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王宏宇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壹,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壹種心理機能狀態,即能夠充分發揮人所具有的全部心理潛能的理想狀態。英格利斯認為:“心理健康是壹種持續的精神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當事人可以進行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並充分開發自己的身心潛力。”
1,維護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小學階段是人生心理素質形成的重要時期,其心理健康狀況會嚴重影響成長期的行為表現。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維護其心理健康的基礎。其重要性具體包括:
(1)智能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對智能本質的科學認識,根據註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智能的不同組成部分,設計不同的訓練活動。
(2)學習心理輔導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對學習活動本質的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3)情緒教育可以教會學生把握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觀察和理解他人的情緒,訓練相關技能;
(4)人際關系指導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各種關系的本質,學會處理人際交往中各種問題的技巧和原則,包括解決沖突、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尊重與支持。
(5)健全人格的培養講的是個體面對社會生存壓力時應該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力等。
(6)性心理教育是關於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傳授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性別認同,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與異性交往的知識和技能。
2.糾正學生心理和行為問題的關鍵。從學校的角度來說,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的變化,社會風氣的改變,壹些已經發生變化或者暫時不可避免滋生的因素對小學生的心理狀態產生了負面影響。從家庭的角度來看,家長的道德修養、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家庭環境條件對學生的道德和心理成長有著直接的、根本性的影響。隨著“單親家庭”和“問題家庭”的興起,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幾率增加,因此對小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幹預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從學校的角度來說,激烈的升學競爭、片面追求升學率、頻繁的考試、學生的分數排名以及教師不恰當的教育行為,都可能導致學生陷入緊張、焦慮、擔心、沮喪等不平衡狀態。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社會上的壹些負面影響,如暴力色情,非法電子遊戲大廳和非法網吧,對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刺激。因此,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的心態去了解社會、自我控制,顯得尤為重要。
3.開發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的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小學是開發心理潛能的最佳時期。心理潛能的開發和創造力的培養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對學生判斷、推理、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等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還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和主動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筆者經常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團體輔導,引導和啟發學生將其運用到生詞的記憶中,特別是對壹些語文成績較低、缺乏興趣的學生,效果極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據筆者調查,有的學生很勤奮,很努力,但成績總是無法提高,而有的學生平時表現特別好,但就是考不到高分,有的學生平時模擬考試考得很好,但重點考試卻不及格。之後,筆者將他們歸入心理咨詢室,與心理老師進行壹系列的心理團體輔導,使學生的學習心理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全面發展,成績穩步提高。
第二,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和內容是基於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觀點。根據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認知能力發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以上。智力是人的觀察、註意、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能力的綜合。小學生的年齡正處於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智力和知識能力的正常發展是小學生的重要心理條件,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衡量小學生智力和認知能力的關鍵在於能否正常發揮作用。主要標準是: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意願;對新問題、新事物有強烈的興趣和探索精神,並表現出主動性;智力的各種因素可以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地協調起來,在活動中發揮正常的作用。
2、情緒穩定,樂觀,心情愉快。情緒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的態度體驗。小學生情緒健康的內容主要有: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使自己保持樂觀、積極、向上;情緒反應溫和,有適當的觸發原因,反應強度與觸發情境壹致;它能有效地調控情緒的質、量、度,使其在適當的時間和場合得到適當的表達,即能克制約束,適度發泄,而不至於過度壓抑。
3.健全的意誌,強烈的行動意識,果斷,堅韌,自控。意誌是人有意識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克服各種困難,達到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健全的意誌主要表現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力。即在活動中有自覺的目的性,而不是缺乏主見或盲目決策,壹意孤行;在執行決策時能夠及時決策,並根據變化的外部環境隨時調整決策;能夠以毅力克服壹切困難和挫折,實現既定目標;同時可以有效的控制和調理自己的心理和活動,以達到達到目標的要求。
4.正確的自我概念和健全統壹的人格。自我概念是人們對自身環境以及與周圍事物關系的認識。個體總是在現實環境中認識自己,認識與他人的關系,認識自己的實踐活動。只有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才能形成健全統壹的人格。其壹貫的標準是:對自己的認識更接近現實,不能出現自我認同混亂;能夠愉快地接納自己,對自己的生活、學習狀態、未來有壹定的滿足感和發展感;以積極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把自己的需求、願望、目標和行為統壹起來。
