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C片對人體有什麽影響?
幫助人體對鐵的吸收;
它經常被推薦作為預防嬰兒猝死(SIDS)的物質;
吸煙者和老年人需要更多的維生素c,壹支煙可以破壞25 ~ 100毫克的維生素c。
有效性
治療受傷、燒傷和牙齦出血;
增強用於治療尿路感染的藥物的功效;
加速術後恢復;
幫助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
預防病毒和細菌感染,增強免疫系統功能;
具有抗癌作用;
有助於防止亞硝胺(致癌物)的形成;
可作為天然瀉藥;
減少靜脈血栓的發生;
可用於治療感冒,並具有預防作用;
蛋白質細胞可以彼此牢固地聚合在壹起,從而延長壽命;
增加無機鐵的吸收;
能減弱許多能引起過敏的物質的作用;
預防壞血病。
成年人每天服用10mg可以避免壞血病,但這些數值並不能讓它留在體內。如果要補充代謝分解的量,需要每天供應60mg才能滿足。嬰兒30mg,兒童40-50 mg,青少年60mg,孕婦80mg,奶媽100mg。
過多的
白細胞的抗病能力明顯降低。
服用過多的維生素C可能會導致草酸和尿酸結石的形成(可以通過服用鈣、維生素B6和每天喝足夠的水來調節)。攝入過多會引起壹些不舒服的副作用,如腹瀉、多尿、皮疹等。當妳有以上癥狀時,壹定要減量。
正在接受放療或化療的癌癥患者不應服用維生素c。
營養缺乏癥
由於人體內缺乏必需的古洛糖內酯氧化酶,無法將葡萄糖轉化為維生素C,所以必須從飲食中獲取。如果從飲食中獲得的維生素C不能滿足需要,就會導致維生素C缺乏或不足,維生素C缺乏癥稱為壞血病。
壞血病的早期癥狀是倦怠、疲勞、急躁、氣短、牙齦疼痛和出血、傷口愈合不良、短暫的關節肌肉疼痛、容易骨折。典型癥狀是牙齦腫脹和出血,牙齦潰瘍,牙齒松動和毛細血管脆性增加。嚴重者可導致皮下、肌肉和關節出血及血腫形成。貧血、肌纖維下降(包括心肌)、心力衰竭、嚴重內出血和猝死的風險。
兒童,尤其是5-24個月的嬰兒,應註意餵養缺乏維生素c的食物引起的壞血病。
維生素c缺乏癥
壞血病是由維生素C(抗壞血酸)缺乏引起的,其臨床特征是出血和骨骼病變。我國普通飲食中有大量的新鮮果蔬,嬰兒又是母乳餵養(母乳中維生素C含量約為227.2 ~ 397.5 μ mol/L),大部分能維持維生素C的生理需要量,因此,本病少見。維生素C缺乏幾個月後,患者感到疲倦、乏力、抑郁、虛弱、厭食、營養不良、面色蒼白、牙齦腫脹、出血、牙齦和牙槽壞死導致牙齒松動脫落、骨和關節肌肉疼痛、皮膚瘀點、瘀斑、毛囊角化過度、外周出血,患兒可因骨膜下出血出現下肢假性麻痹、腫脹和明顯壓痛。1的防治,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改進烹調方法,減少烹調中維生素C的損失。人工餵養的孩子要添加含維生素C或維生素C的食物。疾病患者、手術前後、吸煙者、口服避孕藥時、極地工作人員應適當增加維生素C的攝入量。2、輕度患者每日維生素200 ~ 300毫克,重度300 ~ 500毫克,當感染劑量增加時,飯前或飯後分三次服用。如果患者不能口服或胃腸道吸收不良,可肌肉註射或靜脈註射,每日壹次,壹般療程3周左右。癥狀明顯改善時,減為50 ~ 100 mg,口服,壹日三次。