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強迫癥的個案分析
青少年強迫癥案例
強迫癥通常被認為是患者過於敏感的性格和完美主義導致的。但是,很多青少年強迫癥的成因並不相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父母教育方法不當是青少年患上強迫癥的主要原因。很多家長對孩子過於嚴格,甚至挑孩子的毛病,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最終助長了強迫癥。
我們來看壹個青少年強迫癥的案例。
他父母的“交心談話”讓他再三檢查門是否關好了。
小光是壹名初中壹年級學生。雖然是男生,但感覺是個“大家閨秀”,上課不怎麽說話,甚至不跟別人爭論。他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性格,和父母的苛刻要求有很大關系。從小到大,他在生活或學習上不能有任何閃失,否則等待他的就是鋪天蓋地的訓斥,有時甚至是體罰。所以,無論做什麽事,他都小心翼翼,生怕出錯。
壹天早上,小光起床晚了,沒吃早飯就匆忙趕到學校。他匆忙中忘了鎖門,他的父母比他先出去了。就這樣,門壹直開到了晚上。晚上媽媽下班回家,發現這種情況差點暈倒。好在梁上沒有先生光顧,壹家人總算松了口氣。但那天晚上,他的父母為他做了三個小時的“思想工作”。雖然他們沒有使用尖銳的言辭,但氣氛已經形成了壹種無形的壓力,讓他感到喘不過氣來。第二天早上,小光壹下樓,就有壹種不祥的預感。門好像沒有關上。他急匆匆地跑上六樓,發現門是鎖著的,這讓他感到壹絲輕松。接下來的幾天還是這樣,只是情況越來越嚴重。明明檢查過壹次,下樓的時候卻懷疑剛才的結論,結果又去看了壹遍。就這樣,小光無法擺脫心中檢查的沖動。有壹天,他甚至在學校好好上課,突然讓老師回家看門。就這樣,強迫癥嚴重影響了小光的日常生活和學習。
由此可見,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官方也正是因為小光父母教育不當,才形成了小光的強迫癥。心理專家提醒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壹定要註意方式,考慮自己的言行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影響,避免因為孩子的不當言行給孩子帶來太大的壓力。
強迫癥困擾都市白領
深夜下班後,繼續打遊戲,上網,看書,卻不想睡覺。我不得不熬夜到淩晨壹兩點。走到小區門口,突然懷疑家裏門窗沒鎖,煤氣電源沒關,忍不住回頭檢查了壹遍又壹遍。過度依賴手機、電腦等通訊工具。
26歲的李諾(化名)有嚴重的鎖門強迫癥。每次出門,她都是壹步壹步回頭,總懷疑門沒鎖好。她經常走到小區門口,爬上樓梯跑回去把所有的門都打開,壹個壹個檢查,再鎖上。在嚴重的情況下,她不得不返工三四次。她對此很苦惱。有時候和朋友出去吃飯,走到餐廳門口突然想到車門是不是沒鎖,就緊張的回去查看。雖然這個問題壹直困擾著她,但她從來沒有想過去看心理醫生。
壹個網友“文同學”更懷疑自己。“每次走在路上,如果碰巧有人多看我壹眼,我就會立刻開始懷疑是不是臉上長了個大鼻子。還是妳身上有壹大塊泥?或者出醜的是別的我沒發現的東西……”
手機24小時跟妳在壹起。雖然鈴聲開著,但妳還是要下意識的每隔幾分鐘看壹下手機,怕錯過消息和電話。早上睜開眼第壹件事就是上網,網頁每隔幾秒刷新壹次,不放過任何更新。經常莫名其妙的重復幾遍同樣的話;反復洗手需要很長時間...這些強迫行為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身上。
心理學家根據大量的案例研究發現,強迫癥患者在性格上有壹些共同的特點:相對內向,甚至自閉;自控能力差,少數患者精神較弱。他們膽小,害怕犯錯,從小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我遇到什麽事都很謹慎,反復思考,事後不斷小聲嘀咕,多次檢查,總希望做到盡善盡美;在人前很拘謹,容易尷尬,太有涵養,要求嚴格等。
目前,強迫癥已被列為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四大精神障礙之壹,成為21世紀精神疾病研究的重點。在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案例中,強迫癥患者約占10%,年齡多在35歲以下,且以都市白領為主,強迫癥癥狀已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
強迫思維的表現及克服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是什麽?絕癥?戰爭?妳要去哪裏?不,是妳和自己的戰爭,是妳和另壹個“自己”的戰爭。而且,很多人奮鬥了壹輩子,最後都以失敗告終。有強迫癥思維的人都在和自己做鬥爭。他們有僵化的想法、表達或沖動,不時反復闖入他們的腦海。經常不愉快,患者經常徒勞地試圖抗拒它。盡管如此,患者還是把它當成自己的想法。只有病人才能真正感受到這種痛苦的感覺。
強迫思維的表現有:
(1)有沖動的念頭,反復闖入腦海,造成困擾。
(2)這種思維,沖動的思維,或者想象,並不是單純的對現實生活中的壹些問題的過度擔憂。
(3)患者試圖忽略或抑制這些想法、沖動的想法或想象,或用其他想法或行為中和它們;
(4)患者意識到這些強迫性的想法、沖動的想法或想象都是他(或他)自己頭腦的產物(不是強迫的想法)。
為什麽患者會有強迫性思維,為什麽總是害怕事情沒有做好?
