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孟凡貴和郭德綱想在張文順的葬禮上對抗郭德綱時,他們之間的敵人是什麽?
但這壹事件只是道聽途說,極有可能是無良邊肖制造的假新聞。
孟凡貴和郭德綱之間有什麽仇?其實跟主流相聲和非主流相聲有關。眾所周知,郭德綱三次進京只是為了在京城有個位置,但他在北京的音韻圈裏成了名人,卻沒有人願意收他當徒弟。無奈之下,老郭自己組織了壹場京腔相聲大會,由於段子搞笑,表演時間長,很受觀眾歡迎。相聲大會在幾年內流行起來,壹下子就能得罪其他相聲藝人。
在那些日子裏,郭德綱打破了不允許超過三名演員重返舞臺的規則,因為他連續演出。所以以孟凡貴為代表的老藝術家們,完全坐不住了。當時的主流相聲藝人都是學逗唱之後,樣樣都差,精通吃喝玩樂。郭德綱,誰能與之相處?於是孟凡貴帶頭,說郭德綱違反了行業規則,沒有帶著藝術美德回來。
主流相聲和非主流相聲其實都是相聲,沒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如果壹定要分的話,我覺得應該分為以下四點。
第壹,來自主流媒體的認知。如果主流媒體,如中央媒體,對某個相聲或相聲群體進行宣傳和認可,那就是主流相聲。
二是來自觀眾的認同。觀眾喜歡支持的相聲才是主流,觀眾不喜歡的就不應該成為主流。
第三是從團隊規模上。如果壹個相聲團體規模大,步子好,而且能明顯促進這種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那就應該稱之為主流。如果壹部分群體很難零碎養活自己,那主流是什麽?
第四,從藝術的推廣程度來分,如果能大力推廣這門藝術,組織大型慰問演出、巡演、商演,甚至在商演海外推廣,應該是主流。如果壹些團體或者個人,沒有人想看演出,觀眾不認可,那就不是主流。
當然,除了以上四個標準之外,團隊需要基本功好,職業素養好,節目高雅通俗也是壹個標準。綜上所述,主流和非主流都不是自己吹出來的,而是自己的實力。
孟凡貴,1950出生於北京,相聲演員,國家壹級演員。擅長“梆”與“逗”相結合的單口相聲,語言幽默,形成內緊外松的有序風格。此外,孟凡貴還是個貪吃的人,他不僅主持北京電視臺的業余飲食節目,還策劃和咨詢許多雜誌和報紙的美食版面。
多家媒體報道郭德綱曾17次重返舞臺描述郭德綱相聲的火爆。
然而,孟凡貴認為:“相聲是關於付出不夠的。其實每個演員都有講五個小時的能力,但是壹個賢惠的相聲演員是做不到的。俗話說‘先做人再學’,如果所有的笑話都是妳自己講,妳後面的演員會怎麽說?我們的話叫“策劃”下面的節目,和歌劇臺詞裏的壹樣。妳唱了馬牌,但誰來賣馬厲安良的票呢?所以壹個相聲演員不要沾沾自喜於自己能講多久。回歸節目17次,就是講了兩個多小時。我承認郭德綱很勤奮,但有些老藝術家不應該重拾舊習。”
孟凡貴:70多歲的孟凡貴已經到了退休年齡。近年來,他很少公開露面。他的老態很明顯,眼睛下面,臉上縱橫交錯,看起來很松弛,有點浮腫,但看起來精神飽滿。眾所周知,孟凡貴壹直對“吃”很有講究,曾經因為“愛吃”而成為某知名包子品牌的顧問和代言人。
此外,在業余時間,他還主持了許多與“吃”有關的電視和廣播節目,並在許多雜誌的美食專欄擔任策劃。他甚至把自己多年的“吃”的經驗整合成壹本書,貪婪的人談吃。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孟凡貴也因“吃”而出現健康問題。他曾經在壹個節目中透露,自己曾經三次腦血栓,幾乎偏癱。多虧了妻子張靜的“殘酷”監督,他康復了。
如今,郭德綱把德雲社發展得越來越紅火,孟凡貴也逐漸放下了相聲生意,在“吃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之間的各種恩怨都有可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