3.保持口腔清潔、預防或治療繼發感染、緩解疼痛等對癥治療,貧血嚴重者可輸血補鐵。嚴重者如有巨大骨膜下血腫或骨折,則無需手術治療。經維生素C治療後,血腫可逐漸消失,骨折可自行愈合,但往往需要65,438+0個月以上。如果有骨脫位,恢復較慢。維生素C缺乏性紫癜膠原分子中羥脯氨酸的合成需要維生素C,所以維生素C缺乏影響膠原的合成,使血管壁和周圍結締組織的韌性降低,毛細血管的脆性增加,引起出血。表現為毛囊周圍皮膚出血、肌肉出血、牙齦腫脹、角化過度。維生素c治療有效。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主要食物來源是蔬菜和水果,如青菜、韭菜、崩菜、菠菜、甜椒等深色蔬菜和菜花,以及柑橘、紅果、柚子等水果,都含有較高的維生素c,野莧菜、苜蓿、刺梨、沙棘、獼猴桃、大棗等含量尤其豐富。
營養補充劑
維生素C是最受歡迎和廣泛使用的維生素之壹。
有片劑、長效片、糖漿、粉劑、咀嚼片等不同的制劑。
純維生素C是來自玉米的葡萄糖。
天然維生素C和合成維生素C的區別取決於每個人的消化能力。
最好的維生素C制劑是含有生物類黃酮、橙皮苷和蘆丁的維生素P-維生素C復合物。
從玫瑰果實中提取的維生素C含有生物類黃酮(維生素P)和有助於吸收維生素C的酶..這是營養價值最高的維生素C。
維生素A(Vit A)又稱視黃醇,實際上包括了各類具有視黃醇生物活性的物質,即來自動物性食物的Vit A1和Vit A2,來自植物性食物的β-胡蘿蔔素和其他類胡蘿蔔素。維生素A主要參與體內膜的結構和功能。所以關系到正常的生長發育、生殖、視力、抗感染。人體從食物中獲取的維生素A主要有兩種。第壹,維生素原A,即各種類胡蘿蔔素,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如綠葉蔬菜、黃色蔬菜、水果等。第壹,動物性食物中的維生素A,大多以酯類的形式存在於動物肝臟、牛奶和奶制品(非脫脂)以及蛋類中。
維生素D(Vit D)是壹類具有膽鈣化醇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可由維生素D前體、7-脫氫膽固醇和麥角甾醇經紫外線活化轉化為維生素D3和維生素D2。維生素D在體內肝臟和腎臟中轉化為25-(OH)D3和1,25-(OH)2D3的活性形式,轉運到腸道、骨骼和腎臟,與甲狀旁腺激素* * *共同作用維持血鈣水平。
硫胺素,又名維生素B1,抗神經炎因子,抗腳氣病因子。參與體內糖和支鏈氨基酸的代謝。維生素B1可調節神經生理活動,與心臟活動、維持食欲、胃腸道正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有關。維生素B1缺乏癥往往是由於攝入不足,需求增加,吸收利用障礙所致。還會導致肝損傷和酒精中毒。長期腎透析、全胃腸外營養、長期慢性發熱的患者均可發生。嚴重不足會引起腳氣,可分為幹性腳氣、濕性腳氣和嬰兒腳氣。大量攝入維生素B1時,未發現毒性反應。
核黃素,又稱維生素B2,是體內各種氧化酶系統不可缺少的輔助基團。FMN和FAD(維生素B2是FMN和FAD的成分)是黃酶輔助組。其功能是電子傳遞,在細胞代謝的呼吸鏈反應中起控制作用,直接參與氧化還原反應。它還能激活維生素B6,並參與將色氨酸轉化為煙酸的過程。此外,它還與體內鐵的吸收、儲存和動員有關,還催化各種亞胺的N-氧化。
