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載人航天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功?(要全面)比如: ()年()月()日誰在開(什麽船)。
目錄
基本介紹
空間技術人造地球衛星
運載火箭
航天器發射場
太空TT&C
載人航天飛行
空間應用衛星遙感
衛星通信
衛星導航和定位
空間科學
簡史
意義的基本介紹
空間技術人造地球衛星
運載火箭
航天器發射場
太空TT&C
載人航天飛行
空間應用衛星遙感
衛星通信
衛星導航和定位
空間科學
簡史
意義
展開編輯本段的基本介紹
主管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發射公司。
中國航天機電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單位:航天信息中心編譯:中國航天編輯部China IssueNo。:CN11-3630/V介紹中國航天科技的輝煌成就和中國航天發展的廣闊前景。中國航天事業從1956成立至今,經歷了艱苦奮鬥、支撐發展、改革振興、走出去等幾個重要時期,才達到相當的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的配套研究、設計、生產、試驗體系;建立了能夠發射各種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以及由國內各種地面站和遠距離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壹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體系,取得了許多創新成果。培養了壹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特殊國情和特定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開展航天活動,在較短的時間內走出了壹條適合本國國情、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壹系列重要成就。在衛星回收、壹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式火箭技術和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中國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遙感衛星、通信衛星、載人飛船實驗和空間微重力實驗的研制和應用取得重大成就。
編輯這段空間技術
人造地球衛星
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研制並發射了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中國航天。
“東方紅壹號”衛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6月5438+00日,中國* * *研制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四大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實用”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並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氣象衛星和地球資源衛星的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90年代初的國際水平。近年來,中國研制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已投入使用,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運載火箭
中國自主研制了12枚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公斤,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公斤,基本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進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有27顆國外制造的衛星成功發射到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上占有壹席之地。迄今為止,“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進行了63次發射;2000年6月1996至6月10,“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航天器發射場
中國建成了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圓滿完成了中國航天。
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種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不僅可以完成國內發射任務,還可以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空間合作。
太空TT&C
中國建成了包括陸地TT&C站和海上TT&C船在內的完整的空間TT&C網絡,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空間TT&C任務。中國航天TT&C網具備國際聯網和共享TT&C資源的能力,TT&C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載人航天飛行
65438年至0992年,中國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制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空間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工程研究,選拔後備航天員,研制壹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實驗裝置。1999 165438+21年10月20日,我國成功發射並回收第壹艘無人實驗飛船,標誌著我國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礎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壹步。
編輯這段空間應用
中國高度重視各種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技術的發展,並在衛星中國進行航天飛行。
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和定位取得重大進展。中國研制發射的衛星中,遙感衛星和通信衛星約占71%。這些衛星廣泛應用於經濟、科技、文化和國防建設的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國家有關部門還積極利用國外各種應用衛星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衛星遙感
中國從中國飛。
70年代初,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衛星遙感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廣泛應用於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設等領域。目前已經建立了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等機構,以及國務院有關部委、部分省市和中科院的衛星遙感應用研究機構。這些專業機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在氣象預報、土地調查、農作物估產、森林調查、災害監測、環境保護、海洋預報、城市規劃、地圖測繪等多個方面和領域開展了應用研究工作。特別是衛星氣象地面應用系統的業務運行,大大提高了災害性天氣預報的準確率,顯著減少了國家和人民的經濟損失。
