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兒童維權角度分析幼兒園小學化的危害?
在幼兒園,孩子在語言領域的目標主要在於聽力和表達、閱讀和寫作準備。
3-6歲的孩子心智還沒有發展到識別和理解抽象符號的水平。過早讓孩子學習拼音或讀寫,會導致孩子的認知過早符號化,思維發展僵化。不僅對孩子的語言能力沒有幫助,還可能在閱讀時分散孩子的註意力,甚至抹殺孩子對語言和寫作的興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形成厭學心理。
在這個階段,手指和手掌的小肌肉和骨骼發育不成熟,握筆的姿勢不正確,導致握筆的不良習慣,容易造成疲勞和指骨畸形。長時間寫字還會讓孩子很難保持正確的坐姿,可能會導致壹些不良的坐姿,可能會導致脊柱變形,對視力的正常發育有很大影響。
傷害2。過早學習數學會影響孩子邏輯思維的發展,有的孩子會討厭數字,進而討厭數學。
數字、加減符號本身對孩子來說是抽象的,沒有實際意義。事實上,孩子要到五歲才能形成抽象的數字概念。5歲以後,孩子可以在沒有實物支持的情況下加減十進制數,學會100以內的計數。在這個階段,孩子對對數和的理解和運算會變得簡單,能夠達到真正的理解。
孩子學數學太早。因為太抽象了,孩子只能機械地做加減法,不僅很枯燥,孩子學起來也很吃力,甚至很痛苦。這樣做會阻礙孩子邏輯思維的發展,對實際的數學能力沒有實際幫助,會造成孩子對數學失去興趣,甚至開始討厭數學而不去學。
傷害3。不利於兒童身體的正常發育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嚴重危害兒童的身心健康。
學齡前兒童處於長身體階段,身體和神經系統還比較薄弱,這就決定了他們不是“坐下來學習”意義上的學生。如果孩子長時間被迫集中註意力,大腦容易疲勞,對月經系統造成損害,使孩子變得遲鈍。過早過多的規範性學習不利於孩子肌肉骨骼的發育,會導致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癥狀,給孩子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危害。
幼兒園的“小學化”超越了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要求幼兒學習和完成作業的做法違背了幼兒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和認知規律。讓孩子寫字計算,強制學習。他們被剝奪了“玩”的時間,沒有自由,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都無法發揮。孩子變得像“小大人”壹樣,很笨。
孩子們過早地背負著繁重的課業,活潑的個性受到壓抑和破壞,心靈受到創傷,難以形成開朗、積極、樂觀、自立、自信、自尊的人格,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傷害4。拔苗助長,對孩子進入小學後的學習有負面影響。
很多家長不知道學前教育應該教給孩子什麽,而是把小學學的知識提前塞給孩子。學前階段的孩子,智力和能力都達不到,壹定學不好。結果孩子會失望,會反感。再加上家長的責罵,老師的批評,孩子厭學是必然的。這對孩子的傷害很大,和拔苗助長沒什麽區別。
即使有些孩子勉強學,進入小學後成績也不壹定好。小學復讀相當於復讀壹年,孩子看似懂,沒有新鮮感。
枯燥的重復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很容易因為我已經知道了而無法專心聽講,養成註意力不集中、聽課不認真、小動作多、不完成作業等不良學習態度,影響所有學習任務的完成,成為老師和同學眼中的“差生”,從而使孩子對學校和學習產生厭惡和厭煩情緒。
很多家長總是抱怨孩子不學習,不爭氣。其實最應該檢討和受責備的是家長自己。孩子本來是壹棵好苗子,卻被妳的急功近利“拔”了,甚至“枯萎”了。這種“小學化”的教育方式,只不過比“早起”更好,而是把孩子送去“趕夜班”。
擴展數據
幼兒教育最忌諱“急功近利”
我國正式頒布的《幼兒園工作條例》明確規定“遊戲為基本活動,寓教於樂”,遊戲被確定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暨南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副教授張素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於孩子來說,遊戲是最有利於他們身心發展的練習形式,在遊戲過程中有充分的機會讓他們身心發展。
學者張素玲說:我堅決不贊成幼兒園掃盲。幼兒園教育的關鍵是培養孩子的各種興趣,包括閱讀興趣和識字興趣。當然,個別孩子確實對識字有特殊的興趣。他可能是自己學的,這當然是可以培養的。
但是如果幼兒園包括家長強迫孩子學習,讓孩子失去了這種對識字的興趣,那麽孩子進入小學以後就會適得其反。
張素玲認為,急功近利是孩子教育的大忌。“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教育上的壹點小問題時,都會異常焦慮。
有些孩子因為學前識字不多,短時間內可能會有影響,但這並不代表妳的孩子三四年級以後就會有影響。在孩子的教育上壹定要堅持正確的立場,不要因為別人怎麽樣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