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源環境形勢與地質工作需求
據統計,在過去的15年中,中國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產資源的累計消費量占歷史總量的80%以上。2009年,中國消費了4.08億噸石油、30.2億噸煤、5.7億噸鋼和654.38+0.47億噸水泥,各種礦產品消費超過70億噸。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煤炭、鋼鐵、氧化鋁、銅、水泥消費量最大的國家,石油消費量居世界第二位。
(A)國內對礦產資源需求的快速增長
對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產資源的總體需求繼續增長。盡管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我國連續發生特大自然災害,但我國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據國家有關部門預測,202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654.38+0.4.7億,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654.38+0.5萬億美元以上。未來10 ~ 20年將是中國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時期。以機械、鋼鐵、石化為核心的重化工業和以“住、行”為特征的建築業、汽車業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根據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產資源消耗的基本規律,對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產資源的需求總體上將繼續增長。近年來主要礦產的供需分析見表7。
表7中國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供需分析表
表8中國已探明儲量的45種主要礦產對2020年需求的保證程度
根據現有已探明礦產資源儲量和預測需求分析,石油、鐵、銅、鋁、鉀鹽等大宗礦產品對外依存度仍將處於較高水平,資源短缺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約束將進壹步加強。根據對45種主要礦種可采儲量保障程度的分析預測,見表8。到2020年,25種礦種將出現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為國民經濟支柱礦種。各類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和存量將分別達到壹次能源總量的20%(7億噸油當量)、石油的68%(4654.38+億噸)、天然氣的32%(800億~ 654.38+億立方米)、鐵礦石的56%(3.4億噸標準礦)、銅的63%(480萬噸)。
(B)利用外國礦物資源的困難增加了。
根據“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原則,中國礦業“走出去”取得了很大進展,為緩解中國部分礦產資源短缺做出了重要貢獻。海外地質礦產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初步建立。援外基礎地質調查取得初步進展,為後續海外勘探開發創造了工作條件。然而,隨著全球競爭和國家經濟利益博弈的加劇,利用海外資源的成本急劇增加,風險加劇。
從國際供求格局來看,西方主導的資源供給格局和資源市場體系導致資源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對我國資源安全和經濟利益構成嚴重威脅。從2002年到2008年,石油、鐵礦石、銅和鎳的價格分別上漲了300%、460%、345%和448%。僅2008年,由於價格上漲,中國石油進口比上年多花了2800多億元;過去6年,中國鋼鐵企業因鐵礦石價格上漲支出超過7000億元,相當於同期中國鋼鐵企業利潤總額的兩倍多。礦產品價格上漲增加了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削弱了中國的工業競爭力,導致價格上漲,增加了國內通脹壓力。
作為壹個資源消耗大國,國際市場上的每壹個大動作都會對國際市場價格產生很大影響。國際資本投機、國際政治幕後操作和寡頭壟斷導致的國際資源價格劇烈波動,加大了中國大量進口礦產資源的經濟成本和政治軍事貢獻。
由於中國“走出去”起步較晚,很難在短時間內突破國際礦業既得利益的壁壘,獲得礦產開發的主動權。我國礦山企業缺乏國際競爭力,風險防範措施不足,抗風險能力弱,對資源風險、法律風險、政治風險等評估不足。,對國際慣例和共同規則的熟悉程度不夠,難以適應復雜的國際形勢。因此,我國對外磋商的資源開發項目大多進展甚微,正在實施的資源開發項目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中國作為壹個13億人口的大國,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對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產資源的巨大需求上是剛性的,把資源的供給完全寄托在國外市場上既不現實也不可能。隨著資源對外依賴的種類、程度和數量不斷增加,資源壟斷、控制和貿易摩擦日益增多,利用海外資源的風險急劇增加。能源和重要大宗礦產資源被別國控制,嚴重影響中國經濟安全。因此,立足國內,加強國內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安全對於維護我國資源安全和經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國內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產資源的潛力
