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我想寫壹篇800字的作文,內容是關於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的著名習俗。

我想寫壹篇800字的作文,內容是關於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的著名習俗。

將樂被譽為“文化(彜)之城”。東晉時,幹寶《搜神記》中“李記斬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師洋(沒有龜山),著名理學家,被譽為“福建儒學鼻祖”、“正宗程氏”,也誕生於此,“程門雪梨”的典故代代相傳。砸茶、龍池硯、西山紙可稱為“將樂三絕”

將樂擂茶

請喝茶,對姜樂來說是最普通、最隆重的待客禮儀。當人們結婚、搬家、參軍、升職、上學、過生日時,砸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喜慶用品。將樂擂茶歷史悠久。據考證,是晚唐時期客家人第二次南遷時傳入的。茶碎用料考究,制作獨特。器皿分別是:直徑35厘米、內壁有放射狀紋理的陶瓷碗,用茶樹枝或白蛇藤制成的70厘米長的茶棒,過濾雜物的竹籬。茶葉粉碎的原料:以芝麻、茶葉、陳皮為主,根據需要改變不同的成分,如魚腥草、川芎、藿香、鳳尾草等。制作方法:將準備好的原料放入磨碗中,加入壹些涼開水,雙手握住磨茶棒,沿碗壁有節奏地做慣性旋轉。當碗中的內容物研磨成細漿後,將開水慢慢倒入攪拌泡中,用濾網濾渣,反復研磨兩三次,壹碗清爽可口的磨茶就做成了。雷茶的藥用功能很多。喝壹口雷茶,能感覺到膩膩的,滿滿的舒適感。據考證,經常喝茶具有防風散寒、清肝明目、降血壓、潤肺健胃、潤膚美容、延年益壽等功效,是壹種極佳的保健飲品。

將樂南祠

將樂南詞又稱“八韻南詞”。它起源於浙江吳劇,由浙江流浪藝人經江西傳入我縣,由民間藝人發展而來,是壹種具有將樂地方風韻的劇種。南慈的道白用的是“土關話”(將樂話口音普通話)。歌詞的曲調是八韻,每韻由七個字組成,壹首歌有八個人。變調以八韻為中心。樂器包括揚琴、琵琶、三弦、蘇笛、京胡、二胡、板胡、、笙、、銅鼓和漁鼓。南慈的唱腔種類繁多,唱腔完整。除了基本的人聲前端,緊板,北調板和幾個板,還有很多輔助人聲,比如弦索,昆曲,北叠,外調。在完整的基礎中還有曲頭、曲尾和弦音。唱南慈的時候,音樂會註意。壹般古代廳堂或寺廟的正殿,都掛著桌簾和香案,持鼓板的人坐在中間。主唱依次坐在兩側,各持壹件樂器,扮演生、生、清、終、醜四個角色演唱。《天佑百姓》每部戲都要先唱,然後才是其他曲目,比如《斷橋相會》《碗中穿衣妖》《昭君與範》《鹿林相會》《向蘇文彪借衣》等。1964年冬,姜樂傳唱近百年的大合唱《南詞》終於以全新的表演方式搬上舞臺。由劉懷忠作詞作曲的江樂《南詞》的說唱開創了南詞的表演形式。在福建五場農村文藝匯演中取得好成績,入選參加1965上海之春音樂會。此後,先後創作了《五女罵雞》、《啞背瘋》、《小魚》等壹批南詞劇目,陳、鄂、王等壹批南詞藝人也逐漸成長起來,成為今天南詞唱腔的傳人。

潔春

壹年之計在於春。春天來了,萬物蘇醒,大地生機勃勃。春天在音樂家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城鄉迎春的習俗是深刻而有趣的。在立春前夕,各家各戶都在尋找好油菜、花瓶菜、芥菜等。從菜地裏,帶回家種在花盆裏,就叫“春花”。然後用紅紙做壹條長長的橫幅,寫上“大春節”、“春來富貴”、“迎春”等吉祥話,插在“春花”旁邊。當春天來臨時,拿出“春花”放在門前或窗臺上。同時,放綠茶和甜酒和淡香。當春天開始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燃放鞭炮來迎接春天的到來。這叫“春花遇春”。“開門迎春”指的是大年三十的午夜,是統壹和萬象更新的時候。人們打開門,在門的兩邊貼上對聯,放鞭炮。這叫“開門迎春”。

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被人們稱為上元天佑百姓日。過去的這壹天是正月裏最精彩、最熱鬧、最難忘的節日。元宵節最難忘的是五顏六色的“彩燈”。在這壹天,人們會吃元宵(當地方言稱為“湯圓”),皮是糯米粉做的,餡是甜的或鹹的,以祈求家人團聚。樂城關的人們還制作春卷、包子和其他風味小吃,並將元宵節稱為“長壽之年”。過去,城關和萬安的元宵節從正月十三開始,家家戶戶都掛滿燈籠。龍燈,燈籠,燈籠,龍鳳燈,鴛鴦燈,麒麟燈,宋河燈,吉祥燈,鳥瞰燈,牡丹燈...燭龍、臥龍、香龍等。源自燈火通明、變化多端的龍燈。元宵節不僅有看不完的燈籠,還有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如龍燈、貽貝舞、舞獅、踩高蹺和劃旱船。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每到元宵節,文藝界、文化部門等部門都要組織民間燈會活動,或舉辦龍燈,或舉辦燈展,或燃放煙花。元宵節活動豐富多彩,令人陶醉。

