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醫學模式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醫學模式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提高,人類對健康和疾病的思考也隨之改變。在醫學模式方面,歷史上經歷了幾次重要的演變。學術界對醫學模式的轉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階段:

1.唯心論醫學模式古代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科學知識貧乏,主要是唯心論醫學模式。那時候根本談不上對腫瘤病因的自然主義認識。

2.自然哲學醫學模式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人類逐漸認識自然現象,並努力從自然主義的角度解釋腫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積累了大量用具有藥理作用的動物、植物、礦物治療疾病的經驗。這是壹個經驗主義的醫學模型——自然哲學的醫學模型。這就對腫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有了自然的哲學理解。這些認識雖然總體上是合理的,但在細節上是粗略的,缺乏實證科學的“決定性實驗”證據的支持,所以只能是許多值得關註的假說。

3.機械醫學模式16 ~ 17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帶來了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進步,也影響了醫學觀念。當時把人比作機器,認為疾病只是這臺“機器”某壹部分的機械故障。用機械論的觀點來解釋人類的壹切現象,忽略了人類的生物性、社會性和復雜的內在矛盾。醫生的任務是修機器,治頭疼,治腳痛。這是壹種基於“修機”(治療)的機械醫學模式。這種醫學模式指導下對腫瘤病因病機的認識,受限於某些成分的失效,甚至遠不如自然哲學醫學模式指導下的正確合理,比如中醫。

4.生物醫學模型18世紀到19世紀後,工業革命轉入高潮。基於自然科學和醫學的高度發展,生物學家和內科醫生提出了進化論和細胞學說,並發現了微生物等致病因素。這些科學事實使人們對健康和疾病有了更正確的認識,對傳染病的認識和病原微生物的發現從生物學角度明確了疾病的成因,形成了生物醫學模式。在此基礎上,用接種疫苗來預防傳染病,免疫學建立,各種疫苗相繼研制出來。幾十年來,傳染病發病率明顯下降,從治病到防病。這種醫學模式所主導的對腫瘤病因學的認識,主要集中在生物細胞、基因以及能對其產生較大影響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上。並在相關認識上有所突破,形成了今天的主流認識。但是,遺憾還是存在的,至少,生態、社會、心理因素沒有考慮進去。它要求人們像對待傳染病壹樣對待腫瘤、心腦血管等疾病。顯然,這還遠遠不夠。

5.20世紀初,人們認識到疾病的發生與人體內外環境生態平衡的破壞有關,並進壹步提出了生態生態醫學模式。生態醫學的初級階段側重於外部環境,即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體的作用,而後期則註重內部環境(微環境和微生態)的作用,即人要想健康長壽,必須內外環境相統壹,維持體內正常微生物間的微生態平衡,從而預防疾病,進而為疾病提供保健。在此理論基礎上,國內外開發了各種微生態制劑,以恢復和維持體內微生態平衡,達到保健的目的。總的來說,這種醫學模式可以看作是在更高層次上對中醫醫學模式精神的“回歸”。因為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體內部的協調,而這些正是中醫模式的要旨。該模型在對腫瘤的認識上也有壹定的進展,因為在其影響下,與腫瘤發病相關的內外生態環境因素受到了高度重視,並取得了許多研究進展。

6.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時代在不斷發展,意識在不斷提高。人們意識到,健康或疾病的發生也與社會、行為和心理因素有關。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倡導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現代人幾乎不再懼怕傳染病,但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仍然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而這些疾病與心理緊張、環境汙染、社會文化和個人行為密切相關。人不僅是壹種高級生物,還具有社會屬性,文化、倫理等因素都影響著他(她)。這些因素不僅誘發許多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而且決定他的健康和長壽,或者許多疾病的發展和預後。因此,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可以更全面、更客觀地指導人們觀察和解決現代健康和疾病問題。特別是對腫瘤等極其復雜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和預防的認識和應對,將凸顯其意義。21世紀已經到來,人們將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腫瘤防治中的積極作用有更高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