中國大陸幅員遼闊,位於環太平洋、古亞洲和特提斯的交匯處。綜合研究表明,油氣、煤炭、鈾等能源礦產找礦潛力巨大,重點成礦區帶重要礦產資源成礦條件良好。通過加強地質礦產勘查,可以實現找礦突破,大幅增加我國礦產資源儲量。
(壹)地質找礦仍有巨大空間。
我國陸地成礦條件優越,過去的地質勘探主要在東部和淺層。隨著勘探技術和方法的不斷提高,西部和深部有很大的找礦潛力。占國土面積2/3的西部,已發現的礦藏數量僅占全國的14%,勘查程度極低,找礦前景十分可觀。研究表明,如果西部能達到東部的地質勘查水平,將新發現數百個大中型礦床,使全國已探明資源儲量增加1倍以上。東部雖然地質工作較高,但前期勘探深度較淺(300-500m),新的鉆探和物探成果表明,地下500-1000m甚至更深區域仍有巨大的找礦前景。專家預測,如果勘探評價深度擴展到地下2000米,我國金屬礦山儲量將大大增加。
(B)能源和礦物的潛力相當大。
(1)油氣資源潛力巨大。截至2008年底,預測石油資源量765億噸,累計探明資源儲量289億噸,資源探明率37.8%;天然氣資源潛力35萬億立方米,累計探明資源儲量7.8萬億立方米,資源探明率22.4%。科學評價和預測表明,東部壹半的石油潛力尚未探明,西部和海域3/4的石油資源潛力尚待發現。
(2)煤炭資源前景可觀。根據煤炭資源預測評價結果分析,預測資源量3.9萬億噸,累計探明資源儲量1.3萬億噸,資源探明率24.9%。煤炭資源總量十分豐富,但未規劃利用的煤炭資源儲量達6732億噸。精查和詳查未動用儲量主要分布在山西、陜西和蒙古。西部地區地質工作程度低,資源條件好,尤其是新疆,探明程度低,找煤前景大。
(3)鈾潛力巨大。根據核工業地質局對我國鈾資源總量的預測,預測鈾資源量為××萬噸,鈾資源累計儲量×萬噸,查明度為20%。鈾的總體資源潛力很大。根據鈾礦化地質條件,世界上有兩條洲際巨型鈾成礦帶貫穿中國,宏觀成礦環境優越,潛在鈾資源豐富。眾所周知,礦床外圍和深部、新區帶和新類型鈾礦床是今後鈾礦找礦的重要方向。
(3)重要礦產資源潛力大。
中國重要礦產資源潛力可觀,平均查明程度為35%。與已探明資源儲量相比,待探明資源中,鐵、銅、鋁土礦、鉛、鋅、金的潛力約為已探明資源儲量的2-3倍(表9)。
鐵:預測資源量6543.8+0.77億噸,累計探明資源儲量7654.38+0.4億噸,資源探明率28.7%。待探明的鐵礦資源集中在遼寧鞍山-本溪、河北冀東和四川攀枝花。
銅:預測資源量22649萬噸,累計探明資源儲量9949萬噸,資源探明率30.5%。待探明的銅礦資源主要分布在西藏岡底斯、西南“三江”和新疆天山壹帶。其中,西藏岡底斯成礦帶具有5000萬噸銅資源潛力,西南“三江”普朗有望形成18萬噸銅資源基地。
鋁土礦:預測資源量654.38+06.3億噸,累計資源儲量32億噸,資源識別率654.38+06.5%。待探明的資源潛力巨大,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南、廣西、貴州、雲南、重慶等地區。
黃金:預測資源量22529噸,累計探明資源儲量991,1噸,資源探明率30.5%。待探明的金礦資源分布在山東、陜甘寧川毗鄰地區、青海、滇黔桂毗鄰地區、秦嶺、冀東、河北、遼寧和西藏岡底斯。
鉀鹽:預測資源量20.7億噸,累計探明資源儲量8.9億噸,資源探明率30.1%。研究表明,中國具備尋找更多鉀礦資源的地質背景。除羅布泊、柴達木含鉀盆地外,還有滇西南古近系鹽盆地、鄂爾多斯奧陶系鹽盆地、四川盆地三疊系富鉀鹵水和雜鹵石礦床、柴達木西部新近系含鉀油田水、青藏特殊鉀鋰硼鹽湖等。
表9中國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潛力壹覽表
(四)礦產資源利用困難,振興潛力大。
在我國已探明儲量的159個礦種中,鐵、銅等重要礦種已探明儲量的礦床多為貧礦,已探明鐵礦中1/3為難選赤鐵礦。98%以上的鋁土礦是壹水硬鋁石型資源,加工能耗高。有些鉛鋅礦相當壹部分是氧化礦,難以有效利用。* * *原礦和伴生礦多,選冶難度大,綜合利用效率低。
中國有大量低品位難選礦物尚未被利用。如鐵礦石平均品位3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中國的鋁土礦大多品位低,質量差。銅礦石平均品位僅為0.87%。已查明的資源儲量中,難選鐵礦石85.8億噸,占總儲量的18.7%;銅礦為11萬噸,占總儲量的17.5%;鋁土礦2240萬噸,占總儲量的10.8%。
礦產資源利用效率普遍較低。45種主要礦產平均利用程度僅占探明資源儲量的57.9%,其中鋁土礦利用率23%,鈦利用率24%,鐵礦石利用率45%,鉑族金屬利用率48%。資源的稟賦特點,加上技術裝備水平相對落後,導致已探明資源長期利用率極低,資源浪費嚴重。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尾礦和廢石已成為最大的工業固體廢物,約占固體廢物總量的80%。我國現有尾礦庫2700余座,其中大型尾礦庫400余座。各種金屬礦山的尾礦總量約為60億~ 80億噸,且每年遞增3億噸,而尾礦綜合利用率僅為8.3%左右。
雖然這部分資源稟賦較差,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只有進壹步加強技術研究,給予政策支持,才能逐步實現資源的節約、集約和綜合利用。通過加強管理,推動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的空間很大。因此,提高礦產資源的節約、集約和綜合利用效率,可以將現有的潛力轉化為資源生產力。
三、中國地質環境狀況
(壹)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日益增多。
