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壓力大的40個職業是什麽?

壓力大的40個職業是什麽?

職業緊張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哈爾濱醫科大學的陳力

當今社會,由於競爭激烈,科技發展迅速,社會制度不斷變化,人們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精神負擔和不同程度的工作壓力。這些來自職業和工作的壓力源會對工人的健康造成極大的損害。目前約有50% ~ 80%的疾病是心身疾病或壓力相關疾病[1],相當壹部分人因壓力而處於亞健康狀態。除了職業壓力對健康的影響,過度的工作壓力還會對組織行為產生負面影響,如工作滿意度低、負面情緒、離職率高、組織成員缺勤等。因此,職業壓力對個人和組織都有很大的影響,相關學者對此問題做了大量的研究。據統計,近20年來,關於職業壓力的研究增加了50倍。[2]在中國,隨著現代化進程和社會制度的急劇變遷,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面臨的要求、競爭、管理等壓力與日俱增,成為近年來心理學、行為科學和醫學研究關註的熱點問題。〔3,4〕

1職業壓力的概念

1.1職業壓力的定義

與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研究中的許多其他概念壹樣,研究者在從不同角度研究職業壓力時,做出了不同的解釋,采用了不壹致的定義。

在術語上,國外壹般稱之為“職業壓力”或“工作壓力”。國內不同學科的學者稱之為職業壓力、職業緊張、職業壓力、工作壓力或工作壓力。根據我國科技術語審定委員會對心理學術語的規範,應統壹為“職業壓力”或“工作壓力”。〔5〕

壓力概念的演變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模式[6]:

(1)壓力是引起個體心理或生理反應的刺激。對於職業壓力,有研究者將職業因素或工作視為刺激變量,強調刺激的性質、特點和強度,重視對“壓力”的研究。

(2)壓力被視為壹個反應變量。這種模式在醫學研究中較為常見,側重於壓力的心身反應,而不是心身反應的原因。比爾(Beehr)和紐曼(Newman)認為,職業壓力是職業因素和個體因素相互作用改變個體心理和生理狀態的壹種異常心理或生理反應。

(3)壓力是壓力源和壓力反應之間的中間變量。壹方面,這個變量決定了大量潛在壓力源能否成為現實壓力源;另壹方面也決定了個體應激反應的性質和程度,將應激視為變量間相互作用的過程。拉紮勒斯指出,壓力的發生不是伴隨著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應,而是在個體感知和評價壹種威脅性情境時發生的。研究發現,應對方式、個人經歷和人格在壓力反應中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7〕

有人認為是環境變量,也有人認為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例如,Lazarus和Launier[7]在他們對工作壓力的定義中強調了壓力的來源,認為“壓力源是壹種超出正常適應性反應的狀況。”Quick[8]對壓力的定義強調了壓力的後果,他們將壓力反應定義為“面對應激源時,身體自然資源的壹般、有規律和無意識的動員。”壹些研究者給出了工作壓力的操作性定義,將某些職業或工作特征定義為工作壓力,如工作量、工作復雜性、角色沖突、角色模糊等。[9].Summers,Decotis,Denisi [10]強調了工作壓力中正常生活方式的改變所帶來的感受,但並沒有強調改變本身。他們對工作壓力的定義是“當個人被迫偏離正常或理想的生活方式時所體驗和表現出來的不舒服的感覺。”

研究者對職業壓力的不同定義表明職業壓力是壹個多維度的概念。然而,不同的定義使得這些研究缺乏可比性。它影響了研究者之間的交流,因此研究者對這壹概念更準確的理解和壹致的定義將有助於職業壓力研究的順利進行。

我國醫學心理學家蔣幹金教授借鑒國內外應激的研究成果,通過多因素研究方法,研究應激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提出心理應激過程中的系統平衡觀點。他認為任何對壓力結構系統的調整和促進因素間的平衡都將有助於個體適應內外環境。

在我國,有人認為職業緊張是勞動者由於工作中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而無法適應時的緊張狀態。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職業壓力是個體感知到各種客觀需要和應對能力之間的不平衡,需要適應時的壹種精神和身體的緊張狀態。”

1.2關於工作倦怠

在職業壓力的研究中,另壹個常用的概念是工作倦怠。這個術語在中國也有很多說法,比如“職業倦怠”、“工作枯竭”、“工作枯竭”、“過勞”。職業倦怠是指身體和情緒衰竭的壹系列癥狀,包括消極自我、消極工作態度的產生,以及對工作對象失去關心和感受[11]。

