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古琴名曲有哪些?
作者簡介:郭冕,王楚人,南宋末年浙江永嘉人,著名鋼琴家、古琴作曲家、教育家。浙江古琴學派創始人。南宋末年,學派的秦學者毛民忠、楊贊、許等在景春(1260-1274)拜他為師。毛民忠的《木刻歌》、《漁歌》之所以流傳,是因為毛蔔師元強烈的民族意識。但後世的音樂人壹直認為這些曲子在技巧上的成功與郭冕的造詣密不可分。郭勉的事跡只散見於宋代余德琳的《裴頠齋文姬》和覺遠的《榮慶居士記》中,卻沒有名門貴族楊纘及其門客那樣多的記載。吳縣蔣文訓在論述琴派時,提到嚴天池說嚴氏琴“受陳星元影響,後謚號標榜者稱嚴氏而非陳氏。難道不是宰輔之子,提督之尊,足以轟動天下?”楊纘和郭勉似乎也是如此。
3.高山流水
這首曲子有700年的歷史了,可能是中國最著名的古樂了。
鋼琴曲《山流水》流傳於戰國時期,所以也有人說《山流水》是博雅所作。在先秦時期的《列子》中就有,在《呂氏春秋》中也有這個傳說。據說博雅擅長古琴,鐘子期擅長聽力,博雅擅長古琴,誌在泰山。子曰:善如古琴,雄偉如泰山;瞄準流水,孩子會說:如果海洋像流水,博雅讀的東西會贏在孩子身上。鐘子期去世了,博雅再也沒有彈過鋼琴。後來因為“高山流水”的比喻。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的《魔秘譜》(朱權寫於1425)。裏面錄了兩首《山》和《流水》。這本書只有壹首歌,到了唐代,分成兩首,不分小節。可以看出,“山流水”“山”“流水”三部曲其實是同壹個軌跡。這個譜中“山”和“流水”的解法是:“山”和“流水”是兩首歌,但只有壹首。第壹誌向是關心山川,說仁者樂山。兩千多年來,《山》和《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歌曲,連同博雅古琴遇知音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山與流水”:博雅在彈琴時可以表現出“山中之誌”或“流水之誌”。和他的好朋友鐘子期可以完全準確地欣賞他的音樂表演。唐代以後,發展為《山》和《流水》兩部獨立的鋼琴曲。其中歌曲《流水》在近代發展較多,尤其是《天聞閣琴譜》中川派張空山寫的《流水》。由於充分運用了“滾刷”等指法,進壹步表現出流水湧動的效果。
手冊:也是朱權《魔密手冊》中的第壹本書。但目前玩《流水》的人都是用張空山的《流水》。張空山的流水只有天問閣秦譜(1867)的印本才有,而四川華陽顧玉成傳的張空山流水的鈔本(1808-1876)卻大相徑庭。1850左右,張空山在武漢的譜展不壹樣。
曲清:朱全緒說:“《山》和《流水》兩首,只是壹首。初誌為關山,仁人之意為樂山。後來的誌向是關心流水和智者樂水的意義。到了唐代,就分成兩首,不分段了。到了宋代,“山”分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據《秦史》記載,列子雲說:“……伯牙從此不彈弦,終身不彈琴。”所以就有了《山流水》這首歌。"
《山》和《流水》兩首歌,從明初開始演變。朱權的《魔秘手冊》前半部分寫在壹個叫《太古神品》的類目裏。“山”較短,“流水”較長,且不分段,證明他在暗示自己編的是唐朝的曲子,指法確實有唐末宋初的痕跡。明中葉葉的《馮諼品》(1539)中,這兩首還是前短後長,只是換了指法。至明中葉,鄭《琴譜真事》(1585)有高山四段,流水八段(他加了後記)。此時供奉在朝廷的高山也是四段,流水也是八段(按臧純吾65438+的琴譜)然而,距離楊彪正字法只有十五年。同樣在南京出版的楊倫《博雅新法》(1600),把高山變成了六段。由顏回(1647,但他在萬歷1600左右已經在琴壇小有名氣)的殷野密語,將高珊分為八段。從此清朝所有的“高山”都是八段位。