從目前情況看,國家和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方興未艾,大規模工程建設不斷啟動,礦山開發活動加劇,城鎮化進程加快,新壹輪農村住房建設高潮已經出現。三峽水庫、青藏鐵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等壹系列大型交通、水利、能源、電力、通信工程都位於或經過地質災害易發區。因此,未來壹段時間,我國地質災害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人為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處於快速上升階段,損失不斷增加,且這種趨勢將長期持續;短時間內很難扭轉地面沈降擴大的趨勢。大部分地區的沈降率仍處於高位,與之相伴隨的地裂縫災害愈演愈烈。巖溶塌陷集中在城鎮和礦區,規模越來越大,影響日益突出;海水入侵綜合防治措施在部分地區取得明顯成效,但總體形勢不容樂觀。據《中國地質環境公報(2004)》統計結果,2004年全國* * *發生地質災害13555起,其中造成人員傷亡或經濟損失5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976起。全年,* * *造成人員傷亡1407人,其中死亡734人,失蹤124人。人為因素已成為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我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數量和死亡人數與人類工程和經濟活動有關。如2001年,廣東省人為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有50起,占災害總數的64.1%,2002年達到83%,死亡人數占死亡總數的54%;200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突發地質災害70%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2002年達到83%,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92%。
(B)地下水資源形勢日益嚴峻。
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灌區每年缺水約300億立方米,工業和城市每年缺水約58億立方米。中國50,000多個城鎮和村莊中約有壹半缺水。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和城市用水量迅速增加,農業用水不斷被擠出,許多地區地下水超采。目前,我國共有56個區域性下降漏鬥,大部分發生在北方平原,部分含水層已趨於疏幹,調蓄資源明顯減少。地下水超采最直接的後果是可利用的地下水資源明顯減少,導致地下水資源儲量不足,嚴重威脅供水安全。如果發生長期幹旱或其他突發事故,不僅農業會因缺水而大幅度減產甚至絕收,大中城市的供水也會受到嚴重影響。比如2005年,東北松花江、廣東北江突發汙染事件,沿線城市供水不得不中斷。由於地下水不易被汙染,地下水的應急供水作用突出。隨著我國能源和礦產資源的不斷開發,地下水在城市供水和居民供水中的比重將不斷增加,在應急供水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對房屋、汽車等新壹代高端耐用消費品的需求與日俱增,不斷刺激化學工業和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加快城市化步伐,大量增加工業垃圾和城市垃圾。據世界銀行估計,目前中國制造業每年產生無害廢物約55億噸,有害廢物約7億噸。環境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於GDP的3.5% ~ 8%。危險廢物和地下水汙染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在壹些地方已經威脅到當地居民的健康。如遼寧省海城市汙水排放,造成五道河沿岸地下水大面積汙染。近年來,大磨村村民血栓性疾病和甲亢高發,死亡人數已達160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土壤汙染直接威脅著地下水水質安全。由於土壤和地下水汙染,農產品中的氟、鉻、鎘、鉛、鋅等有害元素嚴重超標。土壤和地下水汙染威脅農田農產品質量安全,導致農產品中有害殘留物含量增加,不僅影響居民健康,也降低了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三)區域地質環境質量下降。
目前,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約293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面積的30.5%,有近4億人生活在荒漠化地區。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迅速增加,北方荒漠化有逐年加劇的趨勢。據統計,每年3436平方公裏在遞增,導致每年荒漠化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開展我國北方荒漠化成因及演變的地質調查,調查評價荒漠化地區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措施的水土資源適宜性,探索荒漠化治理所需的臨界地下水位和土壤條件,是重要措施之壹。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地表水和地下水支撐著綠洲生態系統。無論是地表水利工程還是地下水取水工程,都是全流域水資源的地理再分配和利用,必然導致地下水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天然綠洲生態的生存。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可能導致不可逆轉的環境災難。中國西南巖溶地區石漠化嚴重。據2005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報告,西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面積占調查面積的14.2%,自上世紀末以來年均增長1650平方公裏,年均增長率為2%。在過去的10年中,5000平方公裏的石漠化面積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於復雜的地質條件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石漠化面積增加了25000平方公裏,石漠化加劇與改善的比例為5:1。
