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應該以什麽為主?
初春時,氣候變化很大,天氣先冷後暖。此時人體變得松弛,對寒邪的抵抗力減弱。因此,生活在立春的人們,尤其是北方地區的人們,冬季不宜立即脫去棉襖,年老體弱者在換衣時更應謹慎,不宜突然減衣。錢進方耀主張春天宜穿下厚上薄的衣服,老老恒顏也說:“下半身春天太暖,故上半身略減,故養陽氣。”也就是說,春天換衣服要保護腿腳,但上身衣服可以適當減少,以適應升溫。
在開春的飲食調理方面,要考慮陽氣在春季的誕生,要吃壹些甘甜發散的東西,而不是酸的。《論蘇文藏氣之法》說:“肝主春...肝苦急,急吃慢。.....肝欲散,急食辛食以散之,補之以辛食。酸腹瀉。”在五臟與五味的關系中,酸味入肝,收斂,不利於陽氣的生長和肝氣的釋放。飲食調養要給臟腑,即“苦逆其性,所以可取。”欲望是骯臟之神想要的,也就是彌補。受苦的人是被汙穢之神所惡,也就是腹瀉。“在明確了這些關系之後,我們應該有目的地選擇壹些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藥物和食物。草藥可選用枸杞、郁金、丹參、元胡等。,而食物則應選擇大棗、豆豉、洋蔥、香菜、花生等。,靈活的飲食選擇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另壹方面,在開春季節保持健康是為了預防疾病和保護健康。尤其是初春,天氣剛由冷轉暖,各種致病菌和病毒就開始生長繁殖,中國古代稱之為“溫毒邪”。現代醫學中提到的流行性感冒、腦膜炎、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在此時發生和流行。為了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上,首先要消除傳染源;第二,經常開窗,讓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第三,要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的防禦能力。另外,註意口鼻的保健,阻斷溫熱邪氣先攻肺的途徑。
開春時的飲食和藥膳應以“養身”為主,適宜的飲食有首烏甘片、蝦米韭菜、珍珠三仙湯等,具有滋補肝腎、益精血、烏發明目、溫中益氣的功效。
2.雨季的養生保健雨季潮濕,天氣溫暖而不炎熱,是休養生息的好時機。育兒首先要“調養脾胃”,因為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生死的重要因素。中醫稱脾胃為“水谷之海”,具有補養氣血、化生血、造血的功能。人體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如營養、氣血、津液、精氣等。,都是從脾胃產生的。脾胃健康,則元氣充足,臟腑功能可強;脾胃也是肺氣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的協調可以促進和調節機體的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和平衡。個人元氣是健康的基礎,脾胃是元氣的基礎。元代名醫李東垣說:“傷脾胃則精氣衰,精氣衰則壽衰。”
在他的脾胃學說中:“真氣,又稱元氣,為先天之精,無胃氣則不能養”。並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百病之主。((《本草綱目》)雲:“善養生者,內養之,不善養生者,外養之。支持外界的人是真實的,他們是急功近利的,是貪財的,是無拘無束的,卻不知道外面其實是內心空虛的。善養五臟六腑者,使臟腑安寧,三焦守位,飲食常宜。”可見,脾胃是生命健康之本。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都非常重視脾胃的保健。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提高人體免疫功能,防止衰老。調理脾胃法,可以根據自身的青況,有選擇地調整飲食、藥物、起居。
飲食調節:春季氣候轉暖,但多風幹燥,常導致皮膚幹燥、口幹、嘴唇幹裂。所以要多吃新鮮的蔬菜和多汁的水果,補充人體水分。因為春天是萬物生發的開始,陽氣已過,要少吃油膩之物,以免助陽氣外泄,否則肝木長得太多,傷脾土。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春七十二日,存酸增甜滋養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酸,脾屬土,味甘,木勝土。所以,雨季的飲食要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以養脾。可以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菊花、薺菜、竹筍、山藥、蓮藕、芋頭、蘿蔔、菱角、甘蔗等。
《千女月令》:“正月,粥要吃...而且地黃粥要吃才能補腎。150g鮮地黃,搗碎取汁備用,粳米50g洗凈,冰糖適量,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待粥熟後,將鮮地黃汁倒入粥中,小火燉20min。二日防風粥,用於驅散四肢之風。取防風壹份,熬湯去汁,煮粥;三日紫蘇粥,取壹顆紫蘇,炒至微黃,有微微香氣時,煎至煮粥。“少吃寒涼粘稠的食物,以免傷脾胃。
藥物調養:要考慮脾胃的生化功能,用生陽補脾胃的方法。可選用沙參、西洋參、決明子、菊花、何首烏粉、補中益氣湯。
精神調整:“所有的憤怒、悲傷和恐懼都會傷害妳的生命力”。所以在心理調節上,要靜下心來,不要輕舉妄動,滋養自己的活力。
起居作息:日常生活規律,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元氣,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四季的變化而調整,從而達到健脾養胃、後天調理、延年益壽的目的。
3.驚蟄時期的保健與養生。節氣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和生理差異。
不同體質的人在驚蟄節氣中應采取不同的養生方法。
陰虛體質:這類人的體質表現為消瘦、手腳發熱、心緒不寧、睡眠少、大便幹燥、小便黃、春夏不耐、喜冷飲。