Maslach和Jackson從三個維度給出了工作倦怠的操作性定義,認為工作倦怠是壹種心理綜合癥,即情緒衰竭、工作懶惰和職業自我效能感降低。其中,情緒衰竭是這壹系列癥狀的主要方面,是指心理資源的枯竭和過度付出感;往往會出現對他人冷漠、孤立等負面情緒。工作忽視表現為消極的工作態度、工作樂趣的喪失、與工作的距離感、懈怠的工作行為。自助效率的降低表現為工作行為的低效和工作績效的降低。派恩斯認為,那些希望從工作中獲得重要性的人很容易經歷倦怠,而那些對工作沒有期望的人經歷的是工作壓力而不是工作倦怠。這樣,我們就可以認為工作倦怠是壹種特殊的、長期的、多方面的工作壓力,它包括消極態度的發展,這種消極態度通常發生在那些動機高的個體身上[12]。

近年來,我國體制改革、經濟轉型和人才競爭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面臨巨大的工作壓力,職業倦怠日益成為不可避免的職業問題。這已經成為國內心理和行為科學工作者的壹個研究熱點,其中有很多關於職業(醫生、護士、教師、社工和服務行業等)的研究論文。)那種為“人”服務的。

2職業緊張的影響因素

職業壓力的產生和結局有多種原因,不同的理論可能強調不同的因素。壹般來說,工作壓力來源於四個方面:組織因素、工作本身、個人特質和社會環境。

2.1組織因素

組織目標的實現依賴於組織成員的努力,個人價值的實現也體現在組織的組織行為中。不完善的組織激勵機制往往會挫傷員工的積極性,成為工作壓力的來源。根據社會交換理論中的互惠原則,組織所付出的物質回報和精神激勵(如尊嚴、認同和關心)會換來員工對組織的承諾和在工作中的付出。當組織不能滿足員工的需求,甚至給員工帶來壓力時,員工給組織換來的將是工作效率低下、不滿和辭職[14]。大量研究發現,引起職業壓力的組織因素包括:角色沖突、角色模糊、工作超負荷、時間壓力、低參與、低控制、管理-監督問題、組織氛圍、群體沖突等。壹些研究者對各種組織因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對管理監督問題的調查涉及以下問題:管理者被認為是好的計劃者的程度。向集團代表展示壹致性,建立良好的工作程序,明確職責,在壓力下表現出色,幫助員工表現出色。為個人工作提供反饋。Summers等人[15]發現組織程序和角色的特征比個人特征和組織結構特征與壓力的關系更密切,這說明組織政策和程序是職業壓力的重要來源。

2.2作品本身的特點

工作的經濟價值影響個人對工作的情緒反應。因為工作的經濟結果影響個人生活的其他方面,所以工作的經濟價值對個人幸福有核心影響。了解員工如何從經濟上解釋他們的工作對於理解職業壓力非常重要[15]。

工作安全是壓力的來源,處理有害物質的工作和高風險的工作也會讓大多數人產生壓力。比如護理傳染病患者的護士,因為經常擔心感染的風險,會承受更高的心理壓力[13]。工作特點本身的壓力還包括:工作單調,工作內容豐富,工作量大。工作的無聊度和工作量越高,個人感受到的壓力就越大;工作內容越豐富,壓力越低[14]。

墨菲總結了很多人的研究【15】,列舉了與職業壓力相關的因素,比如組織和工作本身。(表1)

表1與職業壓力相關的組織和工作因素

各種職業壓力

真實的例子

獨特的職業因素

工作量(不足或過多)

工作的速度/類型/意義

自主性(能夠自己決定自己在做什麽)

安全/工作時間/班次

工作環境(噪音、空氣質量等。)

職場孤立(孤獨、工作單調)

組織因素的作用

角色沖突(職業需求沖突、多重監督/管理)

模糊的角色(不明確的職責,不明確的期望)

責任程度

淹沒

職業發展

組織承諾

就業保障(裁員、失業、無)

職業發展機會

工作滿意度

工作關系(人際關系)

與領導的關系

與同齡人的關系

與下屬的關系

暴力威脅,騷擾

組織結構/氛圍

妳能參與決策嗎

組織管理模式

組織溝通方式等。

選自:墨菲lr。職業壓力管理。組織行為學1995。

2.3個人因素

與強調外部因素或工作特點本身的研究人員不同,壹些研究人員認為外部壓力因素並不普遍適用於所有工人。壓力源可能對壹個人有效,但對另壹個人無效。例如,Schaubroeck等人發現,盡管增加對工作的控制被認為是減少工作壓力的壹種方式,但他們的研究發現,這種影響只存在於自我效能感較高的個體,而對於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個體則是如此。因為他們缺乏控制工作的能力,要求個人對工作有更高的控制力,會讓他們有壓力[17]。

