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什麽是飲食指南?

什麽是飲食指南?

膳食結構與人類健康1。飲食結構影響人體健康。

國民膳食結構是指居民消費的食物種類和數量的相對構成。

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科學發展最快的世紀,長達65438000年。抗生素的發現、疫苗的研制、免疫接種和醫療水平的提高,極大地改變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疾病譜和死因譜。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經從過去的傳染性疾病轉變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除了年齡因素,飲食結構的改變是主要因素。

2.膳食結構類型與慢性病的關系。

根據膳食中動植物食物的比例和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當今世界的膳食結構可分為三種類型。

(1)發達國家模型(日常營養過剩型)

以美國、西歐發達國家為代表,以動物性食物攝入過多為特征,表現為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這種“三高壹低”的膳食結構導致營養攝入嚴重過剩,顯著增加了肥胖、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癥等“文明病”。

(2)發展中國家模式(膳食質量差)

多見於東方發展中國家,其特點是:植物性食物攝入過多,動物性食物攝入較少,蛋白質和熱能攝入不足,膳食質量差,營養不良,身體素質低下,勞動力下降,甚至多種營養缺乏癥。

(3)日本模式(膳食結構合理)

它融合了東西方飲食的特點,取長補短。動植物食物相對均衡,能量、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攝入基本滿足營養需要,膳食結構合理。

通過這三種膳食結構對人體健康的比較,得出的結論是:營養過剩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是相同的危險因素:高脂飲食與冠心病的發病有關。

3.膳食結構的變化導致慢性病的變化(以上海為例)

(1)居民膳食結構變化

從1950到1960,居民糧食消費呈上升趨勢,1965後呈快速下降趨勢,並經歷了壹個相對穩定的階段。1980後再次大幅下跌,直至1998。但是,食用水產品、肉、蛋、乳制品、油、蔗糖等。正在上升。

(2)居民能源來源的變化

1950年,居民能量約70%來自碳水化合物,約20%來自脂肪,約10%來自蛋白質。到1980,蛋白質的攝入相對穩定,而脂肪的攝入呈上升趨勢,從50年代的20%上升到60年代的10%左右,80年代達到30%左右,導致肥胖和超重的比例越來越高。

(3)居民膳食結構的變化和健康規律。

傳染病死亡率從1950下降到1985,到1985接近於零。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和癌癥的死亡率正在增加,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食物消費量、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和傳染病都在下降,而動物性食物消費量在增加,禽肉和油脂消費量過高,谷類食物消費量低,使得居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斷上升。

4.向居民普及膳食指南勢在必行。

長期以來,人們熱衷於學習西方文化,致力於融合、引進和模仿,卻忽視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膳食結構上追求“三高壹低”,破壞了膳食結構的平衡,現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主要因素,造成了“文明病”肆虐的嚴重局面。現在我們來舉個真實的例子:浙江大學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南加州大學合作,將1患者與30名健康人進行對比,並從大陸選取1.200人進行生活習慣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雖然生活在同壹個緯度,但20年來移民美國的中國人,由於長期攝入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為健康付出了沈重的代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浙江居民高35倍。

人類的壹切活動都是以生存和發展為基礎的。在此基礎上,追求更好的社會環境和生活。壹位法國總統曾指出:“壹個民族的命運取決於吃什麽和怎麽吃。”如今,調整飲食結構預防慢性病已經成為人類健康和發展的學問。目前,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都制定了居民膳食指南,並進行了廣泛的宣傳教育,壹些發展中國家也不例外,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針對性。1997和2000年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和《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將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營養膳食模式,指導城鄉居民調整膳食結構,合理營養,充分吸收人體所需營養素,改善國民營養狀況。

中國營養學會正在起草《國民營養條例》,該條例有壹個突出的特點是以文字形式,讓專業的營養知道如何進入國民生活,從而改變不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不均衡的狀況,同時借鑒國外最新的營養科學信息,培養我國公民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