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手抄報
科普由誰來寫,決定寫的資格?
科普書是成了大科學家的人寫的,這是學術界的行業規則。所以有些科學家不願意或者有些不好意思寫科普書,主要是考慮到自己不是大科學家,因為壹旦某個科學家答應寫科普書,業內人士壹般不會說,會反感。最後會是壹些普通人寫的(但壹定是出於對科學的熱愛和崇敬)而他們的真名只能是化名。
中國特色科普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教育基礎設施落後,人均受教育水平低,公眾的整體科學素養水平相對較低。此外,中國目前是壹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國家。公眾科學素養存在城鄉、地區、職業的巨大差異。因此,中國的科學普及是壹個多層次的立體工程,比西方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更加豐富,包括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建國以來,科學普及壹直被視為壹項公益事業,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建立了科普管理和協調機構,建設了大量科普場館和設施,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
中國科普立法
2002年6月,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是世界上第壹部科普法。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科學素養行動計劃綱要》。2009年,南京頒布了《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
中國科普管理和活動機構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壹直高度重視科普工作。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設立了科學技術普及局,負責領導和管理全國科普工作。此後,各個部門和地方都成立了專門的科普管理機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壹批國家級科普場館。從中央到地方都有科普專項資金支持科普活動。目前我國科普經費主要由政府撥款。各行各業,包括科技、媒體出版、城市社區、企業等。,都積極參與科普工作。
全國科普管理機構
中國政府對科普工作的管理和協調機構相對集中。為統籌管理和協調各部門科普活動,使各部門重視科普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的規定,科技部負責制定全國科普工作規劃,實施政策指導,並進行監督檢查。1996 4月,建立了由科技部牽頭,中宣部、中國科協為副組長的全國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員單位由中央、國務院與科普工作有關的部門和群眾團體組成。隨後,中國各地建立了地方科普聯席會議制度,為有效動員各種力量開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國務院各系統中,部委的科普職能是按其主要職能進行的。科技部在政策法規和體制改革司下設科普司。該辦公室的職能是:起草國家科普政策法規,組織協調國家重大科普活動,完善和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等。教育部直屬事業單位中,基礎教育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科技司、師範教育司、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根據各自職能不同程度地參與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衛生部涉及的主要職責包括:開展綜合健康教育,指導實施初級衛生保健規劃和婦幼保健專項技術,指導醫學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農業部在農村科普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負責農業科技知識的普及和農業技術的推廣。此外,農業部還積極支持中國農業學會的科普工作。
科普活動組織