人格決定個體的行為、生活方式和習慣,影響個體對心理社會刺激、情緒產生和生理反應的理解和評價。人格還影響和決定個體對外界挑戰的適應和應對方式、能力和效果,以及個體與他人的關系,從而決定獲得和利用社會支持的質量。根據人格對應激源的易感性或抵抗傾向,分別稱為應激傾向型人格和應激抵抗型人格。

(1)行為類型A、B、C:傳統上將行為類型A的特征描述為“時間-急迫性和競爭敵對性”,是冠心病的重要心理危險因素。B型行為是與A型行為相反的人格特征,是壹種減少冠心病發生的抗應激人格。型行為的特點是抑郁、憤怒、沮喪、焦慮、克制等。C型行為的人容易得癌癥。

(2)堅韌型人格:這種人格特征屬於抗壓型人格,是科巴薩在研究中年高級管理者時發現的。在研究中,有些管理者表現出明顯的抗壓力能力,血壓低,病少,性格開朗,麻煩少。他們在公司業務的壓力下仍然能夠勝任很多工作,表現出了吃苦、努力、勇敢和果斷。所以,堅韌的性格是壓力的緩沖。

(3)非理性、無邏輯人格:這是壹種以消極的思維或無邏輯的想法對待人或事物的人格特征。他們往往把大多數人認為是光刺激的東西當成壓力源,看不到事物光明的壹面。埃利斯把非理性的概念總結為無事生非,總是談論“必須/必須/應該”,喜歡找別人的毛病和錯誤。

(4)人格特征的維度:Costa將人格特征分為神經質、外向性和對外在經驗的開放性三個維度。神經型是壹種應激傾向型人格,表現為敵對行為傾向、逃避幻想、自責、服用鎮靜劑、孤僻不合群、壹廂情願、被動、優柔寡斷。壓力下的外向行為往往是理性行動,積極思考,尋找替代方案,自我控制。思想開放的人經常用幽默來應對壓力。

2.4社會因素和社會支持

社會和環境的變化也是引起壓力的壹個重要方面,這方面的研究在工作壓力研究領域並不多見。但是研究者要註意。造成壓力的社會因素是雙重職業、組織結構的縮減、競爭的增加和技術的變革。此外,社會角色的轉變、公司破產、機構調整、個人患病或殘疾、決定退休等都是引起職業壓力的社會因素[9]。

社會支持主要是指來自家庭、親友和社會各方面(同事、組織、團體和社區等)的精神和物質上的幫助和幫助。).擁有支持性社會關系的人可以更好地應對壓力,避免孤獨,降低整體壓力水平。赫西首先提出了社會支持對減輕工作壓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得到同事和領導的支持,對個體的心理和生理反應極為有益。[13]壹般來說,他人的存在與否會影響個人在工作場所如何體驗壓力以及如何應對壓力。【14】同事的存在可以增強人的信心,使人更有效地應對壓力。相反,缺乏同伴可能會激怒壹些人或使他們感到焦慮,從而降低他們應對工作壓力的能力。

社會支持對壓力的影響有兩個模型。主效應模型認為,社會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效應,無論個體是否面臨壓力情境,高的社會支持總是伴隨著良好的身心狀況。另壹個模型是緩沖模型,認為社會支持只與壓力條件下的身心健康有關。它可以緩沖應激事件對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提供解決問題的策略,維護和改善個體的身心健康。

缺乏社會支持使人們處於孤立和敵對的環境中,這對個人應對壓力產生不利影響。強大的社交網絡可以防止中年男性過早死亡。良好的社會支持可以來自親密的朋友或家人,來自擁有相同興趣和價值觀的成員。個人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支持,有安全感和良好的生活環境,個人價值可以得到保障,產生自尊。

3職業壓力與健康

壓力是壹種與人的生活質量(如舒適度、滿意度)和數量(如壽命)密切相關的現象。壓力並不都是有害的,人的存在和發展需要壹個適當的壓力水平來適應環境。應激過程的結果可以是適應和適應不良,人在長期持續應激或超強應激條件下表現出來的適應不良稱為應激效應。可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或社會功能障礙,嚴重者可引發壓力相關疾病。

職業壓力過大對個人的影響可以體現在情緒、行為、身體健康等方面。而且會直接對工作表現產生負面影響。工作壓力對情緒的負面影響表現為員工對組織的承諾、內部滿意度和工作動力降低,有離職傾向[6];情緒衰竭[7]。對行為的影響可以表現為曠工和辭職。並且工作性能降低。

