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周的人生哲學。

周的人生哲學。

周是壹位具有人文精神的學者。他既是哲學家又是詩人。他以散文的形式寫出他的哲學思想,哲學思想貫穿於他的文學創作之中。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壹篇關於周人生哲學的文章。我希望妳喜歡它。

周的人生哲學:在人與書之間

學了壹段時間尼采,經常有人問我:“尼采對妳的影響大嗎?”有壹次我忍不住回了壹句“相互影響,我對尼采的影響更大。”事實上,任何有效的閱讀不僅是吸收和接受,更是輸入和創造。這確實存在人和所讀的書之間的互動問題。我眼中的尼采形象,夾雜著我自己的經歷,是我接觸尼采作品之前就已經產生的。

近年來,我的哲學努力似乎有了明確的方向,那就是突破學術和概念的形式

態,讓哲學關心生活的根源,用詩歌溝通哲學。尼采的研究只是為我的追求提供了壹個便捷的學術表達。當然,我不否認讀尼采的作品讓我的壹些思路更加清晰,但同時也有我的氣質、性格、經歷等因素,包括我過去的閱讀經歷。

有的書改變了世界歷史,有的書改變了個人命運。回想起來,書在我的生活中並沒有如此戲劇性的作用,它的作用是日積月累的。我說不上對我影響最大的書是什麽,也不太相信各種“天下第壹”。我只能說,有壹些書,在不同的方面激起了我強烈的* * *感,在我的心路歷程中留下了痕跡。

高中畢業的時候,我報考了北京大學哲學系。當時在我就讀的上海中學是壹個驚喜,因為學校有重理輕文的傳統,班裏只有我壹個人報文科。我壹直是班裏的數學課代表,理科基礎還不錯。同學老師幾乎都用憐憫的目光看著我,後悔我誤入歧途。我不這麽認為,以為自己無論如何也不能壹輩子生活在壹個與生活無關的專業角落裏。帶著包含人類所有知識的可笑貪婪,我選擇哲學作為“高於壹切科學的科學”,這不是壹個專業的專業。

然而哲學系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麽有趣,死板枯燥的哲學課很快就讓我厭煩了。我成了最不勤奮的學生之壹,“無所事事”,沈迷於看課外書。上課的時候,書桌上放著艾思奇編的課本,但是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蔔生等。在桌子下面,他們很著迷。老師上課問我問題的時候,我站起來問他想幹什麽,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我很慚愧的說,我學了幾年哲學,哲學書看的不多,但小說詩歌看的不少。我也沈迷於寫詩,寫日記,積累感情。現在看來,我當年在文學方面的閱讀和寫作沒有白費。他們對我的精神走向產生了巨大的改變。我沒有把求知作為最高目標,而是更看重生命本身,更珍惜對生命的理解。這個認識對我後來的哲學追求很重要。

我上北大的時候正值青春期。壹個人在青春期讀什麽書,不是壹件小事。書籍、友誼和自然環境構成了精神發展的特殊氛圍,其影響是終身不可磨滅的。幸運的是,這三個方面我都遇到了。優秀的外國文學名著、才華橫溢的朋友、美麗的燕園風光陪伴著我,激發著我求真愛美的心,也讓我越來越厭惡空洞醜陋的哲學教條。如果我學了這麽多年哲學,沒有被哲學腐蝕,我應該感謝文學。

我對哲學的興趣大概是受文學的影響。文學與生活有著不解之緣。我看重人的命運、性格、主觀心態,所以在哲學上尋找類似的東西。最早讓我明白哲學真諦的書,是古希臘哲學家的作品集,赫拉克利特的《我為自己尋找過》,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的《沒有第壹次檢驗的人生不值得活下去》,這三本書就像矗立在抽象概念迷霧中的三座燈塔,照亮了被遮蔽已久的哲學古道。我也更喜歡懷疑論的哲學家,比如笛卡爾和休謨,因為他們教會我警惕壹切看似客觀的絕對真理體系。不幸的是,哲學家在批判先於自己的哲學體系時,往往充滿懷疑,但壹旦建立了自己的體系,就容易陷入教條主義。相比之下,文藝作品可以保持模糊性、不確定性和開放性,並不孜孜不倦地對宇宙和生命的奧秘給出壹個終極答案。

