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西姆機槍的信息
馬克沁機槍
馬克沁機槍
馬克沁發明機關槍。馬克沁在1883進行了原理試驗,並在1884獲得了專利。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壹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和氣體為動力的自動武器。其口徑為11.43毫米,槍重27.2公斤。采用自動模式,短後坐力(19 mm),水冷槍管。容量為333發、長6.4米的帆布帶用於彈藥補給。帶可接,理論射速600發/分,可單發和連發。也可以通過射速調節器調整到100發/分的慢射速。馬克沁機槍結構復雜,水冷槍管體積龐大,帆布帶受潮後可靠性變差,但在現代戰爭中已廣泛使用。
馬克沁重機槍——美國工程師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出身貧寒,通過勤奮自學成為著名發明家。1882年,馬克沁訪問英國時發現,由於老式步槍的後坐力,士兵的肩膀經常被打得青壹塊紫壹塊。這說明槍的後坐力有相當大的能量,來自子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藥氣體。正是從人們習以為常、視而不見的後坐力現象中,馬克沁找到了武器自動連續射擊的理想動力。馬克沁首先對壹把老式溫徹斯特步槍進行改裝試驗,讓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復鎖等壹系列動作。利用子彈在射擊時發出的火藥氣體,實現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減小槍支的後坐力。馬克沁於1883年首次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壹支自動步槍。後來,他在步槍經驗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和完善了槍管短後坐力自動射擊原理。他還改變了傳統的彈藥補給方式,制作了壹條6米長的帆布鏈。給機槍連續加油。為了冷卻因連續高速射擊而發熱的槍管,馬克沁還采用了水冷方式。1884年,馬克沁制造了世界上第壹挺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射速超過每分鐘600發。
馬克西姆重機槍成功後,許多國家紛紛仿制。壹些發明家和設計師改進和發展了馬克西姆重機槍的原理和結構。1892年,美國著名機械設計師勃朗寧和奧地利陸軍上尉馮·奧德·科萊克發明了最早的以氣體為動力的自動原理的機槍,這種原理被今天大多數機槍年所采用。美國槍械設計師B·B·霍奇基斯設計的1814機槍是最早的風冷機槍。這種機槍取消了水冷機槍上笨重的註水套,使機槍更加輕便。。
這是真正的自動機槍。它的自動動作是利用火藥氣體的能量完成的。子彈發射的瞬間,槍機與槍管撞擊,槍管在19mm的後坐力後停止。通過肘桿機構解鎖槍機,同時槍機繼續後坐,使槍管的部分能量通過加速機構轉移到機槍上,使其完成抽殼和拋殼,從而驅動供彈機構,使擊發機準備擊發,壓縮後坐彈簧,撞擊緩沖器,然後在彈簧力的作用下回縮。反復,每秒10次以上,每分鐘可發射600發以上子彈。
這種機械運動描述起來很復雜很抽象,但如果妳親自去看,人們會立刻驚嘆它的精巧和思維的奇妙。為了保證有足夠的子彈滿足這種快速射擊的需要,馬克沁發明了帆布子彈帶,長6.4米,容量333發。彈帶末端還有壹個鎖緊裝置,可以連接更多的彈帶進行長時間擊發。
