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的健康
史書《左傳》中記載了艾灸。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得了壹場大病,請當時的名醫秦大夫慢慢治療。醫生慢慢檢查了金的病情後,說,“這種病是不能做的。痰上面和藥膏下面都不能攻。達不到,藥也治不好。”晉代杜預評“攻”指艾條,“達”指針刺。這段話的意思是,醫生認為金的病是治不好的,因為病位在“胃之上,膏之下”,艾灸、針灸、吃藥都治不好。這也是“絕癥”這個成語的由來。雖然醫療並沒有治好荊的病,但我們可以看到,艾灸是戰國時期壹種重要的醫療手段。
值得壹提的是,在敦煌遺書中,有中國最早的人體穴位艾灸地圖,即《艾灸方法圖》和《艾灸經典堂》。雖然很難確定作者和寫作日期,但根據風格和內容,大多數是唐代或唐代以前的作品。不幸的是,上述敦煌遺書已在國外被盜,目前收藏於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和英國倫敦博物館。原敦煌吐蕃醫學現藏於大英博物館印度事務部圖書館,共452行,是我們歷史文化發展的產物。
《本草》中有關於艾葉性能的記載:“艾葉味苦辛,性溫,熟熱,純陽,能復絕陽,疏通十二經脈,攝三陰,調氣血,驅寒濕,暖子宮...用火灸可通經絡,除百病。”這說明艾葉的作用範圍很廣,艾葉的藥性可以通過體表的穴位滲透到體內,起到治療作用。
敦煌的艾草生產壹般是每年秋天選擇吉日采摘艾草。首先將收集到的艾草分為艾草和艾草莖,然後將蕁麻和艾草莖放在壹起燃燒形成炭灰,最後將艾草撒在上面制成艾草。艾灸按穴位操作時壹般用三個艾炷。當第壹個艾炷燃燒到三分之二左右時,點燃第二個艾炷,第二個艾炷燃燒到三分之二時,依次按順序進行,做到熱量要恒定,灸熱要均勻,灸痕周圍有微小水泡,說明灸法得當。
對於某些疾病,艾灸有非常好的治療和調理作用。雖然在治療過程中會輕微灼傷皮膚,但並不像針灸那樣深入肌肉到達身體,所以人們並不害怕而是願意接受。“不打針,不吃藥,不開刀,省錢省時省力,見效快”,目前幾乎沒有副作用的艾灸已經成為治療養生的新寵。據了解,敦煌艾灸療法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對100多種疾病有很好的療效,有助於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防禦能力和適應能力。與其他治療方法相比,具有無創、簡便易行、費用低廉、不良反應少等優點。
在慢性病的防治方面,敦煌灸合理、安全、科學,可以滿足更多患者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醫學界能夠對敦煌艾灸療法的獨特技術進行改進和優化,讓古艾灸更好地為人們的健康服務。
非遺傳承人展
甘谷道教音樂的李樹建
李樹建,出生於1973,天水市甘谷縣人。從1990開始,跟隨爺爺李鳳章、父親李守仁學習道教,系統學習齋戒儀式,基本掌握了修行、慶典、祈禱等齋戒程序。2010起,赴湖北武當山參加武當金頂羅天大。2013年在江西龍虎山鄭和路獲學位,成為龍門派道士。2013在甘谷瑤坡成立了壹個60多人的道教藝術經典樂團。現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甘谷道樂代表性傳承人。
投稿郵箱:343254522@qq.com備註:無形物品、圖片、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