衛星通信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利用國內外通信衛星發展衛星通信技術,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通信、廣播和教育需求。在衛星固定通信服務方面,中國有幾家中國航天公司。
10個大中型衛星通信地球站擁有27000多條國際衛星通信信道,連接著世界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建成了國內衛星公用通信網,國內衛星通信信道達7萬多條,初步解決了邊遠地區的通信問題。VSAT通信服務近年來發展迅速,國內有壹家VSAT通信服務公司——中國航天。
30,服務15000小站用戶,其中雙向小站用戶6300余人;同時,在金融、氣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電力、衛生、新聞等幾十個部門建立了80多個專用通信網,數萬個甚小口徑終端。在衛星電視廣播服務方面,中國已建成覆蓋全球的衛星電視廣播系統和覆蓋全國的衛星電視教育系統。中國從1985開始用衛星傳送廣播電視節目。目前,已形成占用33個通信衛星轉發器的衛星傳輸覆蓋網絡,負責傳輸47套中央和地方電視節目、教育電視節目,以及32套國內外廣播節目和近40套地方廣播節目。自十多年前衛星教育電視廣播啟動以來,已有3000多萬人接受了大學和中專教育和培訓。近年來,中國建成了衛星直播實驗平臺,通過數字壓縮,將中央和地方衛星傳送的電視節目帶到了無線廣播電視覆蓋不到的廣大農村地區,大大提高了中國廣播電視的覆蓋範圍。全國約有189萬個衛星電視廣播接收站。在衛星直播實驗平臺上,建立了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多媒體傳輸網絡,為全國提供遠程教育和信息技術綜合服務。
衛星導航和定位
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利用國外導航衛星發展衛星導航定位應用技術,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大地測量、船舶導航、飛機導航、地震監測、地質災害防治監測、森林防火滅火、城市交通管理等多個行業。中國於1992年加入國際低軌道搜救衛星組織(COSPAS-SARSAT),後成立中國任務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飛機、車輛的遇險報警服務能力。
編輯太空科學的這壹段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開始使用探空火箭和氣球進行中國航天飛行。
高層大氣探測。70年代初,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進行了壹系列空間探索和研究,獲得了中國航天。
很多有價值的環境檢測數據。近年來,開展了空間天氣預報研究和相應的國際合作。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利用返回式遙感衛星進行了許多空間科學實驗,在晶體和蛋白質生長、細胞培養、作物育種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國空間科學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有所創新。在空間物理、微重力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等領域建立了具有壹定開放水平的國家級實驗室,建立了空間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具備了支撐空間科學實驗的基本能力。近年來,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對近地空間環境中的帶電粒子及其效應進行了詳細探測,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體物理兩層流體空間實驗,實現了空間實驗的遠程操作。
編輯此段落的簡要歷史
中國於4月24日發射了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1970(見“東方紅”1號),這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到1984年底,* *已經發射了16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展歷程1956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制定中國科學發展規劃12,將噴氣推進和火箭技術列為國家重點發展項目。在國務院副總理聶的領導下,中國第壹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所於6月8日成立,1956。根據中蘇政府1957簽訂的新技術,中國航天。
協議,1960年前,蘇聯向中國提供援助,建立火箭和導彈科研試驗機構,仿制蘇制導彈。之後,國防部第五研究所開始自主研制各型導彈和火箭。1958年8月,根據毛澤東主席同年5月的提議,國務院科學計劃委員會把發射人造衛星列入科學發展計劃。中國科學院成立“中國科學院581組”和上海機電設計院,開展探空火箭空間物理研發。此後,中科院成立了星際航行委員會,開展空間技術規劃和學術活動,著手建設空間環境模擬實驗室,研究衛星跟蹤測量技術。1965 1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壹次會議決定在國防部第五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機械工業部,統壹管理火箭、導彈的研究、設計、試制、生產和基本建設工作。1965年8月,中國中央批準了《關於發展中國衛星產業的中國航天》
規劃建議》,決定由中國科學院、第七機械工業部、第四機械工業部分別負責研制中國航天的衛星本體、運載火箭和地面觀測、跟蹤與遙控系統。
工作。同年65438+2月,中國科學院成立衛星設計院,開始設計中國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方案,研制各系統。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統壹了分散在各部門的衛星科研、設計、試制和試驗機構,加快了各種人造衛星的研制。1970年5月,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劃歸第七機械工業部領導。1982年5月,第七機械工業部更名為航天工業部。與此同時,航天器發射場、空間TT&C中心、觀測站和空間站相繼建成和完善,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工程體系。1970中國在成功研制第壹枚運載火箭並發射第壹顆人造衛星後,開始發射小型科學衛星。1975年兩種大推力運載火箭研制成功,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又稱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1981 9月20日,壹枚火箭成功發射三顆空間物理探測衛星。1984年4月,我國第壹顆靜止軌道實驗通信衛星成功發射。探空火箭和運載火箭中國先後發射了三種探空火箭:①單級液體火箭,有效載荷10kg,飛行高度70km;②兩級探空火箭,第壹級是固體火箭,第二級是液體中國航天。
火箭,直徑460mm,有效載荷60-150kg,飛行高度60-200km;③兩級固體火箭,總重330公斤,有效載荷30公斤,飛行高度70公裏(見“和平”探空火箭和T-7探空火箭)。中國充分利用彈道導彈的研究成果和技術基礎,成功研制並使用了四種運載火箭:①“長征”1三級火箭,第壹、二級采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第三級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可將300公斤左右的人造衛星送入中國附近的太空。