機械裝置制造完成後,馬克沁想秘密進行射擊試驗,但風聲走漏了。英國劍橋公爵殿下風聞,趕去參觀小作坊,但皇室搬了家,後面跟著壹大批名流顯貴。在眾目睽睽之下,馬克沁機槍的肘關節像人的肘關節壹樣快速靈活地運動,子彈呼嘯如颶風。觀眾都傻眼了。從那以後,馬克沁和他的機槍聞名於世。
此後,馬克沁發明了壹種後來被廣泛模仿的油壓緩沖器,使機槍可以單發射擊,或者10發20發,或者將慢射速調整為每分鐘100發。馬克沁甚至設想給槍增加壹個機制,這樣手指離開扳機後機槍就可以繼續射擊,直到彈帶上的子彈打完。這樣,機槍手被打死後依然可以做出慘烈的貢獻。1891年,馬克沁成功地發明了壹種空氣制導自動步槍。56歲,以馬沃欽命名的機槍後坐力自動手槍問世。從此,自動武器的深淵就敞開了。“馬克沁”已經成為機槍和自動武器的代名詞。
今天我們要記住,正是在馬克沁機槍中,人類第壹次使用了復合彈簧、可靠的拋殼系統、皮帶供彈機構、加速機構、可靠的底隙調節、射速調節油壓緩沖器等機構。直到現在,專業槍械研發人員仍然遵循著馬克沁開創的火藥氣體能量自動擊發的三個基本原理——槍管後坐力、槍機後坐力和空氣傳導。《武器裝備百科全書》英文版說:“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標誌著壹個時代的結束。”從拿破侖時代就開始使用的戰術完全沒用了。"
胡作非為
馬克沁機槍壹誕生,就立刻在戰場上展現出了優異的性能。1893年,羅得西亞50名步兵用4挺馬克沁機槍擊退了5000名祖魯族人的猛烈進攻,戰場上留下3000具屍體。1895年,在阿富汗的奇特拉爾戰役和蘇丹戰役中,馬克沁機槍也給進攻的敵人造成了不少傷亡。1898年蘇丹恩圖曼戰役中,兩萬名伊斯蘭苦行僧被英國侵略軍屠殺,估計有15000人倒在馬克西姆機槍陣地前。在1899開始的布爾戰爭中,布爾人在沖鋒時受到馬克沁機槍的毀滅性打擊。
但直到1905的日俄戰爭,日俄之間激烈的機槍交火才使機槍的使用受到主流戰場的重視。那場戰爭,俄軍用的是馬克沁機槍,日軍用的是另壹種著名的機槍——哈奇卡斯機槍。前者在威力和可靠性上優於後者,尤其是在鴨綠江附近的大戰中,俄國人首次使用了帶盾牌的索科洛夫低輪馬克沁機槍,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機械的巨大威力使得當時許多著名的機械設計師都投身於機槍的研制。手槍設計大師美國人布朗寧也不甘示弱,於是他們相繼推出了多種類型的機槍。其中改進的勃朗寧M1901機槍在壹戰後期隨美軍進入歐洲主戰場,但並未發揮多大作用。因為質量問題,其殼體的後坐板強度不夠,以至於在連發射擊時後坐板斷裂。後來,布朗寧在變速箱後座上增加了兩個凸耳,創造了壹種全新的設計理念。
戰爭初期,比利時軍隊以軍犬的力量拉著機槍倉皇撤退。馬克西姆機槍的重量使其難以機動。
日俄戰爭中壹度與馬克西姆機槍旗鼓相當的哈契卡斯機槍也在壹戰中廣泛使用,當時由於射擊頻率高,加上冶煉和金屬材料技術不成熟,摩擦產生的高溫容易使槍管變形。起初人們想到了更換槍管,後來又發展出了壹戰時廣泛流行的水冷機槍,這就使得槍管在外觀上看起來又粗又圓。哈奇卡斯機槍的典型特點是水冷槍管前端有壹根細水管,便於水的流通。後來為了擴大散熱面積,人們還在冷卻管上加了壹些褶皺。
當時每挺機槍壹般需要四個人來完成操控和射擊。壹個瞄準,壹個補給炸彈,壹個觀察觀察,壹個協調指揮。但這種配置並不是絕對的。如果有必要,三個人和兩個人也可以完成拍攝。