職業壓力對身體健康的負面後果就是各種身體不適。如:抑郁癥狀、劇烈頭痛、頭暈、乏力、炎癥等。盡管許多研究人員懷疑職業可能會增加患病頻率,但實際研究中幾乎沒有證據。研究人員認為,導致這壹結果的原因之壹可能是該研究涉及的職業壓力還沒有嚴重到對身體造成急性心理損傷的程度。職業壓力下可能會出現心理和生理反應,特別是強烈的負面反應,可能會加重壹個人已有的疾病,或者引起復發。比如壹個高血壓患者在工作中出現人際沖突,病情變得更加嚴重;壹位冠心病患者加班後突發心肌梗塞。職業壓力也會對現有的心理疾病產生負面影響。有調查發現,門診神經癥患者的工作壓力程度與疾病嚴重程度呈線性相關。

除了曠工、辭職和工作效率降低,壓力還會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緊張、事故率高、組織氛圍差、士氣低落和工作中的敵意等問題[23]。

4.應對職業壓力

在職業壓力的研究中,除了研究壓力的原因和結果之外,另壹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是關於應對壓力和減少壓力反應的策略。

大多數關於應對的研究采用拉撒路對應對的分類。Lazarus將應對分為兩類:以問題為中心的應對和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前者是管理或改變壓力情境,適用於壓力源明確的壓力情境;後者是控制自己對激情的情緒反應,適用於壓力情況未知的情況。拉紮勒斯認為,應對受到背景和過程的影響,而不是傳統研究認為的壹種人格特征或行為方式。人們的應對反應總是特定情境所要求的。如果個體將壹個情境評價為個體可控,那麽以問題為中心的反應將占主導地位;當個體認為自己無法對情境做出任何調整或控制時,以情緒為中心的反應就會占主導地位。拉紮勒斯及其同事的研究發現,個體的應對方式隨著應激源情境的變化而變化,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蔣幹金在對應激系統平衡理論的描述中,認為應對行為發生於應激的全過程,強調應對是應激過程中的主要中介因素;也有人認為,受人格制約的特質應對方式決定了個體在應激過程中的應對方式。

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放松可以消除精神和身體緊張,緩解焦慮。各種鍛煉方式,比如遊泳、跳舞、跳繩、瑜伽等。,可以幫助身體驅散緊張情緒,是消除職業倦怠的有效應對方法。事實上,即使是像散步這樣輕微的活動也能有效地放松身體。漸進放松的研究可以幫助人們學會控制肌肉,使某個部位緊張或放松,可以大大降低緊張感。此外,生物反饋技術和圖像放松技術也是緩解個體壓力的有效方法。想象平靜的環境可以促進放松。

註意行為應對。有人通過工作壓力管理的實踐,總結出以下應對職業壓力的方法。

(1)減速:慢壹點,穩壹點做事。告訴自己:最終目的是到達目的地,不管妳是不是第壹個到達的。

(2)組織:嘗試用新的視角審視自己的現狀,嘗試重新整理思路。試著專註於妳所關心的事情。學會擺脫瑣碎不重要的事情和討厭的情緒。當妳在工作中感到壓力時,記住K.I.S .(保持簡單),而不是K.I.S .(保持簡單,笨蛋)。

(3)改變生活工作節奏:工作生活中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人們應該以追求生活質量為最大目標,重視質量而不是數量。

(4)承認和接受自己的極限:消除不切實際的高期望,避免過分追求完美。要給自己設定合適的目標,可分解的目標是逐步實現的。妳應該學會對強加的額外要求或責任說“不”。

(5)尋求社會支持:這是壹種緩沖,可以減少職業壓力的傷害。

5職業壓力的測量

5.1職業壓力測量工具的特點

由於職業壓力是壹個復雜的概念,不同職業的壓力源也是不同的,工作壓力是環境和個體特征相互作用的結果,建立壹個普遍適用的測量工具是非常困難的,這有助於職業壓力的理論建立和實驗問題的描述。壹些研究者認為,職業壓力研究中壹個好的測量工具應該具有以下特征:

(1)工作環境的測量應該是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

(2)測量要適合不同的職業,或者在測量工具中納入壹些具有普遍性的核心問題,以便比較不同職業群體中的壓力水平[9]。

(3)壓力源的測量應包括壓力源的強度和頻率[2]。

(4)強調應激情境中的心理動態內容,如低自尊、個體評價、社會接納等。,而不是只強調社會因素。[10]

5.2職業壓力等級量表簡介

職業緊張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學者的關註,對職業緊張的認識和評估近年來發展迅速。目前國外采用的方法有問卷調查、生化指標測定、電生理檢查、神經行為或職業流行病學研究等。本文只介紹國外常用的職業緊張評定量表(問卷法)。