長期的文化禁錮,讓我這個哲學系的學生無法閱讀尼采或者其他現代西方人的作品。上學的時候只是偶爾看壹下蕭乾翻譯的《查拉圖斯特拉》,因為是文言文翻譯,翻譯起來比較難,沒有留下很深的印象。直到大學畢業後很久,我才有機會系統地閱讀尼采的著作。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發現的喜悅,因為我對生活的思考,對詩歌的熱愛,對學術哲學的質疑,都在其中找到了共鳴。心血來潮,開始了尼采著作的翻譯和研究,到現在已經三年多了。現在,我正準備和尼采說再見。

讀書就像交朋友,再投緣的朋友,在壹起太久也會膩。書籍是生活的好朋友,但也僅此而已。妳得走自己的路。在這個旅途中,人與書之間會有相遇、分離、重逢、告別、依戀、對立、誤解,他們的關系就像人與人之間壹樣微妙,給生活增添了這樣的趣味。也許有些人對壹本書或壹個作家壹見鐘情,彼此深愛,甚至白頭偕老。我對讀書沒有這麽忠貞專壹的愛。如果臨終時刻到來,我相信不僅僅是我的親人朋友,還有壹批知心朋友的好書都會讓我感到苦澀。但盡管如此,我還是不願意和任何壹本書或任何壹個我喜歡的作家呆太久,所以我深受影響,失去了自己對書和人的影響力。

周的人生哲學:尋求智慧的壹生

在現代哲學家中,羅素是壹個具有驚人的健全和平衡精神的人。他是邏輯經驗主義的鼻祖,但與其他分析哲學家不同,他傾向於學術的壹隅,過著平淡的生活。他喜歡沈思人生的問題,卻不像存在主義哲學家那樣陷入絕望的深淵,過著悲慘的生活。他的生活令人羨慕,他什麽都有:壹流的知識,出眾的社交活動和聲譽,豐富的戀愛經歷,最後是長壽。令人驚訝的是,命運選擇了這位現代邏輯大師作為西方“性革命”的首席捍衛者,並讓他在大英帝國保守的宮廷裏遭受了壹場戲劇性的折磨。科學理性和情色沖動與他如影隨形,以至於我的壹個專門研究羅素的朋友開玩笑地說:羅素美妙的哲學思想壹定是在他的五個情人的懷抱中構思出來的。

自上世紀下半葉以來,大多數西方哲學家都彌漫著壹種緊張的危機感,這原本是時代危機的反映。羅素不喜歡這類哲學家,例如,他對尼采和弗洛伊德持批判態度。我不禁懷疑壹個在病態時代還能保持心理平衡的哲學家的真誠。然而,羅素可能是個例外。

羅素對時代的病人並不麻木。他知道現代西方人最大的痛苦來自_ _信仰的崩塌,讓凡人的生命失去了根基。在無神的荒原上,現代神學家哀悼和呼喚上帝之死,存在主義哲學家詛咒和謳歌生命的荒謬。但羅素堅定地宣稱他不信上帝,但他並沒有陷入病態的悲觀或興奮。他相信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會因為短暫而失去價值。關於死亡,他“從斯多葛派的角度冷靜冷靜地思考過,無意貶低它的重要性,相反,他為能夠超越它而感到自豪”。羅素珍視生命中愛情的價值。他所說的愛情不是柏拉圖式的抽象愛情,而是“基於動物的生命力和本能”的愛情,尤其是性。但是,他主張愛情要用接納來規範。他的信念可以用這句話來概括:“高尚的生活是由愛所激勵,由知識所引導的生活。”愛情和知識,本能和理智缺壹不可。有時候他說,和愛的人相處靠本能,和恨的人相處靠理智。或許可以引申出壹句話:對待幸福靠本能,對待不幸靠理智。在性的問題上,羅素是現代西方國家最早主張性自由的思想家之壹,但淺薄的人對他的觀點有所誤解。雖然他主張婚姻、愛情和性可以相對分離,但他對三者的評價是不同的。在他看來,第壹,愛情高於純粹的性,沒有愛情的性是沒有價值的;其次,“經過多年考驗,有許多深厚感情的伴侶的生活”高於壹時的迷戀和愛情,因為它包含了後者所不具備的豐富內容。理論上,我們可以假設每壹個正常的異性都是性行為的可能對象,但實際上必須有選擇。理論上我們可以假設每壹個喜歡的異性都是可能的戀愛對象,但實際上肯定有拋棄。激情持久的情侶之間有無數珍貴的回憶,這讓他們不願意為了新的愛情冒險而輕易損壞這些回憶。

