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打雷我就不出去了。
哈尼族有兩次日食,以大米為主,玉米為輔。他們喜歡吃幹米飯、粑粑、米粉、腸粉和涼粉。他們還剁碎瘦肉,用大米、姜末、八角和草果煮粥。他們喜歡吃糯米粑粑,包在香蕉葉裏,和鹹肉壹起吃。他們還用紫米做紫米、紫米糕、紫米粥、紫米面、紫米為寶米、紫米蒸雞、紫米甜酒煮雞蛋、紫米藥糖粥等。,構成壹個完整的藥膳系列。這些藥膳具有補血益氣、溫脾補虛、健腦益腎、縮宮強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很愛吃肉。豬、牛、羊、雞、鴨大塊吃。大碗喝酒是主人的待客之道。客人跟著想法,大家聚壹聚,散壹散。在村子裏,壹些人殺了豬和雞或者做了美味的食物。所有上了年紀的男女都被請去吃飯,肝臟等最鮮嫩可口的部分都被獻給了老人。
哈尼族的節日有十月、六月、吃新米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哈尼族是中國56個少數民族之壹,人口1,253,654,38+0,95。主要分布在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玉溪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紅河和瀾滄江沿岸、無量山和哀牢山區。主要從事農業,他們勤勞勇敢,善於開墾梯田。有十月(紮勒特節)、六月(苦紮紮)等節日。哈尼族使用哈尼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有三種方言:哈雅語、比卡語和白浩語,每種方言又包含幾種方言。最初,哈尼族沒有自己的書面語言。1957年,他們采用拉丁字母,以哈雅方言的哈尼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綠春縣大寨哈尼語的讀音為標準讀音,為哈尼族創造了壹套書面語言方案。
哈尼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舞蹈有杜萬、棕扇舞、木雀舞和佐羅舞。樂器是歐比,
哈尼族
紮比、三弦、四弦、八五、湘贛、稻稭、葉數、竹腳鈴、牛皮鼓、鑼等。巴烏是哈尼族特有的樂器,非常有名。它由黃金和竹子制成,看起來像壹支笛子。
兒子。
吹口有簧片,音色寬廣。
豐富,余韻猶存。近年來經過音樂家的改革,音域更廣,音色更豐富。它被邀請到歐洲國家演出,非常受歡迎。
哈尼族的服飾因支系不同而因地而異,壹般喜歡用海軍哈尼土布做衣服。男人穿雙排扣夾克和褲子,用黑色或白色的布包裹頭部。婦女通常穿著右翻領的無領上衣、長短不壹的褲子或裙子,在翻領和袖子上繡上五顏六色的花邊,繡上腰身,胸前佩戴各種款式的銀飾。
在紅河縣的壹些地區,有葉車的婦女的服裝是獨特的。女人戴著用白布縫制的尖軟帽,後面壹個燕尾的邊緣繡著精致的圖案;身著靛藍色雙排扣短袖闊口土布,無領無扣,腰間系壹條10 cm寬的彩色腰帶;穿緊身的超級短褲,靠短褲的松緊度,直到臀部漂亮,短褲下面全部裸露。直到最近,無論夏冬,他們都盛裝下地耕作,上山砍柴。被稱為“拉巴”的短褲深受女生喜愛。他們自己割自己縫自己。他們穿著的時候,褲子壹層壹層地卷到臀部靠近大腿處,向內分開。最後,短褲被打褶成七車道的倒“八”字形。
車裏的女人以衣服多為榮,因為這代表家裏有錢,長得好看。上衣分為外套、襯衫、內衣。通常在內衣下擺加幾條藍綠色的假邊,很刺眼。但是,在大年初壹這個喜慶的日子裏,姑娘們真的穿得更多了:七件外套,七件襯衫,壹件內衣。同時佩戴銀手鐲,胸前掛壹對銀鏈,腰兩側掛銀片銀泡,走路時叮當作響,顯得色彩斑斕,合體。
