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壹,創設生動的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壹方面包括物質環境,主要指課堂,即“學生之家”。另壹方面包括心理環境,主要指師生關系。
1,語文教學生活物質環境的構建
主要是指各種安排要充滿知識和濃厚的童趣。比如,隨著季節的變化,我們可以和學生壹起把教室裝飾成不同的風格,比如“明媚的春天”、“璀璨的星星”、“秋收”、“冬日的浪漫”,這些都能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增添不少樂趣。此外,根據當地的特色和學生的興趣特長,課堂還可以開辟種植角、探索角、科技角、圖書角、貼心信箱等。,這將有助於學生學習中文...教室是壹個集中的學校,壹個微型的社會。在這個課堂上,學生不僅進行語文學習,還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以及探索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滋養。壹個學生不僅僅是壹個“學生”,更是壹個探索者和研究者,壹個充滿個性和靈氣的鮮活的生命。這樣,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就有了強大的生命支柱和不竭的生命力。
2.生活化師生關系的建立。
實施語文生活化教學,必須構建壹種基於生活的新型師生關系,這是生活化教學的前提。
首先,教師要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壹個外在形象好的人,無論在哪裏,總能贏得別人的好感。別人總是喜歡親近他,願意和他交往。教師是做育人工作的,所以要特別註意這個問題。在學生面前,老師應該註意自己的言行。語言上,禮貌、幽默、真誠、有條理;在行為上,要有尊嚴,有表現力,有感染力。在著裝上,要大方得體。外在形象好的老師很容易把學生吸引到自己這邊來。
二是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蹲下來看學生,了解他們內心的需求,尊重他們的愛好和習慣,註意保護他們的隱私;要多與學生交流,融入他們的世界,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讓學生“師出高徒,信其道”;對每壹個學生都要壹視同仁,公平公正,特別是要善待後進生,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放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教室就會成為師生共同生活的家園,共同成長的樂園。
二,構建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課本上的課文大多來源於生活。在教學中,要讓教學貼近生活,鼓勵學生用生活的標準去評判,用生活的底蘊去解讀,用生活的體驗去解讀,實現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在對生活的理解中去理解、體驗、升華文本。
1,抓住“接觸點”。抓住課文內容與生活實踐的聯系,設置情景,讓學生、生活、課文零距離對話,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在生活中自覺理解課文,超越課文用課文表達生活。比如教初三《修剪的知識》第二冊的時候,正值隆冬,樹木要修剪。老師可以結合校園花木的修剪,學習課文,學習修剪的知識,獲得種植的技能。然後根據自己的實踐,寫出自己的經歷,進行語言訓練,讓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
2.找準“沖突點”。抓住文中人物思想的碰撞點,設置爭論,讓學生在爭論中明白道理。比如特級教師薛法根,在教三年級的時候,“妳壹定要放了這條魚!”》,圍繞“放下”與“不放下”,師生分別扮演父子角色,結合日常生活展開心靈對話。幾番爭論之後,“兒子”明白了守規矩、講誠信的重要性,心悅誠服地放下了大貝斯。
3.解釋壹下“困惑點”。重點關註學生的困惑和歧義。六年級下冊《掃馮天有路人》壹文寫道“...不累,不累。我每天早上上山掃壹掃,晚上下山掃壹掃,走壹趟,歇壹歇,再看看好山好水。”有同學提出:天遊峰有900多級臺階,像銀線壹樣懸在空中,遊客望而卻步,半途而廢。但是壹個七十多歲的老人,每天爬壹千八百多級臺階能不累嗎?面對學生的疑惑,老師讓學生結合自己爬樓梯爬山的經歷來討論這個問題。有同學說,每天爬1800多級臺階肯定很累,但因為老人熱愛這份工作,所以無論多累多苦他都覺得開心。有的說因為他每天打掃衛生,鍛煉過身體,習慣這樣工作;還有人說他早就把自己當成山中的壹員了,他可以和山壹起生活,再累在他眼裏也不會累...學生走進文本,融入老人的工作、生活、思想,走進人物的內心。在從課堂到生活的學習過程中,老人的樂觀豁達和堅韌不拔深入學生心中,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得到了增強。