地球軌道;②風暴1兩級液體火箭可將約1200公斤的人造衛星送入近地軌道;(3)長征二號二級液體火箭可將2000公斤左右的人造衛星送入近地軌道;④長征三號三級液體火箭用於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或近地軌道大型航天器(見長征運載火箭)。中國成功研制並發射了三種類型的人造衛星:科技試驗衛星、返回式遙感衛星和通信衛星。16相繼推出。發射設備和地面測控設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擁有發射不同類型衛星的發射設施,並配備光學測量、遙測、雷達等跟蹤測量設備。衛星地面觀測網的控制中心和幾個地面站配備了中國研制的計算機,以及遙測、遙控、跟蹤、數據傳輸和通信設備。遠洋跟蹤測量船上裝有對進入軌道的靜止衛星進行軌道測量和速度測量等設備。中國空間技術的發展為中國提供了空間科學研究。
先進的技術手段在宇宙射線、地磁場、電離層、大氣密度、太陽X射線、粒子輻射、紅外輻射的探測中獲得了寶貴的數據。中國發射的衛星為土地資源調查、地質和水文調查、礦產勘探、地震預報、林業監測、鐵路和港口建設、環境監測、陸地和海洋區域測繪等提供了寶貴的信息。1984年4月發射並送入靜止衛星軌道的試驗通信衛星,已用於通信、廣播和電視傳輸,為改善我國邊遠地區的通信狀況發揮了作用。中國衛星通信地球站先後與法國、聯邦德國和意大利進行了合作,並與Symphony和Sirius衛星進行了通信試驗。中國研制的衛星雲圖接收設備接收了美國和日本氣象衛星播發的氣象雲圖,為提高氣象預報和進行大氣科學研究提供了數據。此外,壹些單獨的航空航天技術已逐漸應用於其他工業部門。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空間技術將側重於衛星的開發和應用,從實驗階段進入實用和商業階段。
編輯這壹段的意思
中國發展載人航天的意義(2003-10-15)自1957年前蘇聯將人類帶入太空時代以來,在隨後的40年裏,人們見證了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首次實現人類的太空夢,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六次造訪月宮,人類壹次又壹次實現了千年的飛天夢想。載人航天技術把我們的活動空間從陸地和海洋擴展到了外太空,我們終於可以親眼看到地球是壹顆多麽美麗的藍色寶石,孕育著人類。壹項項的成就和輝煌,曾經讓我們有太多的興奮和憧憬,壹次次的失敗和犧牲,讓我們承受了怎樣的痛苦和悲傷。高昂的代價讓人們充分認識到載人航天的艱巨性、復雜性和冒險性,但我們對太空的向往和執著讓我們從未停止向宇宙進軍,這是因為載人航天的發展對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中國也願意為人類的同壹主題做出貢獻。總的來說,中國發展載人航天的意義如下:1。載人航天是人類歷史上最復雜的系統工程之壹,它的發展取決於整個科技水平的發展。同時也影響著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從而推動和促進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壹個國家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可以反映這個國家的整體科技和高技術工業水平,如系統工程、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系統、推進能力、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術、通信、遙感和測試技術等。也能反映這個國家現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空間科學的發展水平。沒有航天醫學工程的研發,就不可能把人送上太空,也不可能安全、健康、有效地生活和工作。美國著名的“阿波羅”計劃從1961實施到1972,耗資240億美元完成了6次登月任務,將12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既實現了美國趕超蘇聯的政治目標,又促進了美國科技的發展,尤其是推進、制導、結構材料、電子和管理科學。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今天,發展載人航天可以極大地實現中國科技實力的跨越式發展。2.載人航天的發展是當今各國綜合國力的直接體現。各發達國家都把增強綜合國力作為發展戰略的首要目標,其核心是發展高技術,載人航天技術是其主要內容之壹。壹個國家如果能把自己的宇航員送上太空,不僅能體現國家實力,還能大大增加前國人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強凝聚力。特別是現在的“神舟飛船”計劃壹旦成功,將會像60年代的“兩彈壹星”工程壹樣,引起全世界的關註,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毫無疑問,在地球資源枯竭的未來,空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變得越來越重要。而載人航天技術顯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現在知道,浩瀚的太空是壹個巨大的寶庫,資源豐富,載人航天是通往這個寶庫的橋梁。“太空工廠”幾乎可以像魔術壹樣。在微重力、真空、無對流的條件下,可以想象,如果說前三次工業革命已經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那麽空間技術引發的“新工業革命”最終將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現有模式,“太空制造”的字眼將充斥整個市場的每壹個角落。中國要想在未來市場占據壹席之地,離不開載人航天技術,而載人航天技術是開發航天資源的基礎。除了以上幾點,載人航天的發展將標誌著人類發展新階段的開始。以前只能在科幻電影裏看到的場景,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壹步步實現。人類移居其他星球居住生活將不再是天方夜譚,完全可以開發更好的生存空間來解決生存空間日益擁擠的現狀,尤其是對中國而言。屆時,人類將面臨更多新的考驗和選擇。專家指出:載人航天可以大大提高中國的國際威望。據國際在線報道,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載人航天壹旦成功,將意味著中國航天技術取得突破,將極大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威望。“如果說航天技術是科學殿堂裏的皇冠,那麽載人航天就是這頂皇冠上最大最亮的寶石。”龐之浩認為,航天技術的水平和成就反映了壹個國家經濟和科技的綜合實力。載人航天是航天技術發展到更高階段,發展載人航天需要更先進的技術水平、發達的工業基礎和強大的經濟實力。據介紹,經過40多年的自主研發,中國航天科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衛星回收、壹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式火箭技術和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多個重要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遙感衛星、通信衛星、載人飛船實驗和空間微重力實驗的研制和應用取得重大成就。然而,報告指出,由於經濟和工業基礎相對薄弱,中國的許多航天高科技產品無法與美國和俄羅斯相比。特別是與衛星技術和火箭技術相比,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還比較落後。龐之浩指出,載人航天技術對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的許多領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將極大地促進通信、遙感、運載火箭和計算機的發展,從而提高中國在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的競爭力;同時,加快新型生物材料的加工制造,推進癌癥治療和農業科技研究。從長遠來看,地球面臨著資源和人口的問題,建立空間站開發太空資源是必然趨勢。報道稱,根據中國的航天發展計劃,中國已將建立空間站和月球探測定為未來幾年航天事業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