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湖南糧油健康生態行

湖南糧油健康生態行

偉大目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具體要求。未來五年,我們將努力實現以下目標: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增長率將繼續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20年前,中部地區率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翻壹番。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明顯縮小,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長株潭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經濟結構進壹步優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進壹步提高,工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壯大,服務業比重進壹步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益顯著提高,出口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顯著增強,經濟外向度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提高。縣域經濟、非公經濟、開放型經濟、金融業將做大做強。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全面提高。就業相對充分,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提高,勞動人口受教育年限顯著提高。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提高。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武陵山區和羅曉山區連片特困地區消除了區域性整體貧困。

全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中國夢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理念得到廣泛弘揚,善良、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法治意識、規則意識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在全省經濟中的地位進壹步凸顯,湖湘文化的積極影響力持續擴大。

生態環境質量繼續改善。低碳生活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能源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和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標,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森林覆蓋率、濕地數量和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有效保護率保持較高水平,城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長株潭兩型試驗區三期任務已經完成,全省兩型社會建設取得新成效。兩型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各方面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制度性成果,體系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法治政府建立,司法公信力顯著提高,財產權得到有效保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

綠色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體現。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綠色富省惠民方針,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黨的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全面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加快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新格局。

第二,堅持創新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創新是發展的第壹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加快轉換發展動力,使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5.挖掘消費、投資、出口潛力,充分釋放新需求。我省經濟發展的回旋余地和強韌性在於需求潛力巨大。我們必須促進消費、投資和出口的協調增長,培育新的需求增長點。

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性作用。著力擴大居民消費,重點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打造多點支撐消費增長格局,引導消費向智能、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著力改善消費環境,促進老年家政健康消費,引導和擴大信息消費,提升旅遊休閑消費,擴大教育文化體育消費。提倡綠色消費,探索信用消費。推進流通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

發揮投資在增長中的關鍵作用。全面融入“壹帶壹路”、長江經濟帶建設、促進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優化投資結構,增加有效投資,啟動新壹批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產業、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生態保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加快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大力推進城鄉建設、交通建設和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融資方式,拓展融資渠道,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系,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撬動社會資本投融資,保障重大投資項目資金需求。

發揮出口的促增長作用。立足特色、優勢、主導、多元發展,創新技術、產品、管理、營銷模式,優化出口結構,擴大貿易規模,培育外向型經濟新優勢。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提高外向型產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進產能和裝備制造國際合作,不斷壯大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提高我省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6.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科技創新。

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重視原始創新,著力推進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推進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努力在科研院所轉制、科技成果轉化、軍民融合發展、科技金融、人才引進等領域探索新路子。總結推廣CRRC株機等優勢企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經驗。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讓市場成為優化創新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積極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推動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加快培育壹批創新型龍頭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瞄準瓶頸問題,力爭在重點領域和核心環節取得重大突破。推進高水平特色大學和科研院所建設,爭取壹批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技術服務平臺落戶湖南,建設華中區域創新中心。建設產學研合作創新聯盟,建設壹批科技產業化平臺。加強科技和金融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和產業化。加快產權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快各類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推動政府科技管理職能由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完善政府科技決策咨詢體系,重點支持關系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究,努力優化創新環境。

7.加快建設制造業強省,構建新型產業體系。

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施湖南建設制造強省五年行動計劃,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細化轉變。重點發展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工程機械、新材料、新壹代信息技術產業、航空航天裝備、新能源汽車、電力設備、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節能環保、高端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高技術船舶、農業機械等產業。實施制造業創新能力建設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業強基工程、綠色制造工程、中小企業專業化和專項新發展工程、制造業+互聯網加服務業工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等專項行動。,打造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標誌性制造業產業集群、特色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和品牌產品,加快從制造業大省向制造業強省邁進。

培育多點配套產業體系。瞄準國際國內同行業標桿,推進品牌建設,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科技含量和產品檔次。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推廣新的孵化模式,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以國家級產業園區為重點,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壹批規模大、集中度高、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園區,促進優勢產業集約化發展。支持大型制造企業開展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並重組,培育壹批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集團。發揮產業政策導向和促進競爭的功能,改進財政投入方式,充分發揮其撬動和引導作用。完善落後產能退出機制,建立健全防範和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

大力發展網絡經濟。實施網絡強省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發展共享經濟。推動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實現新壹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的深度滲透。推進互聯網與農業融合,培育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生態農業新模式。推動互聯網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服務型移動互聯網經濟,培育新興服務模式和服務業態。重點打造省級移動互聯網產業集群。推進數據資源開放獲取,提高信息安全水平。

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有利於“雙創”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公共服務體系,吸引科研人員、大學生和海外人才來湘創業,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活力。

8.加快服務業現代化,推動服務業創新發展。

堅持放寬市場準入、促進公平競爭、加快集聚發展的原則,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優質化轉變,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加快建設長江經濟帶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國家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產業基地和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推動服務業與現代農業和新型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服務業現代化,著力建設壹批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和功能區。著力發展電子信息、商務咨詢、節能服務等產業關聯性強、帶動性強的生產性服務業,推動金融保險、R&D和設計、知識產權、檢驗檢測等高技術服務業發展。完善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促進現代交通運輸、郵政快遞、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和現代產業體系的對接、匹配和融合。重點促進和支持教育、健康、養老、休閑娛樂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服務業發展。改造提升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推動傳統服務業做優做強。加快旅遊強省建設,進壹步發展紅色旅遊、生態旅遊、民族風情旅遊等湖南特色旅遊品牌,以“廁所革命”為突破口,提升旅遊服務水平,加快旅遊產業化、國際化步伐。

9.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現代化。努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進現代糧經飼農牧漁壹體化和壹二三產業融合,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探索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離的有效途徑,促進土地經營權依法有序流轉。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推進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努力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紅線,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機耕道標準化建設,加快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加強糧食等農產品主產區建設,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加快形成長株潭都市農業圈、洞庭湖現代農業示範區、湘南丘陵農業區、湘西山地生態農業區。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穩定糧油產業發展,穩定糧食總產量,加快發展特色畜牧業和特色高效經濟產業,重點支持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發展休閑農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程度。推進農業標準化和信息化,完善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推進現代農業改革試點示範,加快建設壹批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創新財政農業投資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