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迪的故事。
面對殘酷的命運挑戰,張海迪並沒有感到沮喪和沈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毅力與病魔作鬥爭,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對生活充滿信心。雖然沒有機會進校門,但她發奮讀書,讀完了中小學的所有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學習了大學和研究生的課程。從65438年到0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翻譯了幾十萬部英文小說,如《海灘診所》,編著了書籍,如《向天敞開的窗戶》、《輪椅上的生命與夢想的追問》。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追尋生活》出版不到半年,再版三次,獲得國家“五個壹工程”圖書獎。在《生活的追求》之前,這個獎從來沒有授予過散文作品。最近壹本30萬字的小說《絕頂》,即將出版。從1983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了超過1萬字。
為了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她自學了十幾本醫學專著,請教了經驗豐富的醫生,學習了針灸等醫術,免費為群眾治療10000余人次。
1983中國青年報發表《做壹顆流星,把光留給世界》。張海迪在中國成名,贏得了兩個名聲,壹個是“80年代新雷鋒”,壹個是“當代保羅”。
張海迪抱著“活著就是要做壹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羅為榜樣,勇敢地把自己的光和熱奉獻給人民。她用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題詞:“向張海迪學習,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資本家!”
隨後,張海迪成為壹股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政協委員,就職於山東省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工作。
(2)活著就是做壹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海迪說:“我像壹顆流星,我要把光明留給世界。”帶著這樣的理想,她以非凡的毅力學習和工作,唱起了生命的贊歌。
“活著就要為人民做事。”張海迪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1970年,她15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農村生活。在農村,她為別人著想,為各地的人民工作。她發現小學沒有音樂老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後還幫學生組織自習小組,給他們理發,扣扣子,穿衣服。她發現村裏缺少醫生和藥品,於是決定學習醫學知識和技術,並用自己的零花錢購買了醫學書籍、體溫計、聽診器和常用藥品。她已經讀完了《針灸》、《人體解剖學》、《內科》、《實用兒科》等醫學書籍。學針灸的時候,為了體驗針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復練習針灸。短短幾年,她居然成了當地年輕的“名醫”。只要有人找醫生,她都熱情接待。重病患者動不了的時候,她就坐在輪椅上,走到門口給患者打針吃藥。有個叫耿的老人,因為腦血栓後遺癥,六年不能說話,癱瘓了三年,壹直沒治好。張海迪壹邊鼓勵耿大爺在精神上增強戰勝病魔的信心,壹邊大量閱讀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後來耿大爺終於可以說話走路了。此時,張海迪深深體會到了為人民服務的幸福。
張海迪同誌把為社會、為人民做事作為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閃耀著* * *產品主義的光芒。
有人說,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人生才是最幸福的。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努力工作,發狠,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解放事業貢獻壹切——* * *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