這種古雅的服裝來自它的歷史傳說。相傳,很久以前,葉車人從昆明南遷時,曾被壯士圍攻。為了生存,他們用鍋灰往男人臉上抹,女人則換上短褲,多方出擊,最終成功突圍。最後,他們搬到雲南南部各地定居。為了紀念這壹突破,葉徹的女人們繼承了當時的裝扮。
哈尼建築
哈尼蘑菇屋
傳說在古代,哈尼族人住在山洞裏。後來,當他們搬到壹個叫“葉洛”的地方時,他們看到山上長滿了巨大的蘑菇。他們不怕風吹雨打,還允許螞蟻和蟲子在下面築巢,於是就建了這樣的蘑菇房。
蘑菇屋,顧名思義,就是形狀像蘑菇的房子。它的墻基是石頭或磚做的,地上半米,地下半米。在上面移動壹段堅實的泥土,用膠合板形成壹面墻,最後用多個茅草將屋頂覆蓋成四個斜面。內部結構通常由正房、前廊(相當於正房的前廳)和耳房組成。兩三層的蘑菇房建築設計獨特:前廊與主房前墻相連,廂房與主房壹(二)側相連;前廊和廂房頂部是堅實的土臺,既可以休息納涼,又可以晾曬收獲的莊稼;主屋第二層用泥土完全封死,然後蓋三四米高的茅草屋頂。從第二層到屋頂的空間被稱為“堆積建築”。Bank up建築通常用木板隔開,用來存放谷物、瓜類和豆類,供學齡兒童喜愛和停留。底層用於飼養牲畜和堆放農具。中層分為左、中、右三個房間,中間有壹個方形的火坑。客人來了,主人會圍坐在壁爐旁,讓妳吸壹口長長的水煙,喝壹杯熱騰騰的“糯米香茶”,喝壹碗可口的“悶罐酒”。趁著酒熱潮,主持人打開了嗓門,向大家展示了哈尼族淳樸洪亮的歌聲,祝來賓們好運和友誼。
蘑菇屋很漂亮,很獨特。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房間也是溫暖的;在炎熱的夏天,房間非常涼爽。最大的哈尼族村紅河州元陽縣馬裏村最為典型。哈尼族的蘑菇房,形似蘑菇,由土墻、竹架、茅草屋頂構成。屋頂有四個斜面。房子是分層的:底層關著牛馬,堆放著農具;中層用木板鋪成,分為左、中、右三個房間,中間有壹個四方形的火塘,常年煙火不斷;頂樓用泥土覆蓋,既能防火,又能堆放物品。土石方是建築施工中的主要墻體材料。屋頂有平頂的“土棕櫚屋”和雙坡四坡的茅草屋。由於地勢險峻,缺少平地,平屋頂的房屋較為常見,既能防火,又便於屋頂曬糧,充分利用空間。菇房經久耐用,冬暖夏涼,在中國民俗文化中獨樹壹幟。與高聳入雲的山峰、迷人的雲海、五彩斑斕的梯田壹起,構成了哈尼山的奇妙景觀。
自稱阿木人的墨江哈尼族,在整個婚禮儀式中,自始至終都離不開舞蹈。婚禮前夕,男女雙方都要在屋外搭壹個松竹棚,作為迎新、待客的活動場所。婚禮當天,婚宴隊伍的壹部分人留在回程的路上迎接他們,其余的人跟著新郎去女方家。當他們來到婦女村時,村子裏到處都是鼓點和音樂,歡送會的人跳著傳統的舞蹈來到村子裏,壹個個向親人敬酒敬茶,然後大家跳舞進村,直到到達棚子。稍事休息後,壹對夫婦站在壹張八仙桌前,他們的親戚用手指夾著壹片竹葉圍著八仙桌跳舞,以求避禍,祈求好運。
新郎新娘在迎親隊伍和送別隊伍的簇擁下,在去往男方家的半路上,與另壹部分等候已久的家人相遇。大家當場圍成壹圈,隨著鑼鼓聲的節奏盡情起舞,互相表示祝賀。當他們壹起來到男家時,棚子裏外早已擺滿了豐盛的酒席。客人壹入座,壹個能歌善舞的女人從最後壹個座位上走到桌前,後面跟著壹個男人,男人拿著壹個簸箕,上面放著三個碗和壹個酒葫蘆,從每張桌子上拿了壹些食物和酒。宴會快結束時,壹個廚師從廚房裏出來,拿著八個大碗的竹篩,手舞足蹈地走向每壹個宴席,客人們象征性地端上菜肴。最後,在他的壹聲“該跳舞了”的指揮下,所有的嘉賓都陸續離開,圍著圈子載歌載舞。大家熱烈祝願這對夫婦結婚,並鼓勵他們勤儉持家,尊老愛幼。
