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教育管理400分。小孩子跪下來求大家。
先說吃的問題。這孩子不吃東西。我的意見是別理他。妳知道,這孩子不可能餓的。妳應該為他制定壹個規則,吃飯時他必須自己到餐桌上來。如果他不來,過了時間就沒飯吃了。吃完後,妳會把所有東西都收拾幹凈。當他玩夠了,想吃的時候,妳壹定要告訴他,因為他自己的原因,這頓飯是不能吃的。妳不能給他任何零食,更不能給他零花錢。只要妳能下定決心這麽做,妳會發現,吃飯的時候不用像小偷壹樣到處抓他,他的習慣會慢慢改變的。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妳對孩子還是很嬌慣的,很多事情都要順著他們。這種教育方式當然不會教育出好習慣的孩子。凡事都要有規則,規則必須嚴格執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父母,壹定要註意自己的行為習慣,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而不是壹味的說教和批評。俗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父母。孩子的行為習慣與父母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不要因為孩子的壞習慣而責怪孩子。妳要多想想妳的教育方式是否得當,妳的言行是否給孩子樹立了榜樣。沒有人生來就是為了教育孩子的。只要多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妳會找到最好的養育孩子的方法。妳也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多和他們交流,多尊重他們。在網上找了壹篇文章介紹給妳,希望對妳有幫助。
壹個好的導師,可以濃縮成六句話。
好父母是有學問的。
沒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是不斷自我學習和提高的結果。我接觸過那麽多優秀的家長,沒有壹個成功地輕松教好孩子的。壹個優秀的媽媽甚至說:很多人覺得我很輕松,說妳的孩子那麽優秀,我根本不需要妳的照顧。眾所周知,我甚至晚上睡覺都是睜著壹只眼的!好的媽媽防患於未然,不合格的媽媽就是孩子的問題嚴重到連老師都找孩子談過了,她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中國十大傑出母親沈麗萍同誌是壹位畫家。她說,為了學習繪畫,她不僅上了大學,還去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深造。我不僅買了很多書,還參觀了無數的藝術展,聽了無數的學術報告。但是,她從來沒有意識到,培養孩子是需要時間的。直到孩子因空難嚴重殘疾,她才真正開始學習做母親。由於自己的努力,她最終幫助自己的孩子克服了殘疾,成為挪威人民稱贊的“神雞俠”。
21世紀,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需要培訓和考核。但是,好像只有孩子出生,沒有培養教育,好像會自動就業,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每個人在成為父母之前都應該學習相關的知識。越早準備好如何為人父母的意識和知識越好。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
我接觸過幾百位優秀的家長,他們的壹個共同點是都像沈麗萍同誌壹樣,在教育孩子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果不是她自己說的,人們也不會想到,她在兒子王家鵬的成長背後付出了這麽多心血。她的同事朋友都說:妳除了當時飛機掉下來了,什麽都做到極致了,也沒耽誤孩子。但是做到這壹點有多難啊!
可能有人會說,那麽多家長,字都讀不懂,不也是教育好孩子嗎?其實文盲也不是沒文化,這些家長也是教育孩子的專家。
《焦點訪談》節目曾經介紹過世界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金牌得主安金鵬的故事。他家特別窮,沒錢上重點中學。他父親說讓他的孩子出去工作。人上了大學都找不到工作,何況妳能不能上大學。但母親堅決不同意,賣掉了家裏唯壹的壹頭驢。孩子是中學裏唯壹壹個連素食都買不起的,也是唯壹壹個連肥皂都買不起的。按說這樣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當面壹問才知道,這位母親雖然初中沒畢業,但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就讓孩子把四則運算學得滾瓜爛熟。大學畢業的父母有幾個能做到這壹點?