4.添加“空白點”。拓展隱含的想象空間。比如三年級上冊《小露》壹課的最後,我設計了《小露要走了。如果妳是向日葵、白楊或者牽牛花,妳想對小露說什麽?”有人說:“多可愛的小露珠啊!妳像鉆石壹樣明亮,像水晶壹樣透明,像珍珠壹樣圓潤。我怎麽能讓妳走!”;有的說:“小露珠,小露珠,妳用自己的身體滋潤了花草樹木,使萬物顯得更加生機勃勃。我多麽希望妳能永遠陪著我們”;有的說:“小露,妳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都很喜歡妳。妳明天壹定要再來!”.....這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的生成的創作火花,是學生的生活體驗給語文課堂增添了活力。
三,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學會生活》壹書指出:“初等教育的同壹個趨勢是,我們必須把理論、技能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脫離生活,孩子的人格不能分成互不聯系的兩個世界。在壹個世界裏,孩子們像脫離現實的木偶壹樣從事學習;在另壹個世界,他通過壹些違背教育的活動獲得自我滿足。”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起點。教師在設計學習方法時,要盡量讓語文教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學以致用,在充滿童趣和樂趣的學習中健康成長。具體來說,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觀察生活,學習課文。
有些課文對學生來說是常見的、熟悉的生活現象,但他們往往視而不見或知之甚少。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了解生活,思考生活,通過觀察增進感情。
比如二年級第壹冊《夕陽真美》,同學們都見過夕陽,但真正去觀察它、欣賞它、感受它的卻少之又少。本課安排在本書的最後壹課。學習這壹課已經是隆冬時節了。教師可以按照“前移,跟進”的原則,在深秋最美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日落,了解日落的過程和雲的顏色變化。學習本課時,結合生活中的觀察經驗,學生將能夠輕松地學習課文。學完課文後,進壹步引導學生觀察隆冬的日落,並與深秋的日落進行比較,使學生開闊視野,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加強語言和文字的訓練。《蘋果中的五角星》、《宋慶齡故居張書》等文本,都可以用這種“觀察——學習”的方式來研究。
2.再現生活,學習課文。
每壹篇課文都是以語言為載體記錄壹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是把語言在頭腦中還原為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但有些課文遠離學生生活,給學生學習帶來壹定困難。因此,在教學中,要利用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教學中,課文中描述的場景可以通過現代媒體直觀地展示出來;學生還可以把課文的內容以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從而再現生活,把語言變成鮮活的生命展現給學生,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5)《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等科普課文和《秦兵馬俑》等介紹名勝古跡的課文更適合多媒體教學;壹些故事性很強的童話、寓言、歷史故事,比如《史密斯》,可以通過課本劇的方式學習。運用“表征-學習”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要註意選擇合適的時間,以理解文本、感受文本、提高語文素養為目的,不能用媒介和表演代替語文學習。
3.體驗生活,學習課文。
俗話說“想知道梨的味道,就要自己去嘗。”同樣,學生對文本的感知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兒童是用圖像、聲音、顏色和感情來思考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幫助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現場感受、領悟和體驗。
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教“只挑孩子多種方式”(五次)帶學生去野外尋找,感受春天。教快樂節日(第二部分),可以設計開展以學生為主題的慶祝活動,體驗節日的快樂;講授“自然的特征”(第六部分)可以組織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自然的特征...這樣,學生不僅可以體驗到人物,也可以體驗到課文的內容,還可以體驗到充滿活力的生活世界。
4.想象生活,學習課文。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幸福的生活永遠屬於敢於想象、善於創造的人。”課本中,有很多內容都是對生活充滿了想象。因為這方面的文章大多立足現實,高於現實,給學生理解增加了壹定難度。在語文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大膽想象,通過繪畫、敘事等形式記錄想象的內容,使課文中抽象的詞語具體化。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對生活的向往。