幾乎所有的現代哲學家都是現代文明的批判者,在這方面羅素也不例外。他崇拜科學,但不迷信科學。愛情和科學,愛情第壹。沒有愛的目標,科學只會讓人盲目追求物質財富的增殖。羅素說,在現代世界,愛情最危險的敵人是相信工作是美德,以及對工作和財產成功的貪婪。這種過度膨脹的“進取精神”耗盡了人們的活動力量,使現代城市居民的娛樂方式趨於消極和群體化。和所有泰莎壹樣,他強調休閑對於生活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張“發起壹場運動,引導年輕人無所事事”,鼓勵人們欣賞藝術、歷史、英雄故事、哲學等非實用知識的精妙。他認為智慧可以從“無用”的知識和無私的愛結合中誕生。的確,在現代生活奔流不息的激流沖擊下,能靜下心來沈思,溫柔相愛的心越來越少。如果說尼采敏感的哲學家曾經為此發出過痛苦的呼喚,那麽羅素作為這個時代精神健康的哲學家,聽到了來自他的睿智忠告。希望這些聲音能激勵今天還活著的年輕人去尋求智慧的人生。

周的人生哲學:超越義利

“君子義,小人利。”中國人的人生哲學總是圍繞著義和利兩個字。但如果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曾經有壹個時代,每個紳士都是言出必行。那時候可能出現過真君子,重義輕利,但更常見的是借義謀利的偽君子和故作真誠的迂腐君子。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曾幾何時,世事巨變,仁義之名壹落千丈,真君子銷聲匿跡,偽君子真相大白,迂腐之士恍然大悟,紛紛趨利。

都說觀念更新,義利之辯有了新的解決方法。原來,利不是小人的專利,而是做人的自然原則。

“時間就是金錢!”這是今天壹個時髦的口號。企業家用它來刺激生產,這無可厚非。但世人卻將其視為指導人生的座右銘,用商業精神取代人生智慧。於是,壹個人的生活變成了企業,人際關系變成了市場。

以前嘲笑廉價的人情,現在連人情都變得昂貴稀有了。不花錢怎麽能買到壹個微笑,壹句問候,壹點同情心?

但是,沒有必要留戀。用各種義正言辭的說教來試圖糾正當下的流弊,挽回民心,其實是無濟於事的。除了義利之外,還有壹種不同的人生態度。除了君子小人,還有另外壹種人格。套用孔子的句式,我們不妨說:“以情動人。”

義利,看似對立,實則相通。“義”要求人們獻身於抽象的社會實體,“利”驅使人們獻身於世俗的物質利益。兩者都忽略了人的精神生活,掩蓋了真實的“自我”。“義”教奉獻,“利”誘占有。前者把人生變成履行義務,後者把人生變成爭取權利。不知道人生真正的價值是超越義務和權利的。義與利是分不開的,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總是緊張的,無論是義師討伐叛官,還是欲望主宰眾生。

如果說“義”代表壹種倫理的人生態度,“利”代表壹種功利的人生態度,那麽我所說的“情”則代表壹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它提倡自發行動,適時收手,每個人都保持自己的本色。妳不是妳所相信的,也不是妳所擁有的。妳是什麽,就是妳真正的“自己”。人生的意義不是奉獻,不是占有,而是創造,是人的真性情的主動發展,是人在意識到自己本質力量時得到的情感滿足。創造不同於奉獻。奉獻只是為了完成外在的責任,創造是為了實現真正的“自我”。至於創造和占有,區別就更明顯了。比如寫作,占有關註的是作品帶來的名利,而創作只關註創作本身的快樂。真性情的人在與人相處時只尋求情感交流,對事物有特殊的品味。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個世界都在為利益而著急,為利益所驅動的時代,他卻以壹種悠閑的心情待人。我指的不是中國的士大夫式的閑適,也不是小農式的知足和保守,而是指壹種不為利益所驅使,不為物所奴役的淡然的人生情懷。還是以寫作為例,我想不通壹個人為什麽要等壹本書。如果妳想不朽,壹首不朽的詩就足夠了。如果妳沒有這個閑心,妳只需要活得舒服就行了,寫作只是壹種活得舒服的方式。