他們的“怕”無非是兩種:1和怕“萬壹”。經常盯著壹萬個裏的1的可能性,而忽略了另壹個壹萬個裏的9999。找各種“如果”、“可能”、“也許”的理由和借口,逃避現實,幻想,想象壹個“紙老虎”來嚇唬自己。2.害怕“不完美”。要求自己盡善盡美或嚴格按照社會倫理或道德規範來思考和做,否則,妳會自責和痛苦。其實這些“如果”和“完美”其實都是不現實的!
如何克服強迫性思維?
第壹步,分清是非。那就是要清楚的知道什麽是對什麽是錯,對什麽是對,堅決去做,錯什麽是假,堅決扔掉。失去自我會讓妳難受,但只要妳清楚的知道,難受就去做,真正按照“學會治療休克”的決定去做。分不清對錯的時候,就順其自然吧。如果妳遇到這個問題,妳是怎麽想的或者怎麽處理的,我會向妳學習,也是這麽想或者這麽做的。如果我們真的能按照兩個“堅定”去做,並且堅持下去,不僅可以克服“怕”字,還可以改造人格:可以改造優柔寡斷,建立果斷的人格。
第二步,少想多做。就是少想壹些病理性的東西,多做壹些“正常”的事情。壹切正常,除了病理性的東西,比如工作,學習,娛樂等等。只要是正常的,想幹嘛就幹嘛。在病態思維出現之前,妳要把自己的時間安排緊湊,提前轉移。通過轉移把病態思維消滅在萌芽狀態。臨床上很多患者都有這樣的經歷:空閑或心情不好時,病理性思維出現較多;當妳工作忙或者心情好的時候,病態思維出現的少壹些,甚至完全消失。但這種情況只有不逃避的病人才能做到,逃避者往往會退縮。
第三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當妳想到壹些正常的事情時,馬上去做,不要有太多的想象和假設。
太多的想象只能讓妳退縮逃避;當病態思維出現時,立即轉移自己的思緒或中斷病態想象,不要讓自己無限思考,而是做正常的事情。比如很多患者“害怕”病態思維,但其實越“害怕”就越顯得病態。這時,不要固執己見或想打斷或要求壹下子不能被打擾,更不要緊張,而是忽略它的存在,繼續做有癥狀的“正常”事情。這個時候可能會對妳正在做的事情產生很大的幹擾,但是當妳堅持壹段時間後,這些幹擾就會越來越少。在采用上述“三部曲”克服“怕”字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四不”策略——“不怕它、不理它、不拼命、不刻意註意它”,逐步消除強迫思維。
不怕——其實很多人總是“怕”強迫思維的出現。其實這種想法在正常人身上也會偶爾出現,只是大家不在乎或者偶爾會想到而已。強迫癥思維患者往往害怕這種任何人都可能有的思維——“恐懼”,然後害怕這種思維的復發。結果,他們越是害怕,越是緊張,越是在不斷強化和鞏固這種“恐懼”。為什麽普通人不會形成病態思維,而強迫癥患者會導致病態思維?或者說“根源”——性格缺陷在起作用。試想壹下,如果妳沒有壹系列“過分”的性格,比如對自己要求盡善盡美,太強的倫理觀念,什麽都不在乎,妳能正常嗎,妳還會有這種恐懼嗎?會有這樣的思維嗎?所以,對於強迫思維,患者首先要轉變思維。“每個人都可能有這些想法或擔憂,但每個人都不在乎。他們有是正常的。他們害怕它的原因是為了強化它。為什麽要求自己不要出現?妳就出現吧,我不怕妳!”對它采取無所謂的態度,不要怕它。只有改變“壹出現強迫思維就緊張,還沒看到‘紙老虎’的樣子就先嚇得崩潰”的習慣性病理性思維方式,才能逐漸建立自信。有了這種自信為前提,我才能站在“紙老虎”面前,“頑強地”“有策略地”與之鬥爭。韌性說明它很固執,策略說明我們應該采取策略而不是硬抗。如果妳害怕,說明妳的人格改造還不夠——根子還沒有完全挖出來——“是因為妳的人格還太嚴謹,太完美,太……,所以才出現的,這些人格缺陷還需要進壹步改造。”所以認清“怕”字很重要——“紙老虎”“欺軟怕硬”的脾氣。不然被紙老虎吃了,妳可能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麽!