評定量表的發展是心理學和行為學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進步之壹。等級量表的應用可以使研究結論更具客觀性、可比性和可重復性。目前國際上用於本研究的評價量表有近百種,並根據研究工作的需要不斷推出新的量表。利用評價量表進行測試和評價的方法常被稱為“問卷法”。用於職業壓力研究的評定量表可分為兩類:

5.2.1壓力等級量表

美國學者McLean等人提出了壹套適用於職業壓力因素調查的自我評估問卷,即McLean的工作壓力問卷(MWSQ),被稱為“麥克斯韋量表”。其內容包括三個量表:適應性問卷、工作滿意度問卷和職業緊張因素問卷。近年來,麥克斯韋量表在職業緊張研究中的應用實例很多,在國際上有壹定影響。

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庫珀開發的職業壓力指標(OSI)目前在30多個國家使用,中國於善發等。為工廠管理者和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研究引入了這壹量表。問卷包括六個部分:①工作滿意度;②健康狀況;③行為類型;④周邊事件解讀;⑤工作壓力源;⑥壓力的應對方式。

此外,美國卡拉塞克提出的工作內容問卷(JCQ),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NIOSH)胡雷爾開發的工作控制問卷(JCQ),坎納編制的Etzion修訂的工作壓力源感知(PJS)都是近年來用於評估職業壓力的量表。

5.2.2職業緊張體驗量表(包括癥狀量表)

這種心身狀態或癥狀評定量表屬於職業緊張,它有很多種。職業心理健康研究領域常用的量表有豪斯、裏索編制的90癥狀自評量表(SCL-90)、壹般健康問卷(GHQ-28)、心理狀態量表(POMS)、工作緊張量表(WTS)、累積疲勞綜合征調查(CFSI)。其中,SCL-90中文版具有中國常模,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職業緊張的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近年來,工作倦怠研究中使用最廣泛的測量工具是MBI的Maslach Burnour量表。根據Schaufeli和Enzmann的統計,在已發表的關於工作倦怠的實證研究中,超過90%的論文和研究報告使用MBI作為測量工具。MBI匯編的直接目的是測量馬斯拉奇關於倦怠定義中三種癥狀的內容。問卷的項目以陳述句的形式出現,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感受和態度回答。MBI包含三個分量表:情緒衰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

在MBI之後,最廣泛使用的工作倦怠量表是Pines編制的倦怠量表(BM),在測量服務業以外的工作倦怠方面優於MBI。

5.3神經行為方法

神經行為學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問卷法、觀察法和測驗法。在現代職業心理健康的研究實踐中,往往采用綜合性的研究方法,測驗和問卷占很大比重。世界衛生組織於1986推出的成套神經行為核心測試(NCTB)和神經行為評估系統(NES)是綜合性的研究方法,在我國職業中毒所致神經精神損害和職業心理應激的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並取得了壹些研究成果。

6總結與展望

歐美壹些國家已經對職業壓力進行了多年的研究。然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相關研究呈上升趨勢。本文旨在使我國心理與行為科學研究者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現狀,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特點明確我國職業壓力的研究方向,開拓我們的研究領域。我們的研究應該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立足於中國的實際,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更清晰地研究工作環境中的職業壓力。

開展職業心理健康研究需要職業醫學、行為科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和實踐。只有各學科研究人員的廣泛合作,才能推動研究工作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職業精神衛生工作的重要性,並開始研究這壹問題。近年來,職業緊張與健康關系的研究,對壹些特定人群(如機動車駕駛員、醫務人員、教師、IT工作者、海員、飛行員、警察、礦工等)工作緊張的調查和幹預研究。)引起了專業醫學和心理學界的關註,從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等方面開展了全面的研究工作。發表在職業健康、心理學、行為科學相關期刊上的學術論文逐年增加。但也要看到,大部分研究都是橫斷面調查和對人群的心理評估。調查研究的指標還缺乏標準化的規範,測量指標的信度和效度也缺乏研究數據。這些問題阻礙了我國職業壓力研究的深入,亟待解決。

雖然對職業緊張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多年,但這項工作仍處於探索階段。深入理解人格、心理因素和應激源之間的調節作用及其後果,形成系統的職業應激理論,還有大量工作要做。目前,拉紮勒斯的互動理論和他的應對方式理論更關註職業壓力理論。其他研究者提出的壓力模型需要在分析大量數據的基礎上進壹步總結,以完善的理論體系指導工作壓力的預測和幹預。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