平等自稱喀多的哈尼族,有壹種迎親時新娘“打新郎”的喜劇。當婚禮隊伍到達女方家時,主人和客人相互寒暄了幾句,並開懷暢飲。雙方父母也在那裏吃吃喝喝,說著閑話,仿佛忘記了那天是新娘的大喜之日。過了很久,頭戴紅綾、胸戴銀飾的新娘羞澀而緩慢地出現在婚禮隊伍的前面。走到新郎面前時,她突然生氣了,舉起雙手,對著新郎的臉打。這時,大家歡呼起來。我看到新娘哭著打,新郎躲閃著沒有還手。當新娘打夠了,突然淚流滿面時,新郎說:“現在該走了。”。當他們形影不離時,母女倆又哭又唱。此時,新娘的哥哥姐姐們強行將他們分開,抱起新娘跑了出去,婚禮隊伍緊隨其後。據說“打新郎”的初衷是為了考驗新郎對愛情的忠誠。
吃新谷長龍宴
紅河沿岸的哈尼族,在農歷七月的第壹個龍日,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的那壹天,家家戶戶都要按照老規矩,在東方魚肚白的時候,從自家的水田裏拉壹小捆連根帶穗的米回來。拔米時要選擇株數單壹的米洞,遇到陌生人或熟人也不打招呼,否則會覺得不吉利。
下午把早上撿回來的稻穗搓掉,放在有殼的鍋裏烤,直到稻子開花。每個人都應該在吃之前給狗壹些米花。自古以來就有這樣的說法,壹場洪水過後哈尼族恢復的種子是狗帶來的,要感謝它。吃完稻花香,也要把當年種的瓜、豆、菜都拿出來嘗嘗新的。同時壹定要吃壹碗嫩竹筍,象征來年的收成和新竹壹樣高。也想把閹割過的大肥雞宰了,希望來年的生活充實幸福。
哈尼族最大的節日是“十月年”,持續六天。根據他們的古代歷法,農歷十月的第壹個龍日是新年的開始(相當於漢族的第壹天)。大年初壹,每個寨子都要殺豬。不管豬的大小,肉都是按戶平均分配的,即使心、肝、肺、腸、胃的數量有限,也要分配給每個人。下午,每個家庭都給他們的祖先提供他們那份豬肉和水。節日期間會舉行家庭聚會,附近其他民族的朋友也會被邀請參加。他們壹整天都充滿了歡呼,特別是唱古老的民歌,講述節日的起源和民族的歷史,歌唱豐收的喜悅。
在新年的後半段,每個寨子都會在寨子的中央擺壹個長長的宴席,全村人壹起歡度象征著他們團結、和諧、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這種宴席像壹條長龍,所以叫“長龍宴”。因為地處街中間,所以人們也叫它“街酒”。如果是小村子,街邊的酒壹個下午就能喝完。如果是大村,就按戶分成三組,分三個下午舉行,每組輪流當主持人。
到了約定的日子,主人家壹大早就把八仙桌擡到幹凈的街道中心,壹張壹張地擺放,幾百張桌子連成100多米的長龍。下午,寒暄過後,主人家爭先恐後地把各自的拿手菜和酒擺上餐桌。酒菜越好,越體面,所以很多人甚至獻上平時都舍不得吃的美食。乍壹看,魚雀、河泥鰍、鯉魚、竹筍、木耳、蘑菇、大肥雞...每桌20碗,桌上香氣四溢,展現了哈尼族人民辛勤勞動和傳統烹飪技藝的成果,展現了哈尼族最悠久、最盛大的宴會的風采。在鑼鼓喧天的嘈雜氛圍中,人們根據不同的年齡、興趣愛好自願入座。這時,鑼鼓停止了,鑼鼓隊擡著鑼鼓接受人們的敬酒和菜肴。然後,壹對姑娘代表大家逐壹向老奶奶們敬酒。女人先吃,然後男人舉杯動筷。街頭幾個小時的宴席,熱烈和諧,喜氣洋洋,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夜幕降臨,壹堆堆篝火被點燃,青年男女在鑼鼓、三弦、竹笛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夜深了,人們漸漸離去,那些情侶去棕櫚林和金竹…
宗教信仰編輯這個哈尼族節日
哈尼族的節日有十月、六月、吃新米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十月壹年