中國科協雖然是壹個群眾性的科技組織,但它在我國科技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主要職能之壹就是科學技術普及。建國以來,通過組織科普活動,為我國科普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明確規定,科學技術協會是科普工作的主力軍,負責科普工作的組織實施。中國科協成立了科技普及部,主管科協的科普工作。中國科協有167個全國性學會,其中138個成立了科普委員會。中國科普創作協會成立於1979。22個直屬事業單位中,從事科普工作的有14科技館、科普出版社、中國科學研究院。縣級以上協會2881,學會65482,企業協會10674,高校協會328,街道協會4191鄉鎮協會和科普協會。科協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系統完善的科普組織。中國科學院也是我國科普活動的重要部門。其在科普方面的職責是發揮中科院在高科技人才和先進科研設施方面的優勢,加強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者與公眾的聯系;動員和組織科學家和科學技術工作者以多種形式宣傳科學技術知識;推動有條件的科研機構向社會開放科研實驗室,通過舉辦講座、組織參觀等方式開展科普宣傳。為充分發揮自身智力和設施資源優勢,及時有效地向社會普及中科院最新科技成果,中科院成立了科普工作領導小組和中科院科普辦公室,負責中科院科普工作,積極開展科普活動。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以下簡稱全國婦聯)設有婦女發展部,涉及以下科普職能:指導地方婦聯組織婦女文化、科技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動員和組織婦女參與扶貧、西部開發和生態環境建設,促進農村婦女依靠科技致富;指導各地婦聯開展“雙學雙比”(學文化、學技術、學成績、學貢獻)、“婦女貢獻”等活動。兒童工作部與科普相關的職能包括:開展女童工作,促進女童發展;參與推進校外教育,協調和推動全社會為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此外,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共青團等部門都有專門機構負責在職工和青少年中進行科普工作。
科普場館和設施
科普場館設施是公眾普及教育的重要場所。截至2001年底,中國大陸共有科技館240余個,其中科技館21個,綜合性自然博物館8個,自然保護區設立的博物館6個,專業自然歷史博物館115個,農業、航空、航天、郵電、鐵路、中醫藥等。
科技博物館
科技館是指綜合性的科普場所,主要功能有:展覽教育、培訓教育、實驗教育。20000平方米的中國科技館壹期工程於1988竣工對外開放。1999國慶50周年,2萬平方米的二期工程竣工,在千年之交正式對外開放。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新館展覽內容主要反映新世紀科技發展趨勢和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領域,包括航空航天、生命科學、環境科學、信息技術、能源與交通、材料與制造技術、基礎科學等不同領域的展品300余件,以及中國古代科技成果展品約400件。中國科技館穹頂大廳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頂劇院之壹。2006年,壹座建築面積約為654.38+0.2萬平方米的新中國科技館將矗立在奧林匹克公園內,更多的現代化設施將使其成為世界三大科技館之壹。上海科技館是由當地政府投資的大型科普活動場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於2001、10在中國上海舉行,在上海科技館舉行。海爾科技館是中國第壹家由企業投資的現代科技館。始建於1998年,於1999年正式對外開放。海爾科技館是壹座以企業文化為基礎,集科技、文化、旅遊、娛樂為壹體的大型現代化展館。
專業自然博物館
目前,中國大陸有115個專業自然歷史博物館,其中恐龍等生物博物館30個,天文館15個,地質博物館70個。常州中華恐龍園采用的先進技術是中國自然博物館的典範。恐龍園運用場景營造的手段,以飛濺的瀑布、冰冷陡峭的巖石、無水的海洋、茂密的叢林、廣闊的洞穴,再現中生代獨特的生存環境。化石展示運用不同的方法、高科技手段、聲音和光電,結合影視成像、卡通動畫、恐龍人字拖、網絡遊戲和各種科技制作,使中國恐龍博物館突破了傳統的博物館概念,成為集自然歷史、科普、觀賞、遊樂、參與為壹體的強大的現代化新型恐龍博物館。中國恐龍博物館有五個主館和六個副館。博物館總面積兩萬多平方米,博物館穹頂最高點36米。這些大廳通過邏輯線路相互連接。以生物進化史為設計背景,突出恐龍從生存、繁衍、進化到毀滅的主旨,揭示生命與環境相互依存、人類必須保護生態與環境的深刻主題。
科普教育基地
利用現有科技活動資源,並在壹定程度上向公眾開放,也是我國科普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65438-0996,國家科委和中國科學院確定了第壹批科普教育試點基地,包括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古人類研究所和計算機研究中心。
科普大篷車科普火車