從楊彪的計時來看,《流水》本來是八段,但在張空山的《流水》中,在原來的第五段和第六段之間加了壹段,變成了九段(見高山文)。增加的那壹段,也就是《張譜》第六段,用的是所謂的“七十二滾筆”手法,模擬春天滴水之聲。田文·蒲鴿為這些滾動筆畫和滾動筆畫中的和聲設定了壹些新的指法,但這非常令人費解。張自己在《小識》中寫道:“於幼師隨馮先生彈琴,口授之。《尚義》和《善於》是最難學的歌曲。而且各譜收集的“流水”雖然不壹樣,但其實是差不多的,只是這個練習的六個段落完全是暫停的。已經有很長壹段時間了,余開始傾聽他的精神……”我們現在還沒有馮的資料,但由此可以看出,張空山的《流水》會有另壹個版本。顧玉成本來對這壹段用的是傳統的滾筆和旁註,但不是很混亂。顧的譜在模擬的水流中有很強的旋律感,而天問歌的譜更貼近模擬的水聲。
4.玉橋問答
音樂書:魚柴問答是流傳了幾百年的名曲。歷代樂書中有30多個版本。樂譜最早見於《興莊太陰續樂》(1560明代蕭鸞所作):“古今繁華廢如壹掌,青山綠水固聲。經過壹千年的得失,這只是壹個詞。“音樂通過漁樵的對話,歌頌了青山綠水之間的自然風光。歌曲中壹些無憂無慮的樂句通過移花接木的方式重復或再現,形成了問答的對話效果。還有壹些模擬搖船砍樹的效果,引起了對漁民生活和柴火的聯想。還有明中葉楊葉出版的《琴譜真實故事》(1585)和明清以來出版的其他20種琴譜。曲風中等,明各譜多詞,清各譜無詞。現代秦雪·晉楚說它“寓意深刻,神態灑脫,但雄偉的山,壯闊的水,斧的丁丁,聲的嘆息,若隱若現於指下,直至問答期,使人聯想到山。“這首歌反映了壹個隱士對漁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擺脫世俗事務的羈絆。音樂因其準確生動的形象,近幾百年來在音樂家中廣泛流傳。
樂曲開頭曲調悠然,呈現出壹種飄逸灑脫的風格,上下句的呼應引起漁樵對答的場面,表現出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以及新音調的不斷加入,再加上滾動手法的運用,在第7段達到高潮。形容隱士豪放不羈的情形。其中,投刺三彈的技法所產生的強音,要與分段的節奏相協調,使人感受到巍峨的群山和樵夫擊鼓斧的聲音。1段結尾所呈現的主題基調,在整首歌中反復移調變化,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曲清:對這壹樂序:《漁父問答》,古曹也。查遺譜用指法,無音文字;《秦時》有文音無指法。“現在,有必要將音調設定成音樂,讓擅長打鼓的人知道他們的歌曲古老的純樸...但微妙之處在於貪而偏袒他人,能智乎。”他的邊緣詞,像漁歌,有很健康的含義;清代《玉橋問答》的歌詞全部由倫作詞,專門為月亮作詞(比張原詞簡單)。他的歌詞大多是文人寫的,比較“雅”。王光祈在介紹這首歌的時候也用了楊倫的旁白,所以楊倫的歌詞流傳很廣。更受歡迎和有意義的楊的歌詞已被遺忘。大多數音樂書籍都說這首歌是楊的創作,所以楊的原創歌詞值得重新介紹。楊彪說的原話是:
在第壹段中,漁夫問喬:“妳想要什麽?”喬答於曰:“數椽子,樹青山綠,去時可還。”:生活不在西方;“斧重,山在雲端。”
在第二段中,漁夫又說了壹句話:“草木若遇春,生意勢不可擋;換成工資,成長!”柴火答道:“木可以生火,火可以煮東西,火和木,世界上有誰?山樹之性,亦當生而枯矣;”剪了之後會更漂亮,拿了之後會更有葉。”余奈笑著說,“因為木求財,心更貪;“發財了,心裏總要受辱。”
第三段,喬說:“過去,不富裕的時候,他隨身帶著書,壹起讀書。剛開始,他趕著車馬,就失去了蹤跡。妳知道嗎?”我今天抱著柯去砍柯,最後會有壹個會。“總會有見面的。”
第四段,喬說:“孩子怎麽了?”古玉答道:“壹桿壹船;五湖四海,讓我自由行;”我很高興回到壹排。"
第五段,柴火說:“人活著的時候,吃喝玩樂,渾水摸魚,是和平的,警察妳受不了;孩子掛在土地上,用姬旭的心太多,對生命有害!?”於也說,“我並不專於坐收漁利和拋尼龍餌,但我愛美麗的風景。"
第六段,喬說:“不要以豎釣為目的?坐在家裏沒有貪念;”今天我是壹只站在巖石邊緣的水獺。我為什麽要忘記月亮?"