5.和諧的人際關系。人總是處於壹定的社會關系中,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個體之間的心理關系稱為人際關系。人際關系離不開群體背景,受認知傾向調節,有相應的情感體驗。和諧的人際關系主要表現為:願意與妳交往,有穩定而廣泛的壹般朋友和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待人接物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個性;寬容他人,樂於助人,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他人的短處;積極的溝通態度多於消極的態度;要做好心理準備,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保護和發展自己。
6.適應性強。這裏的適應包括社會適應、學習適應和生活適應。人活在世上,要有積極的適應機制,主動適應自身環境和社會的各種變化。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個體應該做出行為上的改變,以調整與社會環境的和諧關系。這種適應性的標準是:能夠與集體保持良好的聯系和同步關系,當自己的需要和欲望與社會的要求和集體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能夠迅速自我調整,尋求與社會的和諧,對社會現狀有清醒的認識,明確自己的立場;學會調節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掌握解決心理問題、減輕心理壓力的方法;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和策略,可以優化和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調整自己的學習心理狀態,開發自己的潛能,達到良好的學習狀態。
第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學校要充分發揮教育的整體優勢,利用各種有效途徑,不失時機地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為國民素質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1.挖掘教材中的積極因素,滲透到小學語文教材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學語文教材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既有語言訓練、思想道德教育,也包含了各種豐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因素,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體驗和內化自身素質。與文本的直接對話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有些教材帶有明顯的心理教育因素,可以直接利用課文讓學生與課文進行對話,從而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比如在教課文《小馬過河》時,我讓學生先帶著問題讀課文,“為什麽小馬第壹次和第二次都沒有過河?”角色扮演小馬、老馬、老牛和小松鼠。通過反復閱讀小馬與老牛、松鼠與母親的對話,同學們體會到小馬兩次過河時的不同心態,同時也體會到面對困難要思考,要勇於實踐,不要依賴他人。這樣,通過學生的自我感知,會促使他們自覺樹立自立意識,有助於他們消除凡事依賴父母、老師等人的心理。尋找結合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材中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並不明顯,需要拓展,試圖找出“這個”和“那個”的結合點,比如文章“花生”。在教學中,我采用央視生活AB劇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分成花生組和蘋果組,進行討論和辯論:在當今社會,妳寧願像壹個蘋果,還是像壹個花生?學生在辯論中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辯論,學生們認識到喜歡蘋果的人和喜歡花生的人各有利弊。蘋果這種人漂亮大方,但華而不實,而花生樸實無華,品質可貴,但缺乏自信和展示自己的勇氣。最後我指出,花生蘋果這種人是需要的,就看妳怎麽揚長避短了。通過教師的巧妙設計和引導,以教材為載體,學生們學會了客觀全面地評價他人,認識到做壹個新世紀的孩子,不僅要外表美,更要心靈美,勇於展示自己,恰當表達自己。
2.把握課堂教育機會,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師生雙邊活動中,課堂教學占據的時間最長。那麽如何充分利用這個黃金時間,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壹般來說,當心理健康滲透到教材中時,自然是最佳時機,但有時不可能把整個課堂教學割裂開來,把語文課變成健康教育課,這就需要教師善於捕捉適當的教學時機。課堂上的教育機會往往出現在四個時候:壹是興趣被激發的時候。有了興趣,思維會更活躍,教育效果也會好。第二種是情緒高漲的時候。當情緒處於飽滿狀態時,激情、敬佩、震撼都有助於學生選擇健康有益的心理品質。第三是在思維萌發的時候。第四是學習的主動性產生的時候。總之,教學中的機遇有時是偶然的、隨機的,這就需要教師用心捕捉,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
3.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語文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能動性,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在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也有很多心理教育的機會。教師要善於把握時機,隨時隨地滲透心理教育。這種耗時少、針對性強的教育滲透,往往事半功倍。小學課本裏安排了很多語文社會實踐活動和口語交際。因為學生實際參與實踐,在制作、設計、組織、表演、辯論等活動中,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經歷豐富,或品嘗成功,分享喜悅,或經歷挫折,經歷失敗。學生的心理狀態是隨著活動和參與的過程而處於發展變化的狀態。在教學中,我以“活動”為“教材”,敏銳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機,用行動感染學生,影響和暗示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感受和體驗快樂。比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壹次“讓我發光”的實踐活動,把自己的炊具帶到了技術教室,讓學生分組合作,自帶材料,進行烹飪大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他們既分工合作。有的煮面,有的炒菜,有的包餃子做各種菜。在活動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體驗實際感受:學習技能取得成功的喜悅和遇到挫折的沮喪。這樣的實踐活動縮短了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了學生之間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同時不僅有助於提高每個學生與人打交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質,使他們從小樹立集體主義的觀念。
教學是壹個非常個性化和藝術化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壹個全新的課題。因此,我們更有必要去探索、研究和開辟壹個心理健康教育的天地,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詩詞所說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像春雨壹樣潤物細無聲地滋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得到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