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進步要學會吸取精華,那麽如何引用西方的教育手段呢?
未來教育思想和哲學的趨勢必然是東西方教育精華的相互包容和吸收。比如從孔子、韓愈到陶行知,幾千年的“仁、忠、孝、禮、義、信”、“學、問、思、辨、行”,都與西方教育哲學的永恒性、永久性、進步性、社會重建性有關。重構主義、存在主義和多元智能理論應該相互借鑒。
(二)提升國民素養,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現代中國人。
隨著中國現代化的快速推進,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更多體現在人們的素養上。在美國,無論是名牌大學還是普通中小學,都註重人的素養培養。比如美國哈佛大學的教育目標是“培養有教養的人”;加州爾灣的諾斯伍德高中(諾斯伍德?高?學校的教育目標是“(我們)壹貫致力於培養有同情心、受過教育、能對世界做出積極貢獻的學生”。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就必須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現代中國人。“高素養”的內涵包括基礎素養、核心素養和高級素養。基礎素養包括:文明素養、身心健康素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信息素養、環境素養、審美素養、人際素養;核心素養包括:道德素養、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高層次的素養是指創新素養。培養高素養的現代中國人,要從小做起,踏實細致,長期堅持,壹定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快速發展。
改革課程、課堂和教育質量評估體系。
二戰以來,美國壹直把課程改革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歷次教育改革都是以中小學課程為突破口,強化教育的社會功能,認為學生學了什麽或沒學什麽決定了社會的興衰。人們將課程視為許多社會問題的原因或補救方法,包括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美國和現代世界的課程改革幾乎都是以此為指導的。我們應該學習美國的課程體系,重視課程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作用。不僅要把課程改革放在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而且要放在國際競爭的背景下來理解,因為課程是學校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如何設置課程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格。有了這個理念,才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在美國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時,評價者通常要考慮三個問題:這門課的目標是否有價值和挑戰性?老師對待學生是尊重和真誠的嗎?學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這節課的目標?這些都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
美國在教育質量的評價體系上正在向我們學習。以加州為例。每年,他們在5月份參加全州範圍的考試,8月份拿到成績。學校也根據他們的優點對他們進行排名。學生的成績也可以作為申請大學時的依據之壹。同時,教育主管部門按照1-10的成績對學校進行排名(稱為學業成績指數:學業?性能?指數(API).學生成績分為五類:高級,精通,基礎,以下?基本)和遠低於基本(遠?下面?基本的).州政府(聯邦政府)檢查壹所學校,
然後根據達到熟練程度的學生人數比例對學校進行排名。
(四)新世紀學校文化的重建
學校是註重人生修養,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神家園。學校文化是以人為本,提升人生價值的文化。是壹種追求理想、與時俱進的文化;是實事求是、不斷反思、不斷創新的文化;它是壹種“網絡文化”;這是壹種團隊學習和優質服務的文化。管理理念和校風是學校文化的靈魂。學校文化包括學校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學校制度文化和學校行為文化。學校文化在培養和陶冶人的內涵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如何重建新世紀的學校文化,是中美兩國基礎教育面臨的共同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