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壓力的增加,對人們心理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21世紀也是壹個高度競爭的社會。每個人都想成功,壹個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否有健康的成功心理,但健康的成功心理是從小培養的。近年來,隨著中小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增多,考試焦慮、社交恐怖、人際交往障礙、性心理障礙等事件導致自殺、離家出走、犯罪等事件頻發,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尤其是現在,我們面對的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中的壹部分人有學習困難,情緒不穩定,孤獨膽怯,害怕挫折,缺乏毅力,然後還有懶惰,懦弱,自私等缺點。這就要求學校教育要充分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和人格魅力,引導學生掌握“自我認知、自我激勵、情緒控制、人際交往和承受挫折”的基本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通過鼓勵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往中以積極的心態、飽滿的熱情、平和的心態去做自己該做的壹切,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因此,培養中小學生健康成功的心理,不僅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當務之急。如何培養中小學生健康的成功心理?

第壹,營造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良好的環境直接塑造學生的心理素質,直接影響和決定學生的心理健康。創造良好的環境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途徑。

1,聯系學生心理實際,編寫系統的校本課程。實踐證明,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學生的思想不可能完全壹樣。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是有效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關鍵。為了系統地指導學生進行人格的自我評價、情緒的自我調節和人格的自我塑造,使學生能夠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從事學習、生活和交往,研究和編寫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既能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心理學知識教育,又能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壹個值得提倡的現代教育研究課題。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校園文化作為壹種環境,無論是物質的還是人文的,對人的心態都有很大的影響。在壹個幹凈、衛生、綠色、美化的校園裏生活和學習,能讓人感到舒適和快樂;教室裏張貼的科學大師畫像,能激勵人積極進取;禮貌語言的使用可以營造和諧的人際氛圍;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校園廣播和墻報,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營養。相反,生活在充滿視覺和聽覺汙染的惡劣環境中,必然會使人產生厭惡、焦慮、煩躁和緊張,甚至導致行為偏差。因此,為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必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其積極影響。

第二,開展心理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現在學生遇到的心理問題都有壹個相同的特點,主要是:1,學習問題,包括學習困難,成績落後,考試焦慮,上課註意力不集中等等。2.人際交往問題,包括人際交往問題、異性交往問題和家庭關系問題。因為自己的壹些原因,性格上沒有很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同學相處不好,或者關系冷淡冷漠,或者關系緊張緊張。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獨生子女從小養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別人都要圍著自己轉,自己又沒有學習和與人溝通的技能,所以容易與人發生沖突或溝通不當。異性交往似乎是學生和老師在青春期永恒的話題,現在也受到學生的關註。家庭和父母的關系也越來越多的被學生提出,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過多的幹涉自己。我們也應該對孩子因為父母的嚴格監管而殺死父母的壹系列事件給予足夠的重視,更多的討論家庭教育的弊端。3、自信心、自控力、情緒控制力等問題,這些應該算是壹些共性問題,是學生成長的壹部分,反映出他們更加關註自己,感受自己,渴望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質。

針對這些心理特點,教育工作者要改變以往工作總結班會的特點,逐步滲透心理咨詢的內容,互相討論學生關心的心理問題。

第壹,定期召開主題班會,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在主題班會“欣賞和贊美他人”中,在討論了為什麽和如何欣賞他人後,讓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引導他們正確認識他人、對待他人、與他人和諧相處、學習他人,克服嫉妒等不良心理,樹立正確心態。從學生的感性問題入手,比如學習問題、溝通問題、自我保護等。,分層次設計問題,設置特殊情境,讓學生分組討論,讓學生對自己關心的問題有壹定的了解。