比如《海洋——21世紀的希望》(第六部分)這篇文章,介紹了海洋的豐富物產,以及它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大部分同學都不太了解。在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廣泛收集資料,並展開豐富的想象力,與課文有機結合,在自己的腦海中描繪出未來的海洋是什麽樣子,並通過各種形式表達出來。
綜上所述,只有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才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發展,語文課堂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壹。
5.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除了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學習語文,還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壹是引導學生聯系學校生活學習語文。比如班幹部選舉,可以組織學生策劃,讓他們寫推薦信或者上臺演講;班級聯歡會,可以收集最佳主持人的臺詞,為主持人競選等。,從而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二是結合家庭生活引導學生學習漢語。比如壹年級的孩子學拼音,可以讓學生回家教家長學拼音,提高學習積極性;可以充分利用家長的職業等資源,組織學生設計廣告,介紹產品,這是學習漢語,鍛煉漢語能力的機會。
三是引導學生聯系社會生活學習語文。比如學完《臺灣省蝴蝶谷》《鳥島》,學生可以當小導遊,回去介紹給父母朋友。針對社會上用字不規範的現象,學生可以扮演文明衛士的角色,走進社會糾正用字不規範的現象;組織學生進行地方特色培育的社會調查。讓學生走出教室,進入壹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用心感受各種社會情境,寫出自己的感受,用行動表現對社會的關心。
總之,語文知識的學習是與生活實踐相聯系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只有讓生命的靈魂走進學校,深入課堂,不斷完善語文學習和生活實踐的外化內化和內化的過程,才能真正突破文與用的藩籬。語文教學只有植根於生活的生活土壤,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第四,走出生活化語文教學的誤區
“生活化”已成為語文教學中壹道亮麗的風景線。但也要避免“活”語文教學的誤區。
1,立足生活又不局限於生活。
【案例】壹位老師在教壹年級語文第壹冊《家》的時候,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在教室裏擺放了很多家居用品,還給學生們帶來了很多玩具和食物。教室變得耀眼,成了“家”。另壹位老師在教五年級上冊《裝滿昆蟲的口袋》時,安排每個學生帶壹只昆蟲,老師還在教室裏掛了許多裝飾精美的昆蟲標本。教室成了“昆蟲花園”
【反思】語文教學“活”起來,學生有必要接觸現實生活情境嗎?當然不是。上述案例中的教師片面理解“生活化”的含義,為了追求“生活化”的教學,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把語文課堂布置得與現實生活非常相似。《中國教育報》的壹位專家針對上述現象提出了計算教學成本的觀點。我們認為地道的現實生活不能等同於漢語,所以把“生活”搬進課堂要處理好“語言文化”。壹個故事,壹段視頻,壹些教具或者壹些圖片,都可以成為我們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的素材。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操作相對簡單的話,不妨將學生帶入現實中去認識、學習、應用語文,體驗語文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2,想要孩子般的生活,而不是成年人的生活。
【案例】某老師講授“第壹題是什麽?”在“陶校長的講話”(第五部分)中。為什麽要把健康的身體放在首位?如何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老師首先補充了壹個流行的觀點,即“身體是1,學習、工作、財富都是0。有了身體健康的‘1’,學習、工作、財富才有意義;如果沒有身體健康、學習、工作、財富等‘1’。毫無意義。“然後,我列舉了很多名人和長壽老人鍛煉身體的經歷。其實在老師闡述完自己的觀點後,讓學生談談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健康,學生的體會會更深刻。還有壹個識字班,教壹年級的“走出去”和“走進去”。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城市生活的各種出入口,就像走迷宮壹樣,讓坐在座位上的農村孩子不知道怎麽“出去”和“進去”。他們本可以上壹堂清晰的課,但結果是學生們稀裏糊塗。
