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工業(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政策有哪些?
電力工業發展的基本原則是: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轉變電力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節約優先,優先發展水電,優化發展煤電,大力發展核電,積極推廣新能源發電,適度發展天然氣集中發電,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發電,促進綠色和諧發展。
優先發展水電。我國水電資源豐富,具備集中規模化開發的條件,水電技術成熟。優先開發利用綠色可再生水電資源,是實現中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堅持統壹規劃、加強生態保護、做好移民安置的前提下,加快批準開工壹批大中型水電項目,推進重點流域梯級水電站綜合開發,因地制宜發展中小型水電站,完善水電相關政策措施,確保水電資源充分利用。加強抽水蓄能發展,提高電力系統運行的經濟性和靈活性。
加快水電流域規劃勘測設計,確保水電基地持續滾動發展。繼續加快13水電基地建設,重點發展四川、雲南、青海大型水電基地電站,積極開展西藏流域規劃和前期工作,適時開工建設。積極發展中小水電站,促進能源供應結構優化,推動水電資源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配置。在河道規劃、勘察設計、建設運行全過程實施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結合區域、河流生態環境和移民安置實際,進壹步優化調整河流開發規劃方案,適度控制高壩、大型水庫水電站布局。建立國家級移民管理機構,統籌管理和協調全國水電移民工作,負責654.38+00萬千瓦以上水電基地、654.38+00萬千瓦以上水電站和跨省水電站的協調管理。逐步推進移民優先政策,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讓當地經濟和人民群眾真正從水電開發中受益。
重視水電基地消費市場的研究。在滿足本地區電力需求的基礎上,將水電合理輸送到市場需求大、電價承受能力高的東中部地區。重視西南水電季節性電能消耗研究,依靠價格和市場機制,擴大消耗範圍,最大限度減少棄水。加強水電輸電規劃研究,加快輸電通道建設,促進電網協調發展。加強水電開發管理,合理開放水電投資市場,鼓勵市場競爭,加快水電基地建設。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推動周邊國家水電資源開發,向中國輸電。
將抽水蓄能電站納入電力系統進行整體優化和規劃布局,研究制定促進抽水蓄能電站健康有序發展的投資模式和定價機制,加大抽水蓄能電力發展力度,提高電力系統運行的經濟性和靈活性,促進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合理消納。
“十二五”期間,溪洛渡、向家壩、金平梯級、糯紮渡等6個大型水電基地可投產,預計產能約5200萬千瓦。其他省區市以及四川、雲南兩省可生產非主流水電約3550萬千瓦,全國水電生產規模約8750萬千瓦。到2015年,全國常規水電裝機容量預計達到2.84億千瓦左右,水電開發程度達到71%左右(按經濟可開發容量計算,下同),其中東中部地區水電開發基本完成,西部地區水電開發程度達到54%左右。
優化煤電發展。煤炭是我國的主要壹次能源,煤電作為我國發電的基礎能源將長期存在。綜合考慮中東部負荷中心的土地資源、大氣汙染、運輸瓶頸、經濟等因素,優化煤電布局,加快西部和北部煤炭基地煤電壹體化發展,建設坑口電站,推進運煤輸電並舉;在實行供熱負荷的地區優先發展熱電聯產;積極應用大容量高參數燃煤發電機組、整體煤氣化(IGCC)、循環流化床(CFB)等先進清潔燃煤發電技術,實現燃煤發電的可持續發展。
推進煤電壹體化發展,加快大型煤電基地建設。實施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在山西、陜西、內蒙古、寧夏、新疆等煤炭資源豐富地區加快建設大型煤電基地,合理控制東部地區煤電裝機規模,堅持煤電並舉。推進煤電基地煤電壹體化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礦區煤矸石綜合利用項目。
鼓勵發展熱電聯產。協調煤、氣多種燃燒方式,結合城市供熱管網、工業園區建設、小鍋爐置換等。,統壹規劃高參數、環保機組、符合國家政策的熱電聯產項目。企業自備電源的建設應與周邊地區電源、熱源、電網的發展統籌規劃。
推進燃煤發電綠色發展,大力推廣清潔燃煤發電技術。大容量、空冷、超臨界燃煤機組主要布局在西部和北部地區,負荷支撐的大容量超超臨界燃煤機組適當布局在東部和中部受納區。加快現有機組節能減排改造,因地制宜進行改造,關停淘汰煤耗高、汙染重的小火電。
“十二五”期間,全國計劃煤電開工規模3億千瓦,其中煤電基地開工654.38+9700萬千瓦,占比66%;生產規模2.9億千瓦,其中煤電基地654.38+0.5億千瓦,占比52%,東中部受納區8500萬千瓦,占比28%。2015年,我國煤電裝機容量有望達到9.33億千瓦。
大力發展核電。隨著能源需求的加速增長,化石能源的成本和價格正在上升。目前我國核電的發電成本低於負荷中心的煤電。大力發展核電,即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是保障我國能源和電力供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高度重視核電安全,強化核安全文化理念。堅持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加快制定頒布核電安全技術標準,明確核電準入門檻,完善核電安全機制。優先采用先進的安全核電技術,在核電廠設計、制造、建造、運行和退役全過程建立高標準的質量保證體系和核安全文化體系。