十月是新年,根據哈尼族的歷法,十月是壹年的開始。節日持續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可以在各村稍晚。這個時候,正是大春上臺,豬在馬廄裏養肥的時候。有條件的人都殺了牲口,做了糯米飯,蒸了年糕,給天地的祖先染了黃糯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親戚朋友互相拜訪;有男孩的家庭經常在這個節日裏邀請媒人充當媒人,結婚的女孩也帶著酒、肉和粑粑回父母家拜年。村裏的老人輪流拜訪收到訂婚禮物的人或女孩回家分享壹些禮物。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在過年的時候經常會吃壹頓團圓飯(自帶食物)。還有壹個特殊的習俗,前壹年結婚的新娘要在村外的山野集合,互相講述新婚生活,禁止男人偷聽。
根據哈尼族的歷法,十月是壹年的開始,十月是哈尼族的新年。節日持續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可以在各村稍晚。這個時候,正是大春上臺,豬在馬廄裏養肥的時候。有條件的人都殺了動物,春天用糯米、蒸年糕、黃糯米祭天地的祖先。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親戚朋友互相拜訪;有男孩的家庭經常在這個節日裏邀請媒人充當媒人,結婚的女孩也帶著酒、肉和粑粑回父母家拜年。村裏的老人輪流拜訪收到訂婚禮物的人或女孩回家分享壹些禮物。
六月壹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日叫“Kuzaza”,時間是夏歷的6月26日,所以也叫“六月年”。
六月也是壹個快樂的節日。紅河地區被稱為“苦澀的紮紮”。日期通常在6月24日左右,節日持續三到六天。在節日期間,牛被獻祭給村莊的“秋室”,牛肉戶被分開來祭拜他們的祖先。年輕人聚在壹起“蕩秋千”,摔跤,打獵,唱民歌,其樂融融。
傳說在古代,哈尼族人不知道壹年應該分成幾個月。後來,太陽和月亮教會了哈尼族如何劃分月份。世界上種了壹年的樹,壹根樹幹算壹根。哈尼族得到了第六支。從那以後,他們在六月慶祝“Kuzaza”。他補充說,以前七仙女去哈尼寨,做了磨幫。他們輪流玩耍,逗得站在右邊的小鳥哈哈大笑。鳥兒快樂地歌唱,歌聲感動了眾神,眾神給了世界祝福...人們懷念七仙女,每年慶祝庫紮紮的時候都會蕩秋千。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端午節、中秋節。農歷正月後三五天,有條件的人殺豬祭祖,初壹吃湯圓,親朋好友之間互相招待。端午節和中秋節與中國的習俗大體相同。
這個節日分為三天。6月23日,全村要殺壹頭牛祭祀神靈,把祭祀的牛肉分給各家各戶。6月24日,人們在家休息壹天,每人殺壹只雞。父母會叫孩子的靈,先從村外叫進屋裏。呼靈的範圍很廣,日常生產勞動中走到哪裏都會被呼到。猛獸受驚,雷驚而倒的地方要叫,使靈魂不能藏在受驚的地方。人們相信,如果被召喚,人們的健康會更強。6月25日晚,他們用牛的筋骨打糞,用幹蘆葦或易燃的樹枝綁火把,點燃,趕出家門,驅除災害和鬼魅。然後把火把綁在樹上,求火神幫助莊稼和牲畜長好,以免遭受病蟲害。
女生節
雲南元陽縣碧波山的哈尼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四都會慶祝獨特的女生節。
這壹天,雞叫之前,男人要先接壹把水。天麻亮了,他們就砍壹捆柴回來。然後,他們會生火燒水,恭敬地把洗臉的水端給慢慢起床的女人。然後,男人做飯、洗菜、剁豬食、洗碗、帶孩子,女人則在壹旁袖手旁觀,或做些針線活,或指揮男人做這做那。未婚女生連針線活都不做。
午飯後,男人們匆匆趕往村裏的公共娛樂場所。按照習俗,勤勞的人先來,懶惰的人最後來。男生向戀人借了女人的新衣新褲,打扮成女生,在歡快的琴弦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陽西沈才回家做飯,繼續服侍女人到深夜。