【反思】語文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或生活實際出發。上述案例中,教學內容、教學情境、語文實踐確實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但更多的是從成人教師的角度設計的。這種從成人角度出發的“生活化”設計,往往脫離了小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適合學生實際的“生活化”,而不是沾沾自喜,把成人的“生活化”理解為學生的“生活化”。
3.引領生活,而不是迎合生活。
【案例】這是校級公開課《雲之家(二)》的壹個短片。學習第二節的時候,老師讓學生說最喜歡哪個雲屋,為什麽。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喜歡大樓房、禮堂之類的雲宅,有的說喜歡大冬瓜之類的雲宅,有的說喜歡花朵之類的雲宅。這時候壹個學生說他喜歡壹個小小的雲屋,因為沒有人來搶他,也沒有人來和他擠,很舒服。老師愉快地復述了學生的答案,進入下壹階段的教學。
【反思】以上案例中,學生的思維應該說是非常活躍的,在學習上也比較主動,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然而,當學生的理解出現偏差時,教師未能很好地引導他們。我們懷疑,那個喜歡壹點點小雲屋的學生,可能平時比較膽小,不喜歡和同學交往。他經常擔心同學會“欺負”他。也可能是他自私,不願意和大家分享快樂。大部分同學的觀點來自於他們對生活的理解。作為教師,要樹立“教學即教育”的大教育理念,善於從學生的答案中捕捉和生成教育資源,及時引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這是教師主導作用的具體體現。遺憾的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是老師迎合學生,重復學生的答案,而不是去引導和推動。以上案例,老師可以提醒學生:壹個人住在雲屋裏是多麽孤獨。雲宅雖然小,但是找個好朋友在裏面玩玩還是可以的。那該有多有趣;或者引導學生從壹個小雲屋的可愛之處入手,談談自己對它的喜愛。
4.過真實的生活,而不是空虛的生活。
【案例】學習《真情回報》(六遍)後,老師讓學生結合生活談談自己的體會。同學們講了、李為大家服務的熱情,獲得“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稱號;說起護士們對病人的奉獻,她們得到了“白衣天使”的稱號。也有老師為了哺育下壹代,付出了真情,獲得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這些都是“真情回報”。應該說學生對“真情回歸”是有理解的,但學生的理解只停留在榮譽稱號上,沒有人提及身邊真正付出真情、需要幫助的人。
【反思】“聯系生活談經驗”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學習思想性文本時經常做的壹個練習。因為“經常做”,同學們也漸漸摸到了壹些“門道”,學會了壹些答題的“套路”。但這些“門道”和“套路”往往使學生步入“假、大、空”的境地,未能起到“聯系生活談經驗”的真正“理解感受、指導行動”的作用。其實生活中最感人的往往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平凡的生活細節。壹個充滿真情實感的眼神往往比壹句響亮的口號更能打動人心。因此,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細微之處體會真情,從而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5,想過中國人而不是過生活。
【案例】在壹次優秀評價課上,壹位選手輔導了江蘇教育出版社二年級上冊,雲之家。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鳥兒們快樂的心情,老師讓學生們做鳥兒,在想象中的雲屋裏自由自在地玩耍。現在,學生們開心了!壹個個離開自己的座位,在教室裏跑來跑去。數百名老師看著幾十名學生在“表演區”瘋狂奔跑近十分鐘不肯停下,壹個個傻眼了。
[反思]課堂教學是壹場靜悄悄的革命。它既需要溫度,也需要深度,只有基於深度的溫度才有價值;沒有深度的生動課堂,往往隱含著膚淺和淺薄。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壹些教師為了體現“生活”,過分強調生活情境的創設,把語文知識的學習置於從屬地位。濃郁的生活氣息,大大沖淡了漢語的原汁原味。“生活化”語文教學的主體應該是“語文”。“生活化”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將學生帶入熟悉的生活情境,更重要的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豐富、生動、紮實。
語文教學生活化壹直是語文教學實踐和研究活動的主題之壹。美國教育家沃爾特說過“語文學習的延伸等於生活的延伸”,非常簡單深刻地揭示了語文與生活的關系。可以說是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的規律。只有基於這種視域組織語文教學活動,才能托起語文教學的“紅太陽”,迎來語文教學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