二、定期心理講座的開展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壹部分是對學生的教育。主要針對高壹學生,要講青春期教育,重點是生理方面。對於壹些青春期保健,要詳細註意常見疾病。心理老師給壹年級學生做青春期教育講座,包括生理方面,性意識和自我保護。通過講座,學生可以更多地了解青春期的不同階段,揭開壹些困擾他們、難以提問的問題,達到普及青春期教育的目的。第二部分是教師培訓。作為壹名教師,如何對待學生,如何尊重學生的人格和獨特的個性,如何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如何與學生成為朋友,如何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等。,讓所有教師樹立現代的學生觀,如何從心理學角度理解學生,如何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第三部分是對家長的教育。為了讓家庭教育更好的配合學校教育,引導家長的心理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為此,我們可以利用家長家長會給家長做心理輔導講座,引導家長正確認識孩子的心理問題,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從心理學角度教育孩子等。,使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有壹定的了解,為學校心理教育的更好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咨詢是團體咨詢在學校教育中的拓展。可以是面向全校或某年級學生的講座形式,也可以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以班級授課制的形式組織,有利於納入學校教育工作安排,由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它面對的是絕大多數心理健康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有計劃地安排教育內容,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知識和常見問題進行指導。這不僅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還能有效解決壹些實際問題,維護學生健康的心理。由於上述優勢,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已成為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課不同於其他課程,它不是心理學的教學,掌握心理學的相關名詞概念也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是心理學的應用,即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心理發展的實際,以課堂教學的形式,直接影響和幹擾他們現實的心理狀態。壹方面要教授壹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讓學生明白什麽是健康的心理,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惑時如何自我調節,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另壹方面,要對學生已經遇到或可能遇到的普遍性困惑和問題給予指導和幫助,既要解決學生中的實際問題,又要有效防止新問題的產生。因此,我們強調,在教育實踐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要防止紀律的偏差。

同時也要看到,人的感受和體驗是在實踐中獲得的,人的心理狀態是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碰撞的反映,人的心理狀態的改變和提高只有在實踐和活動中才能實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教學應以實踐和活動為主,除了壹些必要的知識外,主要以小組參與活動為主。在教學內容上,壹方面強調心理素質各方面的水平要螺旋上升和提高,內容要系統化;另壹方面,每節課的具體內容要有針對性,針對學生中具有普遍性的典型問題或困惑,即貼近學生實際,因為我們不是強調學生應該得到什麽結論,而是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在教學組織中,學生是積極參與的主體,教學效果取決於學生的參與,取決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否真正被調動起來;教師是指導者,以積極引導的原則組織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和體驗。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內心活動是由案例導入引發的,案例導入可以創設壹些模擬情境,讓學生實際感受;還可以組織討論,讓學生在辯論中充分講述或理解。

以活動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壹種必要的方式,也很受學生的歡迎,但如何提高其有效性應認真思考。活動課熱鬧非凡,學生課後壹無所獲,這不是我們所希望的。作為壹名指導教師,準確把握活動目的,有效組織活動過程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上。感受和經歷越深,教育效果越明顯。同時,要創設小組互動情境,充分談論學生的切身關切或可能存在的問題並在互動情境中展開熱烈的討論、交流和分享,從而調整和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

在學校裏,因為最了解自己學生的人就是班主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組織和教學壹般都是由班主任來承擔,但也有壹些是由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來承擔。壹般每周安排壹次班會、思想品德課或思想政治課、社會實踐或活動課,課時可長可短。

除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外,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應充分利用校園環境中的宣傳陣地,如校園廣播、黑板報、墻報、校園期刊(學生手寫小報)等。,開辟心理健康園地,讓關心心理健康成為所有學生自己的事。

第四,針對個別學生的心理輔導。

心理咨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大,可能會出現青春期躁動等壹系列常見的心理問題。他們迫切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來擺脫這些不良情緒。學校心理咨詢應充分發揮其功能,開展電話咨詢、信函咨詢、學生個別咨詢和家長咨詢。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我們努力相互信任,關註情緒,在非常融洽的氛圍中診斷癥結,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人格的自我評價、情緒的自我調節和人格的自我塑造,可以達到心理咨詢的圓滿成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從事學習、生活和交際。

面向整體,照顧差異,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原則之壹。當個別學生在自我發展、學業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遇到心理障礙,感到強烈的心理困擾,或個別學生因心理障礙而出現行為偏差傾向時,需要學校專門的咨詢師進行咨詢和指導。

心理咨詢壹般要求專業人員具備必要的心理科學和教育科學知識,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技能,了解學生,在學生中有較高的威信。