根據傳說,女生節起源於壹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碧波村有壹個叫尤瑪的姑娘,這裏群山環繞,山泉環繞,樹木蔥郁。尤馬愛上了壹個英俊而強悍的年輕獵人。但當時哈尼族女孩的婚姻是由土司和父母決定的。尤馬的父母把她許配給了白土司的獨眼兒子。尤馬為此痛苦萬分,她決心用死亡來表達對愛情的追求。二月初四,尤馬獨自去寫生山砍柴,遇到了同村鄰村的三個姑娘。尤馬告訴他們她的不幸,這使得三個女孩哭了。原來他們也是婚姻不幸。四個女孩忘記砍柴回家了。他們互相抱怨他們在山頂上的困難。他們越抱怨越傷心,壹起跳下懸崖自殺了。
悲劇發生後,哈尼族覺得不能再幹涉女孩和男孩的婚姻,尤其是對女孩,應該給他們選擇合適人選的權利。哈尼族為了警示後代,將每年2月4日定為“女兒節”,以示對女性的尊重和婚姻自由。
現在,這個地區的哈尼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後,自己選擇日期結婚,不要彩禮,不要酒席,用壹杯香茶招待前來祝賀的客人。
敬老日
每年的臘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節。壹大早,老人們穿上新衣服來慶祝他們自己的節日。大人在家裏殺雞鴨,準備壹頓美餐。小夥子扛著壹棵小松樹在節日草坪旁,姑娘們挑著幹凈的水給它澆水,象征著年輕人祝願老人們像松樹壹樣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裏瑪領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的哈尼族崇拜布谷鳥,稱之為“河伯阿媽”(布谷鳥媽媽)。每年春天的三月,山茶花盛開的時候,大家無論男女老幼,第壹次聽到杜鵑的歌聲,都會說“我聽到了”,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個回答可以讓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民五谷豐登,六畜豐收,壹年四季平安健康。
據傳說,布谷鳥是由神阿波摩米派遣,從遙遠的地平線上的壹個洞穴中飛出來,向世界傳達春天的消息。當它飛過壹個叫“阿香窩尼崩瑪”的海時,它不能飛了,它就要掉進海裏了。突然,壹條龍尾從海面升起,然後龍尾變成了壹棵枝繁葉茂的樹,杜鵑在那裏休息。布谷鳥終於歷經千辛萬苦,向世人傳遞了春天的信息。
按照前輩們傳承下來的規矩,大部分人聽到杜鵑的叫聲,都會在某個羊年聚會準備好吃的,把糯米泡在大樹的花汁裏,蒸出金黃的糯米,煮出紅色的鴨蛋,虔誠地供奉給杜鵑。這壹天,村寨裏的少男少女們都是滿面笑容,身著節日盛裝,聚集在壹片適中的草坪上,慶祝壹年壹度的“日馬主人”節(春天的盛會),以此來選擇對象,談情說愛。節日過後,每個家庭都選擇了壹個好日子。在鳥兒未出巢,四山寂靜的時候,父母悄悄在自家地裏插上三叢秧苗,寓意“開秧門”。據說秧門壹開就聽不到鳥叫了,今年莊稼免於災,會有個好收成。
“抓蚱蜢節”
抓蚱蜢節,哈尼語稱為“阿寶年”,在六月(每年農歷6月24日)後的第壹天舉行。哈尼族生活在山區,種植壹季稻。六月後,水稻開始抽穗。為了保證水稻豐收,哈尼族采取了“捉螞蚱”的方式驅趕和躲避蟲害。
“捉螞蚱”那天,寨子裏的男女老少都去地裏捉螞蚱。每家抓夠竹簡(約兩公斤)後,把壹只螞蚱散成四份:壹堆頭、壹堆腿、壹堆身、壹堆翅;為了恐嚇蚱蜢和其他沒有被抓住的昆蟲,它們被依次放在田埂和排水溝中。半個小時後,這些螞蚱又會被裝進竹筒裏。帶回家或者和粑粑拌著吃。據說螞蚱肉很甜。出了場,人們會不停地喊:“哎呀,螞蚱,三天不抓妳,三個月妳就吃不上飯了!”"
