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紫陽古城街道變遷與“九宮十八廟”
秦滅蜀,建蜀郡。公元前135年,漢獻帝建元在此設資中縣(不是現在的資中縣),故老城位於本市東北,即北門壹帶。南北朝時棄齊梁,北周明帝吳城二年(公元560年)遷至紫陽縣。清代與富順、內江、宜賓、南溪、資中、自貢等地壹起隸屬於子洲(今資中)。
解放後,紫陽縣劃入內江地區,屬八縣壹市之壹。90年代後,資陽脫離內江市,轄雁江區(原資陽縣)、簡陽市、安嶽縣、樂至縣。2007年7月6日,改為資陽,市行政中心設在雁江區姜妍鎮(原資陽縣)。
從清末民初壹直到上世紀50年代,紫陽縣的格局大致為方形,城墻環繞,東南西北各有城門和城樓。市內主要街道大致分為兩條橫軸:外西街、上下西街、大東街、正東街、外東街。南北端與南大街(和平路“百貨大樓”路口)北端(果園是從北到火車站的第壹條線;田園和村居),並以中城街、大北街、小北街為兩條縱軸。其他著名的小街有育賢街(現在的健康路)、陳武巷、崇文街、後西街、馬巷子和水巷子。其中,“中城街”是城中富商最集中的壹條街,雖然只有4米寬。“陳武巷”是縣官在縣衙門(本區武裝部)巡邏的必經之路;玉賢街有文廟(民國後作為縣小學)、城隍廟等6座寺廟。其中城隍廟香火最多,廟會每年持續48天。川劇《資陽河派》參賽演出是壹次盛會,對資陽的商務旅遊和川劇表演藝術的提升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當時縣城東門外有彌江街、東河碼頭、渡口,對岸有“水南街”。在當時陸路無法運輸的情況下(成渝公路1930後建成),沱江水運相當繁榮,從金堂趙真、簡陽出發,經資中、內江、富順與長江相連,直至瀘州。1949年紫陽縣解放。50年代,城墻被陸續拆除,改建為環城街道,即以東南西北命名的建設路。同時,原有的南街將向北延伸至東嶽山腳下,成為連接火車站的通衢大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街道兩旁的房屋和單元相繼建成,加上“體育路”和“上西後街”,形成了今天的資陽老城區格局。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資陽建市後,城區“托河發展,西擴東進,南拓北進”,成渝鐵路線以西新增大片區域。目前,占地29平方公裏的紫陽新城已經建成,成為川中丘陵地區的生態文明城市。
佛教和道教自漢唐以來逐漸興盛,信眾眾多。許多城鄉寺廟、道觀建在名山秀水、風景秀麗的地方,既是燒香拜佛的地方,也是觀光遊覽的地方。當時紫陽縣的寺廟宮殿就像人們常說的那麽多,從朝代到50年代都有修建。
“九宮”:禹宮、宮、萬壽宮、九宮、真武宮、壽福宮、三聖宮、南華宮、碧雲宮;
“十八廟”:文廟、武廟(廟)、城隍廟、文昌廟(文昌宮)、傳諸廟(回民宮)、牛王廟、鎮江廟(龍王廟)、太陽廟、新開廟、廟、羅漢廟、馬王廟、黑廟、火廟、魯祖廟。城市地區寺廟的分布:
外西街:三賢寺、傳諸寺;上西街:老君廟、南華宮、牛王廟、關帝廟;下西街:黑廟;玉賢街(現健康路):文廟、文昌宮、碧雲宮、城隍廟。
廟、太陽廟、三聖宮;
正東街:真武宮和壽府
大東街:宮、萬壽宮、九宮、禹宮;
宮殿和呂祖廟;
外東街:財神廟、王葉廟、龍王廟;崇文街:三官塘;後西街:郭襄廟;小北街:觀音閣、火神廟;
北城墻:(此路現修)新開寺、馬王寺;城北蓮花山:蓮臺寺;風陵山:東嶽廟(道教);城東的寶臺山:寶泰寺
解放後,僧人散歸世俗,寺廟多用作學校、機關、糧倉或貧民住宅。後來舊城改造後,就被拆了。“九宮十八殿”已經完全消失,成為歷史記憶。附:漢代古街現名對比:大北街-義青龍街(與中城街交口有壹條“八卦井”,現稱“八角井”)
後西街——延壽街(是壹條與古時候的商業街齊名的街道,三賢之壹的董軍大宅,位於西段的本區文化局宿舍內);下西街——石筍街(王保建“德興堂”,後為“紫苑書院”);夏商西街(現稱政府街)-獅子街;外西街有個“司馬禮”(王保府,三賢之壹);
和平路(從百貨大樓到火車站)是壹條古城“北門大街”(後廢棄為耕種果園,解放後建成“和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