第七段,余乃西說:“呂望在渭水上,四輪半卷在海霞裏;總有壹天,我會遇到文王的日子,我會坐車去北京。”嚴嘉說,這是正確的時間和方法,鷹顯示,使城市和平。"
第八段,柴打擔子說:“子在河,我在山,壹舉兩得;不要視山川為閑情,匆匆壹瞥。我是兒子,不用再爭了。我不是兒子,所以我不說空話;不如弄個紅鱗鯉魚,燒個火蒸壹下,笑壹笑。"
第九段,余乃西曰:“不獨舊溪山;將來見龍顏,但棄雲峰煙酒業,旱中求雨,巨川歸舟。感嘆人生可以有幾何歡喜。”
5.平沙落雁
圖譜:最早刊於明代正宗古音(1634),又名《平沙落雁》。自問世以來,已出版了50多種音樂集,音樂流派眾多。只有1962出版的第壹部古琴曲集收錄了六位音樂家的演奏樂譜。這首曲子的作者是唐代的陳立昂。宋代毛民中、田誌翁說的話,明代朱權也說過。因為沒有可靠的史料,所以很難證明是誰寫的。也有人說最早見於明末殷野的《顏回密報》(1649年出版)。自明清以來,已有近40種音樂書籍。根據戴的《之夢》改編,殷野早年師從紹興籍鋼琴家王本武。曲體中等。原文沒有文字。在明代,這首歌叫《平沙落雁》。旋律悠揚流暢,通過忽隱忽現的大雁描寫了大雁落地前在空中盤旋的場景。
“平沙雁”的含義和各種琴譜有不同的解法。《正宗古聲》壹歌中說:“以秋為例,秋高氣爽,風平浪靜,沙平浪靜,雲程萬裏,天飛揚。用洪湖的眼光寫伊勢的心。.....三起三落的完美節奏。第壹部戲如鴻雁之客,天上極空靈,雁列相諧,隱而顯,若來。它想墜落,想環顧四周,想在空中盤旋;也會跌。呼吸聲傾斜,繞著大陸掃了三圈。它倒下了,這需要另壹個。三五成群,飛來飛去,睡來睡去,正合適:母子相讓,亦可嘗之。”這種對鵝本性的解題描述極其深刻生動。整首歌委婉流暢,雋永清新。
曲清:秦樂出現於明代,明清無序跋。根據上江秦家的傳說,它是邱虹的刪節版。那麽,它的旋律應該分為“平沙聚晚”、“遠下平沙”、“隨葦飄零”、“南淮北”四個小標題。王慶山的《炙心翟琴譜》據說是宋末毛民中所作,而勤琴韓偉的《交安秦譜》據說是明初朱權所作。這和《邱虹》的作者壹樣神秘。朱權在《邱虹序》中說,《邱虹》作者懶在西江,詩狂在天堂。有人認為《邱虹》是朱權自己寫的。但根據傳說和邱虹的原話,它是以邱虹“身在南方,身在北方”的悲情為基調,又似毛民忠鋼琴家郭冕的作品。這首歌的意境和作者應該還是存疑的。這是鋼琴音樂書籍數量最多,出入最大的壹本。目前也是玩的人數最多,出入最大的壹個。
6.春天和雪
古琴十大名曲之壹。相傳為春秋時期晉國或齊國劉所作。《陽春》和《白雪》是現存樂譜中的兩部器樂作品。陽春取萬物知春,風清氣爽之意,白雪取凜然清凈,雪竹林之意。
《陽春:陽春白雪》被稱為曲高和寡婦的代表作,後被分為兩部不同的作品。《解謎》中說“花萬物知春,風無動於衷。”
9.梅花三巷
古琴十大名曲之壹。這首歌通過梅花白、香、耐寒的特點,謳歌節操高尚的人。歌中的異域曲調在不同的位置重復三次,故稱“三招”。
《梅花三弄》是壹首古琴曲,改編自笛子。整首歌展現了白梅花的高潔和傲雪霜雪的高潔。
梅花三弄:古琴音樂。又名《梅花引子》、《玉妃引子》,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梅花代表作,《魔秘樂》記載此曲最早由東晉桓伊演奏。
7.胡佳十八拍
古琴十大名曲之壹。根據同名詩歌改編的音樂。反映的主題是“文熙歸漢”。漢末戰爭期間,蔡文姬在南匈奴生活了十二年。作為左的妻子,她非常想念自己的家鄉。曹操派人帶她回大陸時,她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兩個孩子。回家的喜悅被骨肉分離的痛苦淹沒,她的心情十分矛盾。