“科普大篷車”由中國科協根據我國科普工作發展的要求開發制作,以普及科學技術、咨詢科學技術、在邊遠地區舉辦科普展覽為目的。科普大篷車具有車載科普展品展示教育、展板宣傳教育、科技電影播放教育、贈送科普資料和圖書、移動科普宣傳舞臺等五大功能,被譽為“移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於2001、1投入使用,在我國中西部廣大農村開展了大量科普活動,受到農村居民的熱烈歡迎。2002年,“科普大篷車”走遍全國17個省、市、區,在各地舉辦科普報告和講座約65438+萬場,聽眾數千萬人。2002年,中國還啟動了面向西部地區和老、欠發達、邊緣、貧困地區的“科普直通車”,主要開展科普展覽、報告、講座、農業技術咨詢、醫療技術培訓、豐富的體驗教學、科普電影放映等活動。2002年5月,以“傳播科學文明,服務老區人民”為主題的科普專列從北京出發,在京九鐵路沿線的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四省14縣市開展宣傳服務活動。2002年6月5438日至10月,以“傳播科學文明,促進西部大開發”為主題的科普專列從北京駛向西北,為內蒙古、寧夏、甘肅等三省區鐵路沿線9個縣(旗、市)的各族群眾提供服務。無論他們去哪裏,他們都很受歡迎。
大型科普活動
我國大型科普活動有科技周、大型科普展覽、科技下鄉等。科技周是中國最重要的科普活動之壹。雖然受到2003年非典疫情的影響,但全國科技周的活動仍然在網上如期進行。主題是“依靠科學戰勝非典”。全國科技周的活動非常豐富,全國各省市與科普活動相關的機構都行動起來,宣傳科技,促進公眾與科學的對話。每年科技國聯席會議通過協商形成壹個主題,各部門會圍繞這個主題舉辦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以“科技以人為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主題的2004年全國科技周於5月15日至5月21日在全國範圍內開展。2004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註重宣傳科學發展觀,強調科技為“三農”服務,註重對未成年人的科普教育。主要活動包括在北京舉辦大型主題展覽和大型科技遊園會,在河北西柏坡舉辦大型科普活動,在黑龍江省舉辦“振興東北、服務三農、跑龍江科技直通車”等大型活動。科學周、科學月等綜合性科普活動雖然時間短暫,但影響非常廣泛。通過定期舉辦大型科普活動,調動了科技人員進行科學傳播的積極性,促進了公眾對科學技術的學習和了解,擴大了社會影響。同時,配合國際國內重大節日,各全國性科普單位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如國際氣象日、世界衛生日、世界環境日、地球日、國際博物館日、全國植樹節、全國節能宣傳周等。,各有關單位根據節日情況,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宣傳媒體,以科普競賽、演講或大型文藝演出等方式宣傳相應的科學知識。面向農村的科普活動更加註重實用技術的傳播。自1996以來,各地廣泛開展每年春、冬季節文化科技衛生下鄉活動,組織10多萬科技人員下鄉,幫助農村幹部群眾提高文化科技素質。在這些活動中,穿插了科普講座。據統計,僅2002年,中國科協就舉辦了近9萬場講座,參加人數超過300萬。“由於政府部門對科普的重視和支持,中國現在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科普環境。”——陳升中國著名數學家,去過世界很多地方。在對比了國內外的科普工作條件後,他對中國的科普環境表示由衷的贊嘆。
科學普及的定義
有了明確的、被接受的定義,就很容易知道討論的依據,得到壹致的結論。講述自己的論點和結論,讓讀者驗證這個結論是壹個可重復的規律(科學)過程,這就是所謂的科普。迷信就是妳不想讓聽者去驗證,只是想讓聽者接受說出妳觀點的交流形式。未經證實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把科學教給沒有能力理解或驗證的人,應該叫啟蒙教育,多用於在孩子不知道基本的科學驗證方法的情況下,講科學知識。這不適用於理論上的對抗,理論上的對抗主要側重於證據。學校課本是標準的科普讀物,經得起推敲和實驗證明。從這個定義來看,就像時間簡史壹樣,不經過嚴格的推理過程就盲目地把壹些“科學家”的結論推給大眾,這不是科普,最多是啟蒙,也就是說,這是給不知道或者不理解相對論的人看的,而科普書像教科書壹樣,要把每個實驗論點的前提條件、預期結果、實驗結果講清楚,讓讀者去驗證。我們學校的教材是最常見的科普書籍。用這個科普定義就是壹個可驗證、可重復的科學定義。“科學家”沒有嚴格的定義,科普書也不需要科學家來寫!有人對科普的定義是:“科學技術普及是指以公眾易於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科學技術應用的活動。”愛因斯坦是這樣“普及”他的相對論的:“壹個人坐在火邊五分鐘,感覺像壹個小時;壹個男人和壹個喜歡的女生聊了壹個小時,感覺已經過了五分鐘。所以時間是相對的。”大眾容易理解是真的,但這是錯的!科學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科學定義的時間是所有參考系約定的統壹時間,否則就不是科學時間。科學精神是壹種質疑壹切的態度。不管是誰說的,只有沒有例外,我們才會承認它是科學的。這個定義正好和我對開悟的定義差不多。見百科詞條:啟蒙,啟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