端午節

將樂人非常重視端午節。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在節前準備足夠的糯米和用棕櫚包裹的竹葉。親戚朋友互贈禮物,女婿要給嶽父家送雞送肉,這叫“送節”。粽子可分為甜粽子、鹹粽子、堿粽子和白粽子。粽子有很多種,黑豆粽子,花生粽子,肉粽子,豆沙粽子。每逢端午,家家戶戶都要掛菖蒲、艾草、葛藤辟邪。據說在門上掛艾葉和菖蒲的習俗起源於中原大地。有的門口還貼著“艾葉似旗招百福,長蒲似箭斬千惡”的對聯。下午用葛藤、艾葉、菖蒲煎水,供老少沐浴。城關人也有讓孩子吃抗蛔蟲藥的習俗,壹歲壹顆,十歲十顆。端午節,農村村民上山挖草藥,曬幹備用。據說這壹天準備的草藥療效極佳。端午節最隆重的習俗是賽龍舟。過去,瓦頭、水門、東門等縣城都有自己的龍舟。在農村,南口、黃壇、高唐都有龍舟。過去,這個縣有九艘龍舟。每年四月下旬,人們早早地把它們擡出來,修補好,粉刷好,翻新好,甚至仔細地梳理幾遍胡須。農村為了第五天進城看龍舟劃船,走親訪友送粽子,特地提前到了節日的第四天,所以民間有句諺語:“農村不識字,節日過了第四天。”不知道在城裏怎麽苦,初五放假。“農歷五月初五,錦溪兩岸人山人海。在南門渡口開闊的江面上,有金龍、黃龍、白龍、青龍等六艘五顏六色的龍舟。在每艘龍舟上,都有24個強壯的男孩,光著胳膊和槳。船上配有大鼓,由久經沙場的硬漢鼓手執鼓。船尾還有壹位經驗豐富,穩重的師傅。時間壹到,只聽壹聲槍響,龍舟立即如離弦之箭、出膛之彈向前飛去。鼓舞人心的鼓聲,雷鳴般的歡呼...響亮而勇敢的號角;數百只槳壹起劃槳,互相追逐的場面,令人興奮,鼓舞人心。

臥龍

將樂縣安仁鄉澤芳村有每年正月十七遊臥龍的習俗。原來不叫“臥龍”,叫“橋燈”,裏面遊的是蛇而不是龍。當時的澤方人以戶為單位,每家提供壹塊長兩米,寬十厘米的杉木板作為燭橋,看起來像壹個長長的板凳面。每個蠟燭橋配有2-3個水桶,水桶用木架做成,上面鋪著白紙,桶裏插著蠟燭。在木板兩端各挖壹個小圓孔,用木棍連接。數百座蠟燭橋相連,像長蛇壹樣走在山脊上,十分壯觀。在舊社會,每年正月十六,澤芳就開始熱鬧起來。第壹天,家家戶戶把蠟燭橋擡出來洗幹凈,買白紙把八桶面糊弄平;曬幹後,在桶面寫上: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吉祥文字。有些人畫漂亮的蕾絲是為了好看。晚上有點黑,各家都派小夥子把蠟燭橋扛到橋上,負責接蠟燭橋的人把蠟燭分發給大家。天完全黑了,蠟燭搭橋,大家點上蠟燭,扛在肩上。然後,有壹座蠟燭橋,像壹條長龍。它從村頭出發,沿著村子壹路遊過,迂回曲折。家家戶戶的老人們早已擺好桌子,擺好供品,準備好香燭在家門口等候。蠟燭橋壹到,他們馬上點上香,放鞭炮迎接。蠟燭橋把整個村子轉了壹圈後,被擡進了壹片平坦的旱田,地裏有壹座大山丘。把蠟燭橋放在地上稍作休息後,大家以極大的精力扛起蠟燭橋,在燈籠的指揮下,由外向內排列成金燈龍陣。壹會兒從裏到外,形成壹個龍陣,壹會兒壹條龍從外到裏騰空而起,有很多舞動的圖案。精彩的表演和熱鬧的場面吸引了周邊村莊的上千人,大田邊上人山人海,歡呼雀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形成了壹幅溫馨獨特的鄉村節日畫卷。場下表演結束後,燭橋會舞到殿前,擡著燭橋到殿中菩薩面前,焚香點燭,虔誠地點三次頭。那麽,如果把兩根半圓形的竹子向上拋,落到地上,就說明這條蛇可以砍了。只見頭領壹揮手,眾將迅速抽出綁在燭橋上的木棒,各自背著燭橋,跑回家去。據說誰先跑回家誰就最多。所以,大家都在爭先恐後的拼命跑。頓時,千燈萬燈,如雨點般散開。這種情況讓人感觸頗深,耐人尋味。為了吉利,改革開放後,人們將“橋燈”改名為“板凳龍”,還為橋燈安裝了壹條栩栩如生的龍尾。安仁的板凳龍越來越受關註,已經成為安仁每年元宵節走街串巷必不可少的節目,眾所周知。

