導致生理機能的喪失,使老人感到無助和無力,容易產生對自己和生活厭倦的情緒。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就容易導致抑郁,進入惡性循環。
2.2、行為退化或角色過度
往往由於發病急、病情重、生死難料,患者完全處於被動狀態,缺乏主見和信心,要求更多的關心和同情,事事依賴他人。60%左右。
2.3、禁忌疾病忌就醫
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問題被忽視的另壹個重要原因是,老年人拒絕承認自己有問題,拒絕“看病”。我國7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老年病,15%患有嚴重疾病。慢性病伴有不可逆的並發癥,需要終身治療和護理。
3.獨居老人的心理問題如何調節?
3.11,培養新的興趣愛好
豐富的退休生活可以讓老人多活7.5年。老人不妨重拾以前的愛好,或者根據自己的性格和身體狀況培養新的愛好。健康的愛好可以延緩智力衰退,增進人際交往。
3.2、飼養小動物
獨居老人可以養寵物。可愛的小花貓和人道的狗,壹舉壹動都喚起人們的活力,寵物的陪伴讓人不覺得孤獨。但要註意寵物的衛生,預防“貓抓熱”“狂犬病”等傳染病。
3.3.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
人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看妳怎麽對待了。有些事情只要思想開放就可以放在壹邊。不要陷入困境。應該是“不喜歡就不要管。”豁達大度對身體很有好處。
獨居老人如何預防心理疾病?
1.獨居老人應該多交朋友。
退休後社會角色逐漸隱退,親朋好友對老人來說很重要。老年人退休前要多交朋友,這樣人際關系的存折就滿了。與鄰居交流,參加社區活動,微笑或簡單的問候都能拉近關系。
2.獨居老人要學會求助於情感。
子女在外的老人,要及時把感情轉向妻子,要壹起重溫過去,多出去走走。如果是喪偶老人,可以給自己做任務,讓自己受托。
3.獨居老人應該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衣食住行,愛好習慣,雖然人各有不同,但是健康文明的生活是同壹個目標。壹些不良習慣,如煙酒過度成癮、打牌、不註意衛生、生活無序等,必須克服。
子女如何照顧獨居老人?
1,子女要多盡贍養義務。
“常回家看看”是壹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多和老人交流思想感情,以免讓他們感到孤獨無助;壹旦老人身體某個部位出現不適,應盡快動員到正規醫院檢查。有些老人會通過幹預子女的生活來找到自我價值。某種程度上,支配的需要是人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欲望。所以,壹旦父母有類似的情況,孩子首先要多壹些耐心,找機會和父母談談。
2.子女首先要孝順。
“孝”的立足點是“順”。“壹句好話暖三冬,壹句壞話傷六月寒”,任何人聽對了都會開心。有矛盾的時候,要好好說話,快速解決矛盾。老人也要放松自己,記住“兒孫自有兒孫。”他們還不如放過那些無原則的小事。
3.孩子們應該明白如何支持和照顧獨居的老人。
作為子女,要孝順父母,贍養尊敬老人;作為壹個老人,不應該固執己見,獨斷專行,目中無人,而應該理解子女,說服他人。遇事多和老婆孩子商量,千萬不要自找麻煩和傷心。如果父親或母親單身,壹方面子女要摒棄害怕財產外流等狹隘顧慮,與老人認真交談,幫助介紹。另壹方面,妳要多陪陪父母,因為陪伴也需要孩子盡壹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