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壹個是得不到妳愛的,壹個是得到妳愛的。”我以前很認真,很佩服他把人生的悲情表達得如此輕松俏皮。但仔細琢磨後發現,這種說法的落腳點還是占有,所以會有兩種悲劇:占有得不到滿足的痛苦和滿足的無聊。如果我們把立足點轉移到創作上,用審美的眼光來看待人生,難道不能反過來說:人生有兩大樂趣,壹是妳得不到妳所愛的,所以妳可以去尋求,去創造;另壹種是得到妳愛的東西,妳就可以去品嘗和體驗?當然,人生總有其不可避免的痛苦,重感情輕利益的人做夢也想不到更多逐利的人的辛酸與悲哀。但是,擺脫占有欲,至少可以讓人從很多瑣碎的煩惱和瑣碎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寬容地生活。我無意把美感作為拯救世界的良方,只是表達了壹種信念,即除了義利之外,還有更值得的人生。這個信念將在未來的歲月裏支持我。

周的人生哲學篇:等待的滋味。

人生中很多時間都是在等待中度過的。等待有千萬種,滋味也有千萬種。等待的滋味是最復雜的。

我什麽都不喜歡。無論我們等待的是好是壞,是不確定的,是壞是壞,我們總是無可奈何。等的時候心懸著,很難受。

就算等來了幸福,也不能自己說幸福。想象中的幸福越有吸引力,就越難等待。比如“柳暗花明又壹村月,人暮後相逢”這種美好的事,但是心急的戀人幾乎就像西廂記裏的那對情侶。“從那壹天開始,我就想念月色,仿佛是壹個夏天。”只恨柳梢日暮,月影慢慢。第壹次幽會,張生和盈盈突然靠在門上,躺在床上嘆氣,猜想美女不會來了,抱怨壹會兒,原諒壹會兒。那種心不在焉的樣子真的很可怕。我相信瑩瑩不會這麽慘。幽會前等待的人比去的人更悲慘,正如告別後留下的人比離開的人更悲慘。去的人多多少少是主動的,留在這裏的人完全是被動的。還沒到的人,面對的是靜止的時間。如果妳走了,留下來的人面對的是空虛。等待的可怕之處在於,等待的人對自己等待的東西沒有控制力,對其他事情也沒有想法,所以被迫處於閑置狀態。期待使人興奮,無所事事使人厭煩,等等是壹種興奮與厭倦交織的心態。隨著等待時間的延長,興奮轉為疲勞,無聊的情緒會占上風。如果美女不是壹直來,只要才子不是那麽擔心自己掛在那棵柳樹上,恐怕只會在月下伸伸懶腰,打打呵欠。

等好事來不及,等壞事也沒耐心。沒有人願意等待壞事,壞事等等,因為沒有逃避命運,出於必然。但既然無法逃避命運,壹般人的心理就是寧願早點結束,也不願無謂的拖延。如果我們的親人之壹遭受死亡,我們當然害怕結束。然而,再多的恐懼也無法消除等待的無聊。在《戰爭與和平》中,娜塔莎在臨終前守護著安德烈的時候織著襪子。她愛安德烈勝過世界上的壹切,但她還是不能什麽都不做,只能等著心上人死去。壹個人在等待自己死亡的時候會無聊嗎?這個先看有沒有足夠的能量。壹個更恰當的例子是死刑犯。我認為,只要離宣判還有壹段時間,他們就無法集中精力對付致命的子彈。恐懼和所有強烈的情緒壹樣,很難持久。時間長了就會麻痹,斷斷續續。壹旦妳試圖做壹些事情來填補這個空白,痛苦般的恐懼就會再次升起,摧毀任何積極的想法。坐等註定的災難發生而不采取任何行動是荒謬的。相比之下,災難本身似乎更能忍受。

無論是等待好事還是壞事,結果都很清楚。如果結果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但是好壞不確定,那就是心裏有滋味。這個時候,我們就像等待判決壹樣焦慮。焦慮其實是對立情緒的糾結,既有對好結果的希望,也有對壞結果的恐懼。壹顆心不僅懸在半空中,還提心吊膽,大受顛簸之苦。可悲的是,從小到大,從學生時代的考試,到畢業後的就業、評級、晉升、出國,我們的人生都要經歷很多坎。等待判決的滋味真的是無窮無盡。當然,如果壹個人有足夠的認識,遲早會看淡浮世功名,不再把自己放在這個等待審判的位置上。但是,如果不修煉到類似涅槃的境界,恐怕總會有壹些事情是我們無法無動於衷的。目前有個機構在研究要不要給我加薪,我就當沒這回事了。目前,壹家醫院正在給我妻子剖腹產。我還能這麽豁達嗎?走到產科手術室外面,看著等在那裏的丈夫們壹張張冰冷的臉,就知道等待命運判決是多麽焦慮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難免會走到壹些陌生的門前,等著打開,那種心情和在產科手術室門前等待的丈夫們很接近。