據說是寫的,由18首歌曲組成的聲樂套曲,由秦伴奏。“派”是突厥語中的“第壹”,故名“胡甲”,這也是為什麽琴聲融化了胡切的哀嚎。
唐代鋼琴家黃以擅長演奏這首曲子而聞名。李傑《聽董大吹檄文》有雲:“蔡夫人作此曲譜,久逐十八節,連韃靼人淚流邊草,漢使傷心歸客。”在琴樂中,文熙以聲移情,借用了胡佳善於表達鄉愁和憂傷的音樂,融入古琴的音色,表現出壹種高貴的怨念。
目前有兩種傳記。壹個是明代《秦時》(1611年版)中的秦頌,其詞是蔡文姬的同名敘事詩;壹、清初承鑒堂琴譜中所錄的獨奏音樂及其後世樂譜,後者在琴壇廣為流傳,尤以王之齋琴譜中的記譜法最具代表性。
全曲* * *十八段使用了龔、鄭、於三種調式。音樂的對比和發展是鮮明的,分為兩個層次。前十拍主要描寫作者在胡迪時的思鄉之情。後壹個層面表達了作者告別年幼的孩子時隱藏的痛苦和悲傷。
這首歌的整首歌曲都離不開“悲傷”這個詞,這個詞被改編成了管樂獨奏。吹奏管樂器時,哀怨悲切的聲音直透人心,高者悲,低者深而悲。
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譽為“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受贊賞的抒情詩”。
樂書:現存的胡家十八拍樂書,最早見於清初成劍堂樂書。經過幾代人的加工和發展,這首歌的音樂部分已經脫離了詩歌的束縛,充分發揮了器樂的表現力。《五指齋琴譜》公布了其蜀派樂譜,同時公布了吳派的歌詞——即原詩《胡笳十八拍》,說明詞曲本來就是合二為壹的。這首曲子記譜法很精細,旁註也很多,最受音樂家們的喜愛。目前是按照這個版本播放的。
曲青:這是根據壹首同名抒情詩改編的鋼琴曲。《胡笳十八拍》為南宋朱(公元1130-1200)所作。以下是蔡琰的詩,尚流和王安石的胡笳曲。詩深刻感人,表達了蔡琰思念家鄉、送別幼子的思想感情。詩中有“弦斷腸”“欲停奏”“弦急調悲”等多句,可以認為是專門為秦歌而作。
音樂是否與詩歌同時創作尚未得到證實。但是從形式到內容,兩者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同題材的秦樂始於唐代,即較早傳入的賈和小虎賈。南唐時蔡儀寫了小虎甲的《十九拍》,北宋時的琴曲中出現了別胡爾和夷戶爾。北宋吳還寫過王安石的《胡笳詩》。流傳至今的胡笳十八拍,屬於後者。
面對來自北方的入侵勢力,宋當局壹再忍辱退讓,愛國人士無不為此痛心疾首。陸遊和辛棄疾的詩就代表了這樣壹種強烈的愛國熱情。愛國文人也用傳統題材來抒發感情。王安石、李、李綱根據蔡琰《哀怒詩》創作的《胡笳十八拍》就是這種歷史形勢下的產物。李綱在《胡笳詩擬序》中明確指出:“靖康之事,可為萬世之憂。”閑暇時,我會聚精會神寫句子,聊天寫不完的哀雲。靖康(公元1126年)以後,北方領土很大壹部分喪失,南宋開始。李剛模仿蔡琰的詩風,只是為了寫現實生活中的“無限哀愁”。
南宋滅亡後,汪元量帶著“三宮”北上,在獄中為文天祥演奏“胡笳十八拍”,也是亡國和“無盡悲哀”的表現。胡佳十八拍悲憤的曲調,壹時間引起了眾多愛國主體強烈的* * *聲。有人說:“我失望,難過,憤怒,想著怨恨,多少感慨,就發《胡佳十八拍》。”有的說“拍胡甲中音節,燕山獨立。”還有人聯系自己歸鄉的迫切心情,寫道:“蔡延思雙臂欲飛,琴聲助奏,太悲”(全見《秦書全集》)。可見,這壹時期音樂的產生和傳播絕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社會原因。