對待強迫思維要“順其自然”,忽略它,無視它的存在,才不會與它糾纏,擺脫它。
自療書強迫癥改變人生
《強迫癥改變人生》的作者是壹名心理咨詢師,與強迫癥抗爭了近20年。他的經驗和自我治療理論都寫在這本書裏。
《強迫癥改變人生》內容介紹:二十七年前,中國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壹個靦腆的男孩被跳級考上了重點大學。所有人都驚嘆不已,他光明的未來,甜蜜的渴望,在男孩的胸膛裏激蕩。然而,他敏感脆弱的性格和現實生活中的智障很快就把他擊倒了。他得了壹種醫學上叫做“強迫癥”的怪病,叫精神癌。
這個不幸的男孩,經過近20年的痛苦掙紮和心理探索,終於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走出了強迫的漩渦,成長為壹名心理咨詢師。他以豐富的人生經歷為線索,以獨特的感受和視角,以通俗的語言和飛揚的筆調,生動地描述了強迫癥的“魔鬼”,吸引讀者進入強迫癥患者的內心世界。作者通過學習心理學,結合自我拯救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具有壹定獨創性、非常實用的自我心理治療的三自理論。
和強迫癥做鬥爭是壹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當妳克服了強迫癥,它可能會改變妳的壹生。經過近20年的痛苦掙紮和心理探索,孟剛已經成長為壹名心理咨詢師。總結壹個非常實用的自我心理治療方法。
打開電腦,立即登錄QQ。妳有QQ強迫癥嗎?
打開電腦,第壹件事就是打開QQ,登錄。不管有沒有朋友,想不想聊天,只要看到QQ開著,就舒服。不開QQ,總會覺得電腦少了點什麽。在心理學家看來,這是強迫癥的又壹個典型案例,我們不妨稱之為“QQ強迫癥”。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在手機上使用QQ,所以這種癥狀相對來說更為常見。
從病理學角度解釋,強迫癥是壹種神經癥,主要表現有:
1,強迫行動,也就是反復的行動,明知沒有必要也無法擺脫。常見於反復洗手、反復檢查等。
2、強迫思維,常見的強迫疲憊,強迫想象,強迫記憶等。通常情況下,患者內心深感焦慮,主觀上試圖對抗強迫思維和行動,結果卻越來越糟。有些患者容易焦慮,缺乏自信,要求完美,這使他們容易對日常生活事件產生強迫性心理反應。
玩電腦或手機忍不住想登錄QQ,屬於輕度QQ強迫癥,基本可以視為正常;中度QQ強迫癥的典型反應就是反復開QQ,最小化QQ。聽到類似QQ的聲音,以為朋友找自己,再次關註QQ。嚴重的QQ強迫癥更可怕,往往伴隨著QQ好友在線的錯覺和幻想,窮到找不到新的QQ好友也不會放棄,直到QQ爆掉。
3.輕度QQ強迫癥:打開電腦或手機就忍不住想登錄QQ,基本可以視為正常;
4、中度QQ強迫癥表現:反復點擊QQ、關閉QQ、最小化QQ、最大化QQ,只要聽到類似QQ消息提醒的聲音,就會認為是朋友在和自己說話,然後再次關註QQ;
5、嚴重的QQ強迫癥表現:患者會對網上的QQ好友產生幻聽和幻想,不斷添加新好友,直至QQ爆棚。
QQ強迫癥的判定標準:
癥狀壹:開機第壹件事就是登錄QQ;
癥狀二:工作和玩耍的休息時間,會時不時的看壹眼,怕沒看到什麽信息;
癥狀三:壹段時間得不到信息,會覺得不舒服。妳必須找個人傾訴。
癥狀四:壹草壹木都是兵,很多語音都是作為QQ消息或者朋友的網上語音;
癥狀五:只要開電腦不開QQ,就會有點煩躁,無法認真工作和娛樂;
癥狀六:長時間沒有新的信息,會有失落感...