“吃新米節”
在哈尼族的生活區,農歷七月左右,當谷物逐漸成熟時,各家各戶都要選擇自己的好日子進行“卡杜皮”(吃新米)活動。在節日期間,父母們會提著洗衣籃去地裏撿壹些谷穗,然後把它們掛在門上。他們會用普通的米棒做成“窩寶伯”,在宗哥(倉)面前放三遍,表示要吃新糧,祈求神靈保佑五谷豐登,使人不生病,牲畜興旺。如果要殺壹只下蛋的母雞當晚餐,也要把過年時殺的豬肥腸、豬耳朵、豬尾巴留著祭祀。吃新米的時候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壹起煮。這叫“妾皆飲之”(即新舊交替),意思是老谷的陳米會在新谷米上市,祈福壹年以上。
編輯這段雲南哈尼族的風俗
哈尼族婚喪習俗各支系略有不同。畢越人盛行表親婚姻。女孩長大後,必須得到丈夫的同意才能嫁給外人。卡多人的婚姻也是如此。對於姑姑和堂兄妹的婚姻,婚約主要是父母包辦的。結婚時,當已婚者進入女方的毫巴門時,女方要組織年輕人用橄欖迎接,意思是用橄欖趕走已婚者攜帶的邪靈。米拉人的叔叔們有選擇親屬的優先權。結婚時,新郎在媒人、伴郎和鼓手的陪同下,敲鑼打鼓,唱著曲子到姑娘家。新娘由大哥擡出,大哥欲哭無淚地唱著《剪姑娘》(女兒調),向父母兄弟要嫁妝。其實主要是說說她離開父母老家的難處。艾尼人是壹夫壹妻制。如果丈夫死了,妻子不能再嫁。如果妻子去世,丈夫可以再婚。婚姻更自由,對姑姑和表親的婚姻沒有約束。男人和女人可以找到自己的丈夫和妻子。
哈尼族盛大的傳統節日有苦紮紮節(即農歷6月24日的火把節)、十月、喝新谷酒的習俗。到時候,歌舞、摔跤、磨秋、射弩都會很熱鬧。春節期間,家家戶戶在街上擺酒席,餐桌連成長龍,進行長街宴,飲街酒,共慶春節,表現了哈尼族人民相親相愛、團結互助的精神。
哈尼族習俗;
雲南哈尼族習俗
[3]
十月: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在農歷十月慶祝。哈尼族人稱之為“紮勒特”。節日期間,每個村莊都會舉行街頭宴會,稱為“八大奇觀”。農歷十月,大米剛剛入庫,家家戶戶都做糯米,烤出香甜的“燉酒”,準備擇龍日過年(哈尼歷初十是壹年的開始)。在中國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打掃房子和寨子的每個角落,然後洗澡和換衣服。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每家每戶把最好的桌子擡到街中心,壹個個排成長蛇陣。下午各家把最好最好的菜擺上桌,來個比賽,看誰家的菜好吃又豐盛。
為了人畜的安全,祭出龍樹和村神。五谷豐登之後,街宴開始了。首先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坐下,然後大家分坐在桌子兩邊,向老人敬酒,然後互相尊重,慶祝豐收。祝來年全村平安風調雨順,大家齊心協力,再奪豐收。吃飽飯後,500歲以上的婦女在宴會上拿起碗,在碗中跳舞。女孩們剪下棕櫚葉,在棕色的扇子上跳舞,直到太陽落山。當宴會的火被點燃時,男人們敲著芒鼓,跳著神秘的芒鼓勵舞。人們盡情地跳舞、唱歌,直到第二天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