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
第三屆國際心理健康大會認為,心理健康的標誌是:1,身心和諧;2、適應環境,在人際關系中互相謙讓;3.有幸福感;4.在專業工作中,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高效的生活。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郭念鋒先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標準:
第壹,周期性節奏。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自己的內在節律,如白天思維清晰、註意力高度集中、適合工作;我可以晚上睡覺,這樣我可以充電,第二天工作。如果壹個人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說明他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奏處於紊亂狀態。
第二,意識層面。意識的高低往往是基於註意力的高低。如果壹個人不能專註於某項工作,不能集中精力思考,經常走神或者因為走神而在工作中出錯,就有可能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第三,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圍環境引起情緒波動,思維動搖,有時表現出意誌力薄弱。他們的情緒和思維很容易隨環境而變化,這給他們的心理活動帶來了不穩定的特點。
第四,心理活動的強度。這是指抵抗精神刺激的能力。強烈的精神沖擊出現在我們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會留下後患,可能會因為壹個精神刺激而導致反應性精神病或癔癥,而抵抗力強的人有反應但不會生病。
五、心理活動承受力。這是指人的心理長期抵抗現實生活中反復精神刺激的能力。這種慢性刺激雖然不是壹次性的強大和強烈,但也不會長久消失,幾乎每天都縈繞在人們的心頭。
第六,心理康復能力。因為人的認知能力不同,經歷不同,從打擊中恢復過來所需的時間會不同,恢復的程度也會不同。這種從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平時水平的能力稱為心理康復能力。
七、心理自控。情感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當壹個人身心健康的時候,他的心理活動會很舒服,他的情緒會得到恰當的表達,他的言辭會很流暢,他的舉止會很大方,他不會拘謹,也不會放肆。
八、自信。壹個人是否有適當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壹個標準。自信本質上是壹種自我認知和思考的分析綜合能力,可以在生活實踐中逐步提高。
九、社交。壹個人在社會上與其他人的交往,往往標誌著壹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當壹個人嚴重地、不合理地切斷與親友的聯系,或者變得非常冷漠時,就構成了精神疾病的癥狀,這種癥狀稱為接觸不良。如果妳從事過多的社交活動,妳也可能處於躁狂狀態。
十、環境適應性。環境就是人的生活環境,包括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工作性質、人際關系等等。人不僅可以適應環境,還可以通過實踐和認識來改造環境。
結合這10的標準,可以看出壹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
我國另壹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徐有新先生提出了衡量心理健康的三個標準。即:體驗標準、運營標準、開發標準。這三個標準也應該聯系起來綜合考察和衡量。
體驗標準是指個人的主觀體驗和內心世界,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當的自我評價。
操作標準是指通過觀察、實驗和檢驗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效果,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個人心理活動的效率和個人的社會效率或社會功能(如工作學習效率高、人際關系和諧等。).
發展標準側重於對人的心理狀態的縱向(過去、現在、未來)考察和分析(前兩個標準主要側重於橫向,考慮壹個人的精神狀態)。發展標準是指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可能性,有使可能性實現的行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