壹戰中,坦克、裝甲車、飛機、軍艦甚至齊柏林飛艇都裝備了馬克沁機槍。人們在摩托車上安裝機槍,以便靈活地向空中射擊。由此可見機械化部隊的發展趨勢。反倒是比利時部隊的狗拉機槍,這是獸拉戰爭衰落的壹個證據。戰爭剛爆發,比利時軍隊在德軍攻勢下節節敗退的時候,是壹大群忠誠的軍犬拉著機槍完成了撤退。但無論是摩托車還是軍犬,都體現了馬克沁機槍機動性差的缺點。當時馬克沁機槍重27?22 kg,哈奇卡斯機槍重14?97公斤,壹戰中最著名的德國馬克沁MG08機槍重26?54公斤。對於炮兵來說,這個分量微不足道,但是對於以營連為基本作戰單位的機槍來說,士兵們就不堪重負了。於是人們開始嘗試制造壹次性使用的輕機槍。
從重到輕
當時壹個叫麥克蘭德的美國人設計了壹種輕機槍,可以單人攜帶,由彈托補給,兩腳支撐。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他把設計轉讓給了軍官兼發明家路易斯。1911年,劉易斯機槍在美國誕生。
但這種機槍並沒有得到美軍的青睞。路易隨後去了歐洲,在比利時找到了知音,拿到了訂單,開始量產。這個機槍重12?25 kg,槍托達到肩膀,單人攜帶使用方便。磁盤裏有97顆子彈。劉易斯機槍最引人註目的特點是槍管又粗又圓,裏面裝滿了金屬片。這種散熱方式比風冷不水冷更方便。後來就是這種冷卻方式的推廣,淘汰了水冷型。壹戰後期哈契卡斯槍族也推出了MK?1輕機槍。這個機槍也重12?25 kg,最初為騎兵設計,後來用於裝甲車。
路易機槍最早在比利時批量生產,其戰鬥力最早得到比利時軍隊的認可。壹戰初期,前線的德軍士兵第壹次聽到路易斯學會連續射擊的鳴叫聲時,就稱之為“比利時響尾蛇”。
路易機槍在世界空軍和飛機史上留下了更加顯赫的名聲。世界輕武器界公認路易斯機槍是世界上第壹種航空機槍。1965438+2002年6月,美國的Chantler上尉將Lewis機槍裝到壹架推進式萊特飛機上。飛機飛過目標後,開始向地面射擊。數百名記者迅速將消息發送到世界各地,成為當時相當轟動的新聞。
1965438+2004年8月,戰爭開始後不到壹個月,兩名英國飛行員擅自在飛機上帶了壹個劉易斯裝置,在1524米的高空向壹架德國飛機發射彈球,但未擊中。這次行動是機槍在空戰中的首次應用。然而,當這兩名飛行員向他們的上級報告這壹事件時,他們得到了英國當局關於在飛機上攜帶機槍的禁令。英國人害怕激怒德國,招致報復。但僅僅壹個月後,隨著戰局的發展,英軍正式下令給飛機配備路易機槍。
壹戰後,路易向美國財政部捐贈了6.5438億+0萬美元。這筆錢是美國政府用來購買劉易斯機槍的。
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只有德國才真正意識到機槍的重要性。當時德軍裝備了12500多挺馬克沁機槍。索姆河戰役是機槍史上最驚心動魄的戰鬥範例。1965438+2006年7月,德軍在40公裏的進攻前沿,以平均每百米壹挺馬克沁MG08機槍的火力密度,向14英軍師瘋狂掃射。壹天之內有6萬名英國士兵傷亡。機槍和血氣的殺傷力在這壹天達到頂峰。當年6月,自動武器的開創者馬克沁在索姆河戰役末期,在英國斯特雷沙姆去世,享年76歲。他死時既有英國國籍,又有英國王室的頭銜。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對馬克西姆機槍是敬畏的。
到壹戰結束,機槍才真正成為戰場上的主流。法國每個步兵師平均配備684挺機槍(包括576挺輕機槍),英國400挺(包括336挺輕機槍),德國324挺(包括216挺輕機槍),大大超過了戰爭爆發時每個師只有24挺機槍的數量。機槍在戰爭新貴美國發展最快,從戰前的每師18到1000(包括775輕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