第四,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地質工作提供全方位、寬領域的服務。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地下水資源開發、國土規劃和主體功能區劃、農林開發、生態環境保護、重要經濟區建設、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都需要地質工作提供基礎支撐。
(壹)防災減災需要加快地質災害調查,增強監測預警能力。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涉及中國近50%的國土面積,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呈上升趨勢,每年造成約1000人死亡和數十億元的財產損失。緩變型的地面沈降、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在中東部平原和沿海地區迅速發展,對道路橋梁、防洪設施、地下管線、房屋等基礎設施造成嚴重破壞,每年造成經濟損失數十億元。目前,我國地質災害調查精度低,監測工作起步晚,不能滿足防災減災的要求。提高地質災害調查精度,加強監測預警能力建設迫在眉睫。
(2)重大工程和城鄉建設需要地質工作提供基礎保障。
未來5 ~ 15年,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工程建設處於高峰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正在實施或即將實施。高速公路、鐵路、內河航運、城市地鐵軌道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斷增加;港口、跨海大橋、海底隧道建設規劃;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和運行安全對基礎地質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對活斷層調查和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地下水資源勘查、山區和高陡邊坡地質災害防治、實時監測預警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做好農業地質工作,促進農業結構調整,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城市化要求做好城市地質工作,為城市規劃、市政建設、地下空間利用和廢棄物處理提供地質信息。今後壹個時期,建設任務很重,壹定要以地質勘探為基礎,避免決策失誤,盡量不走彎路或少走彎路。
(3)礦產開發和礦山環境保護需要地質工作提供基礎支撐。
隨著我國東部資源基地資源儲量的減少,我國的資源接替基地將逐漸西移。這些資源接替基地大多位於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頻發的丘陵山區。壹方面,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大量礦山工程設施的建設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對礦產資源安全生產和人居環境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另壹方面,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無疑會對地質環境產生很大影響,人為破壞巖土自然平衡,采礦生產中“三廢”的不合理處理,都會造成水土汙染和環境惡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保證礦產資源開發區采礦活動的安全和地質環境的可持續利用,迫切需要地質工作為整個過程提供基礎支撐。
(四)保護人民生活,改善生活環境,必須加強地質工作。
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地質環境的保護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用油、煤制氣和家居建材的消費需求日益增加,必須搞好地質勘探,增加能源和原材料供應。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防止有害元素超標引發地方病,迫切需要加強水文地質勘探,加快找水變水步伐。還要求做好環境地質工作,進行土地整理,防止地面沈降、廢棄物占用等礦山環境問題。
(五)國土規劃和主體功能區劃需要地質工作提供基礎地質依據。
國土規劃和主體功能區劃必須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水土資源、能源資源、礦產資源、巖石結構、地質構造等地質要素是資源環境的基本構成。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需要大量詳實的基礎地質資料。但我國完成的區域地質環境調查精度較低,難以滿足國土規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建設的要求,基礎地質工作水平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