在心理咨詢中,教師必須以平等的尊重對待學生,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心情,觀察他們內心的苦惱,幫助他們解除心理困擾,解開心結,跨越障礙,恢復情緒穩定,成功渡過當前的心理危機,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

學校的心理咨詢不同於社會醫療機構的心理治療。後者的主要對象是精神疾病患者和精神病患者。在學校心理咨詢中,來尋求幫助的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心理健康的,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但現在遇到了問題,解不開心結。他們不相信周圍的人和自己,抱著懷疑和否定的態度,所以來尋求幫助。因此,從觀念上講,教師不應該把學生當成“病人”來看待,防止醫學咨詢的傾向,而應該把來訪的學生當成有基本心理健康和關懷的人來看待,熱情接納。相反,學生可能會起疑心,不來,或者即使來了,希望也不會很大。

帶著同情、理解和體諒傾聽學生傾訴煩惱,是關心和接納的第壹步。心理咨詢的引導效果首先取決於學生是否完全、徹底地向老師傾訴自己的困惑和苦惱。如果老師們能以同情、理解、體諒的態度給予溫暖的關註,獲得* * *感,學生的親近感就會更強,從而把老師當成知心朋友,毫無保留地打開自己的內心世界。有時候學生講的故事不完整,或者只講表面現象不觸及內心深處,不利於老師有針對性的引導,所以需要耐心的啟發和引導。壹方面可采用開放式問題廣泛收集相關信息,另壹方面應做出必要的承諾,對隱私保密,不對外傳播(向相關方傳達或告知可能發生的惡性變化的必要性)。要幫助學生解除煩惱,讓他們勇敢地、坦率地說出自己的問題,從而了解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

教師在心理咨詢中起主導作用。為了保證咨詢的方向性和有效性,教師要運用教育機智有效地把握咨詢過程,即在傾聽時要快速思考,如如何幫助學生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如何設計咨詢過程,如何通過談話幫助學生澄清和解決問題,根據實際準備情況安排幾次談話,隨時調整咨詢過程等。

心理咨詢是壹種雙向活動。當學生傾訴內心的困惑時,要和學生壹起分析困惑或苦惱的原因。學生心理困惑的原因有簡單明顯的,也有復雜隱蔽的;有些是現實造成的,有些是有歷史淵源的。對於單壹的明顯原因,學生可以直接自己說;對於比較復雜、不明顯甚至有歷史淵源的原因,老師和學生都要分析。教師的分析要因勢利導,逐步深化。同時要掌握學生的壹些背景材料,比如學生是否生活在單親家庭,之前是否受過傷害,父母如何給他們的學習施加壓力,社區環境對他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最近是否遇到了突發事件等。,以便深入分析原因,口頭說服學生,有利於下壹步的引導。

指導以講座的形式進行。根據學生的問題,在分析原因的同時,可以提出或與學生討論如何澄清和解決問題。在幫助學生做出選擇之前,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解決他們在做出選擇的過程中的內心沖突,因為這個過程需要學生反思自己,這是追根溯源,實際上仍然是對原因的分析。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的各種影響都可能是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但作為主觀方面,心理問題總是由個體的壹些不合理認知引起的,改變認知的過程就是調整的過程。學生只有通過自省,才能看清自己心理問題中壹些不合理的想法和認識,從而在教師的指導下建立自己合理正確的認識,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因此,在談話中啟發學生進行積極的思想鬥爭,引導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是心理咨詢的關鍵。

觀察咨詢的效果也很重要。在談話過程中,要觀察學生的語言、表情和肢體動作,分析引導效果,控制咨詢過程。同時,咨詢後也要觀察學生的言行,看看他們的心理狀態有怎樣的改善。如果沒有取得壹定的教育效果,要繼續安排輔導和指導。

總之,中小學生正處於自我教育力量逐漸加強,他人教育力量作用逐漸減弱的“換擋”關鍵期。高度重視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他們健康成功的心理,使他們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積極主動、樂觀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強,不怕困難和挫折,具有適應各種生活環境的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