《胡笳十八拍》壹歌中唱道:“戰後尋路,百姓流亡,悲哉。”通過描寫漢末戰亂帶來的苦難,來控訴宋末人背井離鄉、慘遭蹂躪的同樣經歷。“爭和”是統治階級之間爭權奪利造成的,各族人民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羌族狂舞,謳歌,兩國交朋友,所以開戰”,表達了各族人民團結、反對分裂、友好、反對戰爭的共同心願。人們對殘酷的現實提出了壹個尖銳的問題:蒼天有眼嗎?問上帝有沒有「靈」?這其實是對統治者的強烈抗議;問“戰場什麽時候會停止?”這種怨念,在《六合》中是“浩如煙海”和“不被允許”的。
賈:唐代著名鋼琴家董和薛擅長演奏此曲。當時還和小胡佳壹起叫胡佳二本。流行於初唐的朱家聲和沈家聲,就是以這兩首歌而出名的。董繼承了這兩個學派的傳統,對列傳進行了整理。歌曲存在於《魔秘譜》中,有十八段。
《小胡笳》:唐代著名的鋼琴曲,與《胡大笳》並稱《胡笳二書》。《魔秘譜》將其收錄在《太古神品》中。其曲式更多地保留了早期秦音樂的特征,與《廣陵散》的作曲非常接近,為理解古代秦音樂作品提供了壹個不可多得的範例。
8.陽關三疊紀
古琴十大名曲之壹。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99~759)的詩《寄元二十岸》所寫的鋼琴曲。王維這首詩在唐代以歌的形式廣為流傳,被收入《益州大曲》第三段。唐末詩人陳濤曾寫過這樣壹首詩:“宋第三次在益州,唱的是防禦由幽成的話。”說明與唐代大曲有壹定聯系。後來被編入秦腔,以秦頌的形式流傳至今。王維的詩是寫送友人在關服役的:“渭城輕塵於雨城,客舍青柳色;勸妳多喝點酒,西出陽關沒道理。“樂譜放入鋼琴曲後加了壹些詞,加強了離別的情緒。樂譜最早見於漸變色演繹的鋼琴譜(1491年前),還有1530出版的《發明鋼琴譜》等十幾種不同的樂譜。基本上壹個曲子反復改,唱三遍,所以叫“三折”。每疊分作壹疊《何晴街當春》作為引語,其余全是王偉源的詩。後半部分是新的歌詞,每壹疊都不壹樣。從音樂上來說,後半部分有點類似於副歌部分。這首鋼琴曲音色樸實,充滿激情,尤其是其中後半部分的八度跳躍,以及在“歷盡艱辛”處的反復呈現,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即將遠行的朋友們無限關懷和懷念的真摯情感。
圖譜:明代,見於五種期刊,均有歌詞。但是有三個不同的派別。最早看到的是鄭德和德國之間的謝琳的《太古的遺產》(1511)。沒註意調式,用很簡單的演奏方法把王維的《圍城曲》原詩彈了十三遍,基本沒有音樂價值。嘉靖年間傅晶黃龍山刊《發明譜》(1530)和萬歷年間南京楊倫刊《太古裏遺》(1609)為九首中型樂曲,音色蒼涼(25弦各壹徽),而《渭城曲》則飾以相當精美的文字。但曲調和詞有些不同(清同治年間l866年黃小山的《西韶歌琴譜》將歌詞和音樂縮減為七段,但曲調不同,可能是他自己改編的)。萬歷年間在南京出版的《沁普真人真事》( 1585)和萬歷年間在福建出版的《太谷尹正》( 6544)但歌詞的旋律不壹樣;雖然它們也是淒涼的,但楊彪被誤解了這種淒涼的調子,他只繃緊了五根弦。“雖然張憲義手頭有兩到五根弦,但他避免彈奏第二根弦。總的來說,這首曲子是明代混的,也可以說是不成熟。目前鋼琴演奏者都在演奏清同治年間上海人張合的琴書《秦進士門》(1867),也是由張合的鋼琴家蒲城朱()改編的壹首歌詞與明代完全不同的三段小鋼琴曲。
《陽關三層》:唐代詩人王維的壹首詩,名為《元二使安西》,廣為流傳。除了在音樂中演唱,它甚至被創作成陽關三層的鋼琴曲。這首歌最早見於尹哲秦子音樂,旋律稍作變化後重復三遍,以表達唱三聲嘆息和告別的真摯感情。