保健方法:陰虛體質的人急躁,經常心煩易怒,這就是陰虛火旺擾神的原因。要遵循“靜則虛,神在內”的養生方法。加強自我約束,養成冷靜沈著的習慣。少參加為了輸贏的娛樂活動,控制性生活。有條件的人可以每年春夏去海邊、林區、山區旅遊度假。最好選擇居住環境安靜,朝南的房子。
飲食調養:可以多吃些清淡的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奶制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驚恐期間。有條件的人可以吃壹些海參、甲魚肉、蟹肉、銀耳、公鴨、冬蟲夏草等。,少吃幹燥辛辣之品。
太極拳是壹項更適合陰虛體質人群的運動。
陽虛體質:這類人白胖,或面色蒼白,手腳溫熱,小便長,大便稀,怕冷怕暖。
保健方法:陽氣不足的人,往往表現為心情不好,恐懼或悲傷。這樣的人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多聽音樂,多交朋友。
陽虛的人,春夏秋冬都要加強體育鍛煉,進行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等運動。日光浴和空氣浴是強身健體和保護陽氣不可缺少的方法。
飲食護理:應多吃壯陽食物,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按照“春夏養陽”的原則,特別是夏天的三伏天,要吃“附子粥”(附子10g,先炒30分鐘,再加粳米150g煮至熟)或羊肉湯。
血瘀體質:面色晦暗、唇暗、皮膚幹燥、眼睛黑的人,多為血瘀體質的人。
保健方法:血瘀體質的人往往有氣郁之證,所以培養樂觀的心態很重要。精神愉快導致氣血和諧,經絡氣血正常運行有利於血瘀體質的改變。反之,抑郁、憂郁會加重血瘀的傾向。
飲食調理:要經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經常煮壹些山楂粥、花生粥。也可以選擇壹些活血養血的藥物(當歸、川芎、丹參、地黃、地榆、刺五加)和肉湯喝。
痰濕體質:痰濕體質的人明顯的特點是肥胖、肌肉松弛、貪食、精神疲勞、身體沈重。
保健方法:痰濕體質的人肥胖、沈重、容易疲勞,應長期堅持散步、慢跑、各種舞蹈、球類運動等活動,活動量逐漸增強,使松弛的皮膚逐漸變成結實、致密的肌肉。
飲食調養:應多吃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如白蘿蔔、扁豆、白菜、蠶豆、洋蔥、紫菜、海蜇、荸薺、銀杏、枇杷、大棗、薏苡仁、紅小豆等。少吃脂肪多、香甜可口的產品、飲料和酒精,每餐不要太飽。
4.春分時節的養生保健由於春分節氣分晝夜,寒熱相等,所以人們在養生保健中要註意保持陰陽平衡。保持平衡狀態的關鍵是精神、飲食、起居的調整和藥物的使用。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這段時間是植物生長的萌芽期,人體血液也處於旺盛期,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此時容易發生常見的非傳染性疾病,包括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過敏性疾病等。在這個節氣裏,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保持身體機能協調平衡的飲食,避免太熱、太冷、太升太降等飲食誤區。比如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原則上壹定要配以蔥、姜、酒、醋等溫性調料,以免這道菜涼了又涼,吃後損傷脾胃,引起腹部不適。再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的菜肴時,常以雞蛋滋陰,以達到陰陽互補的目的。要保持輕松、愉悅、樂觀的心態,必須堅持適當的運動、規律的睡眠、定量的膳食、有目的的調養,才能達到最佳的養生效果。
適宜的飲食有白烤鰻、杜仲腎花、蒜烤茄子等,有補虛、強筋骨、降血壓、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
5.清明時期的養生保健就中醫養生保健而言,清明也是壹個特別重要的節氣。這個節氣,天氣涼爽,應以補腎為主,調理陰陽兩虛。這個季節常見的與陰陽調節有關的癥狀有:陰虛陽亢(頭痛、頭暈、目眩、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面濕潮紅、四肢麻木);肝腎陰虛(頭暈、眼幹、耳聾、腰酸腿軟、足跟痛);陰陽兩虛(頭暈目眩,步履如舟,面色蒼白,偶有發熱,心悸氣短,腰膝酸軟,夜尿頻,或浮腫)。針對陰陽失調,虛實相生的病理應以調和陰陽、扶正為基礎,采用情誌調節等綜合方法。由於這些癥狀與情誌因素密切相關,當情緒受挫、過於生氣時,往往會影響肝木的排泄和腎水的養護。
所以在情緒調節的過程中,要減少和消除異常的情緒反應,容易感同身受,保持良好的心情,選擇動作溫和的,比如“太極傳”。在飲食調節方面,要定時定量,不能暴飲暴食。肥胖者應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吃水果和蔬菜。
6.谷雨季節的養生保健谷雨節氣過後,雨量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增大。這時,我們就不能脫離保健中自然環境變化的軌道,通過人體的調節,使內環境(體內生理變化)適應外界環境(外部自然環境)的變化,從而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蘇文·保命格式塔論》說:“人與天地之靈而生,四時之法而成。”也就是說,生於天地之間,自然界的變化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的內環境,保持內外環境的平衡與協調是避免和減少疾病的基礎。因此,養生保健時應考慮谷雨節氣的因素,根據其氣候特點有選擇地進行養生保健。
谷雨節氣溫度雖然以晴暖為主,但早晚還是忽冷忽熱。早出晚歸的人要格外照顧自己,以免生病。適宜的飲食有人參蒸鱔、黃鱔、三色湯等,有祛風濕、強筋骨、溫氣血、強筋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