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八字養生
曾國藩入京後註重養生之道。當時他經常感到頭暈目眩,身體虛弱,雙目失明,就和翰林院的壹群人討論養生之法。
唐景海是他最敬佩的前輩之壹。他曾經口授過養生、生活的秘訣,曾國藩牢牢記在心裏。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唐先生說,最重要的是靜。不靜則不密,不清則不清。壹切都是浮動的。永遠保持安靜。他還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個人的病,都是剛正不阿,各有所偏。他必須觀察自己的溺水病,並在這裏終身治療。"
曾國藩是壹個能舉壹反三的人。唐靜海的教誨,讓他有了很多養生的經驗。
鹹豐十壹年日記中寫道:“聖賢亦有‘怒欲’二字。能少忍壹時,不傷壹生,這是名言。”他還寫道:“保持家庭健康的方法,無非是懲怒、抑欲、少食多動。”
曾國藩解釋說,“懲怒”就是少生氣,“窒欲”就是克制情欲,“少吃”就是不要吃得太多,“多動”就是加強鍛煉。
他壹直堅持這八個字,也可以說是他養生的主要精髓。
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中提到了養生的方法,他總結為五個方面:壹是規律的睡眠和飲食,二是控制憤怒,三是節欲,四是睡前洗腳,五是兩餐後走三千步。
治愈憤怒意味著在減少憤怒的基礎上保持身體健康。睡覺吃飯洗腳是兩件事。興鋼公堅持了四十年,曾國藩也研究了七年。最近飯後三千步開始試行,之後壹直沒有間斷過。
曾國藩在給兒子的信中,用養生六件事鼓勵孩子:“第壹,飯後走壹千步;第二,我會睡覺洗腳;第三,胸部沒有刺激感;第四,久坐不動;第五,有頻繁拍攝的習慣;第六,天亮不點餐吃壹碗白米飯。”
飯後走壹千步就是我們常說的“飯後走壹百步,可以活九十九。”經常堅持,可以促進腸胃消化和血液循環,應該說是養生的良方。據說很多偉人都引用這個作為自己的養生方法。
睡前洗腳,中醫認為全身的經絡和穴位在腳上都有相應的反射區,經常刺激不僅能達到養生的作用,還能祛病強身。這從社會上流行的“足療”就可以看出來。據說曾國藩即使在戰鼓隆隆的戰場上,也每天堅持。
對於飲食,曾國藩對自己的要求是“睡而食之常”,“戒而食之,常以病治之。”他從不渴望食物的甜味。從這壹點可以看出,曾國藩的飲食觀念其實滲透著他的人生哲學。
對睡眠的理解,則從另壹方面反映了曾國藩的藝術觀。他提倡古人師法自然、天人合壹的思想。
在保健方面,他認為睡眠不壹定要“最好的睡眠打鼾方式,但可以做到無動於衷,豁達不累。”即使不睡覺,躺在那裏也能達到養生的效果。他經常“日落後在竹林裏打個盹”,然後去上班。
出汗真的對身體好嗎?
有人說流汗是對身體的“大掃除”。體內和體表的壹些汙垢會隨著汗液排出體外,身心仿佛得到了清爽。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古代重要著作《四氣調神論》中提到,養生要按照生、長、化、收、藏的規律,與自然變化相協調。冬天,如果還壹味追求出汗“排毒”,可能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生活在春天,植物開始發芽,動物開始活躍;夏天,草長了,動物長高了,長;夏秋之間,所有的植物都變得越來越飽滿,這就是變化;秋天收獲果實是收獲;冬天水果要藏起來慢慢用,這叫藏。
同理,對於人來說,冬天要把身體的精氣藏起來,不讓它“發泄”,這就是《論四氣與精神》中所說的“冬三月,是封閉的”。
很多人為了運動效果,在冬天追求濕漉漉的運動服,或者有些人吃完火鍋洗了個桑拿就出汗,不利於冬天的身體健康。
“冬天氣溫低,不容易出汗,‘氣’的損耗也小。但如果到了出汗的狀態,大概就是過度了。
壹方面,出汗時毛孔擴張,精氣會趁機‘溜走’,細菌也會有‘入侵通道’;另壹方面,人們在寒冷的時候容易感冒,這可能導致肌肉和關節損傷,甚至削弱他們的體質。特別是小孩和老人,冬天要避免出汗。"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也是有道理的。
首先,食補可以保持長期進補。壹般來說,藥補作用強,用量小,價格高。
其次,食補的好處很廣泛。藥不是壹般的營養食品,而是“藥三分毒”,不能簡單的隨便吃,而食補沒有這些缺點,可以長期服用。
如果只是想達到調養的目的,普通的食物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現在,通過飲食來抗疲勞、抗衰老、智能、美容、瘦身的理念已經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采納。並把它作為壹種保持健康的方法。
看來人們已經* * *意識到自己缺什麽,吃什麽了。
人們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采取不同的食療方法,以補其不足,以利其用。
藥物的滋補作用簡單,針對性強。食補有滋陰壯陽、益氣養血等多種成分的綜合作用,壹般可根據身體情況決定。
而且用於食補的食物大多性味溫和,長期服用無明顯毒副作用,有利於延年益壽,延緩衰老。
更重要的是,藥物可以彌補苦味,食補可以讓食用者享受食材的美妙滋味。這也是很多人選擇用食補代替藥補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