維生素缺乏
維生素是壹大類具有不同化學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物質,每天必須通過飲食來供給。當供給不足時,就容易出現不足。維生素缺乏在體內是壹個漸進的過程,最初的儲備減少,然後涉及生化代謝異常、生理功能改變,再到組織病理學改變,出現臨床癥狀和體征。雖然維生素缺乏癥在中國很少見,但亞臨床缺乏癥在部分地區和部分人群中更為常見。因為亞臨床缺乏不易發現,但對健康有不良影響,所以需要特別註意。
維生素C缺乏:飲食中長期缺乏維生素C會阻礙體內膠原蛋白的合成,可導致壞血病。早期癥狀為倦怠,其次為牙齦疼痛出血、皮下出血、傷口愈合緩慢等。嚴重者牙齒松動、牙齦萎縮、牙齒脫落、黏膜部分出血,並可能引起流鼻血、便血等癥狀。兒童可能有骨膜下出血。
硫胺素缺乏:因長期攝入不足、需求增加或吸收利用障礙所致。其癥狀的性質和程度與虛、急、慢性的程度有關。壹般分為以下幾類:幹性腳氣:以多發性神經炎癥狀為主要癥狀,出現上行性末梢神經炎,表現為手指、腳趾麻木,肌肉疼痛、壓痛,尤其是腓腸肌。
濕性腳氣:以水腫和心臟癥狀為主。如果不及時處理,往往會導致心臟衰竭。
嬰兒型腳氣:多發生於2-5月的嬰兒,起病突然,病情急。早期食欲不振、嘔吐、興奮、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困難。晚期出現紫紺、水腫、心臟增大、心力衰竭、強直性痙攣,往往在癥狀出現後1-2天內死亡。
核黃素缺乏:主要表現為眼睛、口腔、皮膚的炎癥。眼睛:結膜充血,角膜周血管增生,有時角膜和結膜交界處水腫。
口腔:口濕白、有裂紋、疼痛、潰瘍;嘴唇腫脹、裂紋、潰瘍和色素沈著;舌疼痛、腫脹、紅斑和舌乳頭萎縮。
皮膚:脂溢性皮炎。常見於皮脂旺盛的部位。
貧血:維生素B2缺乏癥常幹擾體內鐵的吸收、儲存和動員,導致鐵含量下降,嚴重者甚至出現缺鐵性貧血。
其他:維生素B2缺乏也影響生長發育;懷孕不足會導致胎兒骨骼畸形。
煙酸缺乏:煙酸缺乏為癤子。早期的癥狀是疲勞、乏力、工作能力下降、記憶力差、經常失眠。典型的癥狀是皮炎、腹瀉和癡呆,即所謂的“三D”癥狀。
維生素A缺乏癥:當膳食維生素A或維生素A原不足,或吸收、儲存和利用受到影響時,常可引起維生素A缺乏癥。表現為:暗適應下降、夜盲癥、幹眼癥;粘膜上皮改變;生長發育受阻;其他:味覺和嗅覺減弱,食欲下降。
維生素D缺乏:飲食中缺乏維生素D或陽光照射不足是維生素D缺乏的兩大原因。維生素D缺乏導致鈣磷吸收減少,血鈣水平降低,骨無機阻塞,骨軟化變形,嬰兒佝僂病,成人骨軟化癥。
維生素E缺乏癥:維生素E缺乏癥很少發生在人類身上,原因可能是:維生素E廣泛存在於食物中;維生素E儲存在人體幾乎所有的器官和組織中。維生素e可以在體內儲存很長時間。
維生素的飲食來源:
維生素A
綠葉蔬菜、黃色蔬菜、水果、肝臟、牛奶和奶制品。
維生素D
海魚、肝臟、蛋黃、奶油
維生素E
油籽、植物油
Vit B1
動物內臟、肉、豆類、花生
維特·B2
肝臟、腎臟、心臟、牛奶和雞蛋
維特·B6
豆類、肉類、肝臟、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