堅持以我為主,明確技術發展路線。堅持壓水堆-快中子增殖堆/高溫氣冷堆-核聚變堆的技術路線。全面掌握第三代核電的工程設計和設備制造技術,加快第三代核電後續項目的發展,盡快實現中國先進壓水堆的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建設和自主運行。加快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建設,啟動快中子增殖堆示範電站建設。組織核聚變技術攻關,力爭走在世界前列。
統壹技術標準體系,加快核電裝備制造國產化。在消化吸收國外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國情,逐步建立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中國核電技術標準體系。抓住引進第三代核電技術建設自主項目和二代改進型機組批量研制的機遇,開展技術問題定點聯合攻關,實現壹體化設計制造的生產模式,提高核電成套設備制造技術和能力。
理順核電發展體制,加快市場化、專業化進程。發揮市場機制,推進多元業主和專業化,逐步增加核電建設控股業主數量。理順核電投資、建設和運營機制,大力推進核電規劃、項目管理和運維的專業化發展。培育健康有序、廣泛參與、公平競爭的建築市場。做好核電人力資源規劃,加快核電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科技研發平臺建設,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建立國內和國際核燃料循環系統。組建國家核燃料公司,加快構建適應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核燃料循環體系,加大國內鈾資源勘探力度,增加資源儲量,加強與國外鈾資源勘探開發合作,完善鈾貿易三渠道天然鈾資源保障體系。加快乏燃料處理設施建設,盡快形成適應能力,完善核燃料循環產業體系。
計劃到2015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為4294萬千瓦,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中國首座內陸核電於2011開工建設,首臺機組將於2015投產。
積極推廣新能源發電。在充分考慮經濟社會電價承受能力和合理保持國內經濟國際競爭力的條件下,非水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應是積極的。積極推進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等技術成熟、發展潛力大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加快小型可再生能源發電建設,解決偏遠農村用電問題。促進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產業發展,提高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能力和產業化水平。
積極發展風力發電。風電開發要大中小結合,分散集中結合,海陸開發結合。通過風電開發建設,促進風電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風電設備制造獨立,風電盡快在市場上有競爭力。重點在“三北”地區(華北西北、華北、東北)規劃建設大型、超大型風電場,結合區域特點,實現與燃煤電源捆綁外送。同步開展風電發展、消費市場和輸電方案研究,促進風電科學發展。
計劃到2015年,風電裝機容量1億千瓦。
促進太陽能發電的發展。充分發揮太陽能光伏發電適合分散供電的優勢,推動用戶使用光伏發電系統或在偏遠地區建設小型光伏電站,解決無電人群的供電問題。重點地區是西藏、青海、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雲南等省(區、市)。在城市建築和公共設施中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擴大城市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為太陽能光伏發電提供必要的市場規模,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山東等地區重點建設屋頂光伏發電。為推動我國太陽能發電技術的發展,做好太陽能發電技術的戰略儲備,在甘肅敦煌、柴達木盆地、青海、拉薩(或阿裏)建設大型並網太陽能光伏電站示範工程,在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選擇沙漠、戈壁、荒地等閑置土地建設太陽能熱發電示範工程。
“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西北地區經濟發達、太陽能豐富地區的太陽能電站,2015年太陽能發電規劃容量達到200萬千瓦左右。
適度發展天然氣集中發電。天然氣是壹種清潔的化石能源,具有很高的經濟附加值。隨著民生、交通、工業用氣的快速增長,可用於發電的燃氣有限。天然氣應優先用於城鄉居民生活和非電力行業,天然氣集中發電主要在電網中發揮調峰作用。配合東部沿海地區LNG接收站建設,適度建設燃氣電站。在天然氣豐富的地區建設天然氣發電站,解決當地用電問題。
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發電。結合城鄉天然氣管道布局,推進分布式冷熱電聯供發展,提高天然氣利用效率;鼓勵在有水資源的地區發展小水電;在有風能或太陽能資源的地區發展小型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利用;推動分布式發電和儲能設施相結合的分布式供能系統發展,加快微電網技術研究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