唐代王維的《兩使安西》是壹首著名的送別詩。當時大曲裏曾經用過,叫衛城曲。用這首詩作為歌曲的鋼琴曲最早見於尹哲的《說文解字》(1491)。目前流行的鋼琴曲《陽關三層》是將原詩反復發展為三段而得名。音樂能緊密結合詩歌,深刻表達詩歌中離別的真摯情感,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
曲清:人們都知道“陽關曲”是送別的意境,但王維的原詩只用“人無因”四個字寫情懷。所以樂手們都想豐富它的內容,這也是《陽關三記》很多歌詞不壹樣的原因,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有壹些不同的情感表達。個人配樂,個人作詞,個人作詞。
2.廣靈散
廣陵散:又名廣陵散。
圖譜:最早見於明初朱權的《魔秘圖譜》(1425),後見於明中葉的另壹版本(範慧馮諼品)(1539)。最早見於明代朱昌芳的《正宗古音》(1643),後見於清代秦的《琴譜》。這兩本書也見於民國初年秦雪叢書(1912)。前者是四十五大曲;後者縮減為九段中型曲。沒有言語。
《魔秘譜》的編者說,這個譜是隋宮傳下來的,從唐朝傳到宋朝,代代相傳。譜中的小標題有“取朝鮮”和“投劍”。因此,接近它的人認為它源於聶政在《曹勤》中所載的《刺殺朝鮮國王之歌》。現存樂譜四十五段,其中首末段似乎是後人所得,而正音前後三段很可能保留了相和大曲的形式。
東漢蔡邕寫的《曹勤》講了與宋有關的歷史故事:聶政是戰國時期的韓國人,他的父親因為鑄劍被韓國國王殺死。聶政沒能為父親的遇刺報仇,卻毀容進山學琴10多年。我帶著絕技回韓國的時候,誰都不認識。於是,在尋找機會入宮為韓國國王彈琴時,他從琴肚中抽出壹把匕首,將韓國國王刺死。當然,他自己也壯烈犧牲了。現代鋼琴家白認為此曲源於系列中的河間雜曲拉曲。
蔡邕原文:“聶政刺高麗王”就是聶政幹的。政治之父是汪涵誌堅,如果未能到期,國王會殺了它,現在的政治也不會誕生。當他強壯的時候,他問母親,“父親在哪裏?”媽媽告訴我的。政治欲殺韓王,是學畫入宮,拔劍刺王,而不是,出城。去泰山,會神仙,學打鼓,畫身體,吞炭變聲。七年後,我成為了壹名鋼琴演奏者。我想入韓,我跟老婆說我買個梳子,對老婆笑,她老婆會哭。鄭說:“妳為什麽哭?”妻子說:“我丈夫聶政已經旅行了七年,所以我壹直在做夢。“妳對著妾笑,牙如政牙,痛哭流涕。這位官員說:“世界上每個人都是輕蔑的。如果妳在政治上盡力了,妳為什麽哭?“就是不去,回山裏去,擡頭看看天,嘆壹口氣:“哎呀!“說起來容易,我要替我父親報仇,但就我妻子所知,我父親該在什麽時候替我報仇呢?”他幫石頭把牙打下來,留在山裏練了三年功,在韓國舉行,所以人們對政治壹竅不通。在政鼓和琴缺席的情況下,觀眾去旅行了,馬停下來聽聽韓國國王。王見之,令其彈琴,政扶琴而唱之。內刀在豎琴裏,於是官府左手持衣,右手持刀,刺死韓王。他說,“沒有什麽能讓生命對它的父親隱形,但它能被制造出來嗎?”當妳殺了壹個君主,妳就知道什麽時候去碰妳的母親,就是剝了妳的皮,破了它的形,所以誰也不能知道。這是壹個小小的政治城市,它的邊上掛著金字:“凡認識此人者,賞千斤黃金。”然後壹個女人走過去哭著說:“嗯,給我爸爸報仇?”顧說,城裏人都說,“此所謂也。”為父報仇,明知道我應該是母親,是在從犁上剝我的臉。為什麽妳愛女人的身體,卻不贊美我兒子的名字?“他反而壹邊抱著屍體壹邊哭,委屈被堵住了,於是死了脈。因此,他說,“聶政刺傷了朝鮮國王。"
據《戰國策》和《史記》記載,韓國宰相晏仲子與宰相夏磊有世仇,而聶政與晏仲子交好。他為晏仲子刺殺韓翔,體現了壹種“士者自知必死”的情懷。這是壹個普遍的看法,魔秘譜中這首歌的歌名就是來源於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