然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等待的地方並不是在門前,而是在窗前。那些都是很窄的小窗口,有形的或無形的,分布在商店、銀行、車站、醫院等與民生相關的地方,以及辦理各種繁瑣手續的政府機關。為了生存,我們不得不忍耐,排隊,慢慢向他們靠近,然後忍辱負重地把頭轉過去,這樣我們就可以把眼睛、手和鈔票或申請放進那個狹窄的洞裏,摸索我們需要的票據和文件。這樣的小窗戶經常會無緣無故的關上,但好在我們的忍耐力很發達,習慣了默默無聞的等待。

在命運的門前等待,等待生死,它的心情是焦慮,但又不乏悲壯的感覺。在生計的窗口前等待,等待柴米油鹽,他的心情煩躁,夾雜著屈辱。前者等。,因為結尾很重要,不容易讓人厭煩。然而,如果我們的理解足以平息焦慮,我們就會欣賞壹種超然地看透人生的巨大厭倦。後者,因為對象瑣碎瑣碎,容易無聊,但習慣了的往往是有點無聊。

說起等待的無聊,恐怕沒有什麽比逆向旅程中的強行滯留更難受的了。所謂過客之愁,除了離別之愁和鄉愁,更多的是由百無聊賴的閑愁組成。比如,由於交通中斷,我在旅途中意外耽擱在壹個冷清的店鋪裏,而且是無限期通車,所以無人陪伴。這種情況下的無聊真是難以形容。但是,如果我們把人生比作壹次反向的旅行,就會發現,途中的耽擱,真的是人生的壹次普通經歷。我們朝著理想的生活前進,遲早會因為各種必然的限制和偶然的變故,在途中的某壹點停下來。我們相信這是暫時的,總在等著重新上路,希望有壹天能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卻永遠止步於此。有些人漸漸變得踏實,安心地在這壹點上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些人還在等啊等,歲月無情。最後,他們感嘆自己被耽誤了壹輩子。

那麽,如果人生沒有等待呢?說了那麽多等待的壞話,突然想起等待的好處,不禁為自己的忘恩負義感到慚愧。

我曾經在壹個農場住了壹年半。那是壹個湖中孤島,被浩瀚的湖水包圍著,看不到壹個人。我們在島上種水稻,過著非常單調的生活。讓我最終忍受這種單調生活的是等待——等信。我每天是多麽熱切地等待著信使的到來?似乎我就是為了這壹刻而活。

管理經常失敗,但它本身為壹天的生活提供了色彩和意義。

我曾經在地下室住了幾年。日復壹日,我是唯壹壹個。當我伏案讀書寫字時,我忍不住等待——等待敲門聲。我期待同齡人來看望我,讓我覺得我還活在地球上,地上的陽光是我的。我不怕閱讀和寫作被打斷,因為不需要來訪者,極度的孤獨已經壹次又壹次打斷了他們。

無論妳需要多麽耐心的等待,人生中還是有很多值得等待的事情:在冬夜裏等待愛人由遠及近的腳步聲,等待載著久違的朋友的火車緩緩進站,等待第壹個孩子的誕生,等待孩子牙牙學語偶爾叫出父親才喊出第二個或第三個聲音,等待第壹部作品出版,等待作品出版後讀者的反響和* *。

可以沒有愛情,但如果沒有對愛情的渴望,哪裏會有青春?可以沒有理解,但如果沒有對理解的期待,哪裏會有創造?妳可以等待壹切,但如果妳不等待,生活在哪裏?活著就要有所等待,哪怕是為了戈多。有人問貝克特戈多真正代表的是什麽,他回答說:“如果我知道,我會在劇中說出來。”其實我們壹輩子都在等待著我們不知道的東西,生活就是在這種等待中展開,得到壹個理由。等待的滋味是無聊的,但等待無所事事的生活更無聊。不,什麽都不等是不可能的。即使沒有什麽可以等待的時候,我們依然在等待,等待等待的那壹刻。當壹個人到了沒有這種等待的地步,就必須自殺。所以,從未出現過的戈多先生,才是人生舞臺上真正的主角。沒有他,這壹幕幕生活無法繼續。

生活中唯壹肯定不會失敗的事情就是等待不可避免的死亡。但是,大家似乎都忘記了這壹點,在等別的,甚至到死。這種情況我很難過,也很滿足。

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