好習慣是培養出來的。
許多父母把孩子的壞習慣歸咎於學校、老師和孩子,而不是他們自己。其實孩子的大部分習慣——不管是好是壞——都是我們的父母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就像上海人說上海話,吃上海菜,四川人說四川話,吃四川菜,看似天生沒有經過訓練,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父母壹直在教,以至於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教。這就是“隱性教育”,比“顯性教育”強大得多,也是本質的。
大多數優秀的孩子是素質教育的結果,而問題孩子是問題家庭的產物。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己造成的,而是家長問題的反映。父母往往是孩子問題的最大制造者,也是孩子改正錯誤和缺點的最大障礙。當務之急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家長。沒有父母的改變,就不會有孩子的改變。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有學不好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世界上有所有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所以,罵孩子之前先罵自己,打孩子之前先打自己。只有這樣,妳才能徹底改變自己。
成績好都是有幫助的。
全社會要對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有正確的認識。應試教育是學校和家長都無法回避的問題,需要學校和家長雙方的適應。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並不矛盾,沒有應試能力的素質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據統計,我國有近10萬“閑散”未成年人。所謂閑散未成年人,是指本應在校學習,卻選擇輟學的孩子。94%都是學業失敗的結果。學業落後、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成為當今青少年犯罪的四步曲。
所以,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已經成為我們家長的職責,而幫助孩子減負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我們的家長增加負擔,也就是讓我們的家長成為孩子學習上的導師。
好成績當然是學校老師帶出來的,但在應試教育競爭激烈的今天,這些好成績越來越浸透了家長的汗水。
好的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對於孩子進入初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存在壹個困惑,就是很難和孩子溝通。青春期的孩子和更年期的媽媽之間的矛盾比較多,不僅僅是因為她們處於內心心理動蕩的時期,更重要的是她們兩個人都承受著巨大的外部壓力。孩子面臨升學壓力,母親面臨事業壓力(部分下崗),需要更多的溝通。
絕大多數優秀的父母在這些方面做得很好,他們的良好溝通來自於有意識地遵守這三個步驟。
第壹步是聽,也就是讓孩子說出來,理解他們話中的真正含義。第二步是理解,即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是否有意義,結果往往是合理的。第三步是建議,就是講道理的孩子不壹定能采取正確的行動,這時候家長要給出建議。
在這三個步驟中,傾聽是父母做得最差的。
每個孩子都是帶著問題長大的,每個父母都是帶著問題長大的。不遇到問題的孩子找不到,不遇到問題的家長也找不到。關鍵是要像那些優秀的家長壹樣,靜下心來尋找解決辦法。
好成績都是做出來的。
聰明不是最重要的,比聰明更重要的是意誌,比意誌更重要的是道德,比道德更重要的是壹個人的胸懷和誌向。
遺憾的是,現在重視道德的人越來越少,跟家長談道德教育是不合適的。至於壹個人的胸懷和誌向,那是我們家長不願意聽到的海外奇聞,因為這和現在的考試成績無關!
其實這些才是壹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東西。我們在讀傳記的時候,往往會對傳記作者不平凡的童年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這種成就動機對壹個人的影響非常大。
意誌、道德、心靈等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顯性教育”,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隱性教育”,轉化為孩子的血肉,才能產生效果。所以,孩子是站在父母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遠,孩子就能走多遠,父母能有多高。
讓孩子養成大胸懷,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傳記,讓孩子學會用偉人的視角看待社會和自己。
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東華長期關註未成年人教育問題。從65438到0999,他出版了80萬字的教育專著《尋找母親》,呼籲全社會重新認識母親的價值。近年來,積極參加全國優秀母親評選,是全國、北京、天津等地十大優秀母親評委。與全國數百位優秀家長進行了面對面的近距離交流,詳細分析了他們的成功案例。他和全國婦聯等有關部門壹起,深入少管所、戒毒所、女子監獄等地進行調查研究,掌握了大量正反兩方面的事實。他的家庭教育理念是:讓每個媽媽都有壹個好孩子,讓每個孩子都有壹個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