這些牛將是馮·安

過去農業機械化程度差,農民種田完全靠牛,所以有“牛是農民的寶,生產不可或缺”的說法。千百年來,耕牛辛苦勞作,成為農民最好的幫手。人們尊重和愛護耕牛,視其為命根子。這壹天,農民要慶祝生日,放壹天假耕牛,壹大早就為“牛壽星”準備壹頓美餐,表達對常年耕牛的由衷敬意。將樂萬安牛社是從廟會發展而來的。在舊社會,萬樂安將軍規定農歷八月初七和初八為男性祭日,初九為女性祭日。每年都要舉行壹個八月的廟會來歡迎神靈。村民們陸續去開會,開始帶壹些土特產來交流,然後以小牛做抵押進行牛的交易。有人認為耕牛看寺廟菩薩可以避禍消災,健康成長。就連不準備交易的耕牛也被帶到會上,建寧、泰寧、順昌、明溪乃至江西、浙江的商人都聚集在這裏交易數百頭耕牛。解放後,我們不再會神,但牛會和物資交流會幸存下來,並日益繁榮。最熱鬧繁華的牛市是萬安河,這裏竹林蔥郁,綠柳成蔭。成千上萬的水牛、公牛、大牛和小牛聚集在壹起,悠閑地吃草,自由地打噴嚏或溫順地搖著尾巴,讓主人和客人興高采烈地贊美或評判,在人們眼前展現出壹幅生動、美麗、壯觀的千牛圖。每頭加入俱樂部的奶牛在檢疫後都被打上了白色標記。到了晚上,牛的主人就把牛牽回去,分散在各處。第二天早上,他們又成群結隊地來了。黃牛俱樂部不僅促進了黃牛交易,也給了養牛人壹個結交朋友、交流思想的機會。也給他們提供了壹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每個人都興高采烈,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話題。歡聲笑語將牛人俱樂部推向高潮,盛況空前。萬安牛會從廟會轉變為健康的物資交流會和養牛會,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今天,它促進了邊境貿易和養牛業,杜絕了迷信活動,表明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也反映了人民希望富裕和進步的良好願望。

舞龍舞獅

節日通常是人們聚在壹起慶祝的時候。為了表達這種心情,節日的娛樂民俗特別豐富多彩。在娛樂民俗中,舞龍燈是最熱鬧的。龍是中國的圖騰,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所有中華兒女都被稱為“龍的傳人”。龍燈由頭、身、尾組成,還有壹個龍珠。龍頭和龍尾用竹簽紮成龍頭和龍尾的形狀,壹節壹節的龍身也用竹簽編織成籠形,蓋上棉布,塗上龍身的顏色,在那裏可以點上紅蠟燭,用木棍支撐起來,供舞蹈者手持揮舞。通常是九到十壹段連接起來形成壹條龍。舞龍的人在舞龍的時候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褲子和毛巾。龍首手持彩色龍珠逗龍俯仰翻轉,在集市繁忙的十字路口揮舞。舞龍包括跑、跳、滾、轉、繞等。舞龍者無論主管何處,都要自始至終互相關心,密切配合,靈活協調。舞龍時,往往幾條龍,青龍,黃龍,結伴而行,如蛟龍過江,氣勢非凡。最厲害的是“舞龍燈”。在“點燈”的時候,領導帶著大家來到大坪,面向東海獻上壹對大紅燭,敬上三柱香,然後嘴裏念叨著禱詞繞場壹周,然後在鑼鼓聲和鞭炮聲中開始。走在前面的是龍珠。其次是龍頭,龍頭高約1.6米,長約1.2米,接著是9條18米長的龍身,最後是龍尾。有時是壹顆龍珠在逗他們,有時是“二龍戲珠”,還有“龍爭珠”等表演節目。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人群的歡呼聲中,壹些新婚婦女和沒有孩子的婦女爭先恐後地拔掉“龍須子”。據說拉出來就能生龍活虎,還能早生貴子,這就是“舞龍”的由來。舞獅也是壹種娛樂,安百裏鎮的舞獅最為著名。每年元宵節,白蓮教的人們都會赤裸上身,赤著腳,在腳上掛上銅鈴,用舞獅來慶祝祖先的功德。壹個舞就是十八套(也就是十八套武術套路),舞者揮汗如雨。口哨聲不斷,藝人們大喊大叫,氣氛濃烈異常。正在娛樂的村民伴隨著嗩吶和鑼鼓的音樂載歌載舞。獅子有兩種:綠獅和黃獅。舞獅隊伍約10人,其中舞獅頭1人,舞獅尾1人。動作包括洗臉、撓、滾、搓球。青獅舞者必須當眾表演拳擊或刀槍棍棒。兩只青獅若相遇,必比武分高低。黃獅舞者純粹是為了好玩,不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