根據醫學定義,強迫癥(OCD)是壹種以反復出現強迫性觀念和行為為特征的神經癥性障礙。下面是壹些針對QQ強迫癥的心理治療方法:
1,提高自控能力
QQ帶給我們的誘惑很大,所以壹定要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QQ強迫癥給我們帶來的危害太大了,我們不能成為“QQ控”。對於學生,尤其是初中生和中學生來說,提高自制力尤為重要。這個階段,是學習的好時機。如果妳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QQ上聊天,妳將得不償失。如果實在控制不了,不帶手機也是個不錯的辦法,或者讓父母同學監督。
2.豐富妳的精神世界
很多時候人們因為無聊,精神空虛,無所事事而患上QQ強迫癥[6]。玩QQ可以打發無聊的時間。因此,專家建議妳在業余時間多去圖書館和書店。欣賞世界名人的風采,感受他們的思想,與名人進行心靈對話,增長見識,豐富精神世界,比單純的聊天更有益。
3.積極參加戶外活動
生命在於運動。如果我們在工作日無事可做,我們應該多做體育鍛煉。閑暇和假期時間,不要只玩手機和QQ,多參加壹些戶外活動,多做體育鍛煉。戶外活動對身心都有好處,不僅可以分享大自然的新鮮空氣,感受大自然的美麗,還可以陶冶情操。更通過體育鍛煉,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保持良好身材,全面提高身體素質。
4.學會明辨是非
網絡畢竟是虛擬的,要擦亮眼睛,學會辨別真假,加強辨別真假的能力。用QQ交友要更謹慎。可以說,在這個可能處處充滿虛假的社會,我們要學會明辨是非,不要輕易答應網友的請求;不要輕易和網友見面。
吃藥會上癮?
最近,壹位74歲的老人被家人帶到家庭診所。原因是老人整天在附近的賭場遊蕩,損失了很大壹部分養老金。據家屬介紹,這是老人的新樂趣。據了解,老年人的既往病史包括:冠心病、抑郁癥、帕金森病和胃食管反流病。
最近正在服用的藥物有:百憂解;雷貝拉唑(阿昔洛韋);左旋多巴-卡比多巴;普萊西(Mirapex)和美托洛爾(Toprol)。
請問以上哪種藥物最容易引起老年人的行為?
強迫行為和多巴胺受體激動劑
正確答案是普拉克索,雖然已經證明普拉克索引起強迫行為的風險很小,之前也有報道稱左旋多巴-卡比多巴有這樣的風險。
2003年發表的壹項涉及9個病例的研究表明,在開始使用普拉克索的患者中,普拉克索引起的強迫行為發生率為65438±0.5%。這種不良反應在高劑量(>:3 mg/天)治療帕金森病時有效,但更容易出現。普拉克索經FDA批準也可用於治療不寧腿綜合征,但低劑量時強迫發生率極低,且存在劑量依賴關系。
2005年發表的壹項研究報道,服用多巴胺藥物的11患者在3年內發展為強迫行為。其中9人服用普拉克索,2人服用羅匹尼羅。在停止多巴胺激動劑治療後,8名患者的癥狀在幾天至幾個月內消失。在這些患者中的6個中發現的其他強迫行為包括暴飲暴食、過度消費和性欲亢進。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患者還服用了左旋多巴。
壹項涉及3000人的大規模橫斷面研究發現,14%的帕金森病患者可出現強迫癥,包括強迫行為、強迫購物、暴飲暴食和性欲亢進。此外,住院患者服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的概率已經上升到17%,是非帕金森患者的2到3倍。當使用普拉克索或羅匹尼羅時,上述行為的頻率和概率是相似的,但當使用左旋多巴進行治療時,尤其是高劑量時,情況是相似的。
關於普拉克索引起的強迫行為,2010發生了壹個著名的訴訟。壹位患者因為服用普拉克索而產生強迫癥,並因此失去了畢生積蓄。於是,他將藥品制造商勃林格殷格翰告上法庭,最後,法官判勃林格殷格翰公司賠償患者830萬美元。
其他類似的案件仍在審理中,原告壹致聲稱,制造商沒有提供有關該藥物潛在風險的適當警告信息。雖然目前這些訴訟都是針對藥品生產企業而非臨床醫生的,但是如果臨床醫生在開藥時沒有告知患者相關風險,將來很可能會被患者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