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提前幹預疾病,獲得健康。

提前幹預疾病,獲得健康。

“我們每個人在某個人生階段的某個時刻,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疾病。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受社會-生物-心理-環境綜合因素的影響。人的健康長壽60%取決於後天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而病後醫療的貢獻只占8%。”

這段話出自《被誤解的醫療》,作者:中科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心內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蔣·。浙江省醫學會心電與起搏分會常委,寧波市醫學會心電與起搏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高血壓與心腦血管病防治雜誌編委。

《被誤解的醫療》這本書包含三章26篇文章,闡述了三大問題:第壹,問問自己的健康觀是否正確;診療,醫療要以病人為本;正面面對,讓我們回到最初的醫療。

在看醫生之前,先問問自己的健康觀是否正確。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僅是身體上沒有疾病,還包括心理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和道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影響因素構成的報告,健康= 15%遺傳因素+10%社會因素+8%醫療條件+7%氣候條件(環境因素)+60%生活方式。

不難看出,醫療條件對健康的影響只有8%。而壹旦我們感到不適,就會去醫院看病。有些病其實不需要看醫生,比如普通感冒。這些“看病”並不壹定是真正需要的,逐漸演變成了醫院繁榮的“主力軍”。去醫院,妳得早起排隊。有的醫院科室要提前壹周預約,甚至有的名醫都不能提前壹個月預約。

有人會說,生病了不去看醫生,不能對癥下藥,反而會耽誤病情。這確實會發生。我家孩子小時候感冒咳嗽。他在家吃了壹個星期的藥也沒有好轉,反而咳嗽的更厲害了。後來我去醫院驗血,想知道是什麽引起的炎癥。對癥用藥後,病情很快好轉。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自然是不壹樣的。

孩子小,有病不舒服,不具備基本的判斷能力,還是馬上看醫生的好。但是,成年人要樹立正確的疾病觀。近60%的疾病是自限性疾病(壹段時間後自動好轉的疾病),這類疾病不需要看醫生。

100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不到50歲。今天,人們的平均壽命是70-80歲。人類壽命的提高離不開醫學的進步,但在壹些“慢性病”的防治上,醫學治療的作用確實微乎其微。

去醫院看病,難免要做各種檢查。測試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只建議病人必須準確地向醫生提出主訴,並清楚地表達他們的不適。如果主訴不清,容易導致過度檢查。有的醫生主要靠儀器檢查,不會根據患者的情況做出醫生的基本判斷;主要靠患者自述,靠儀器做出的結果按醫囑服藥。

有壹次我在壹家醫院的急診室,親眼目睹壹個病人跟醫生說他渾身不舒服,表情也很痛苦。醫生問,哪裏不舒服?病人說不清楚。醫生說解釋不清楚就要做全身檢查,很貴的。妳看,醫生不是根據病人的病情做出判斷,而只是聽病人主訴。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生命並不是以身體上的疾病而終結,而是卡在“內心的殘疾”中,慢慢倒下。病來了,大部分人都會陷入“無序就醫”的魔咒,無法自拔。我在世界各地求醫問藥,厚厚的病歷和補充賬單,沒完沒了的抱怨和念叨,我害怕得晚上睡不著覺,直到生命的盡頭。”

在《被誤解的醫療》壹書中,作者蔣字裏行間飽含深情,表達了他對當前醫療現狀的擔憂,以及他因不能為患者樹立正確的就醫觀而“過度醫療”而不自省的迫切心情。

診斷和治療,醫療保健應該以病人為本

醫學是壹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正所謂“騾子或馬,拉出來遛遛”。很多技術的獲得,臨床思維能力的建立,必須在臨床實踐中獲得。

曾經遇到過壹個年近八旬的患者,腎囊腫做了反向手術,讓心內科會診評估手術風險。對了,會診結束後,我問病人為什麽要做這個手術。有什麽不舒服的嗎?沒想到病人說:“沒什麽不舒服的。體檢時發現的,醫生說要手術摘除。”病人的回答令人驚訝。直覺上,這個手術似乎不是病人的需求,而是醫生的需求。

永遠記住,患者是來看不適癥狀的,不是來看什麽輔助檢查結果是陽性的。所以,當壹個積極的結果出來的時候,用“睜壹只眼閉壹只眼”來看待結果,用“閉壹只眼”來深入思考。思考的重點是“主訴癥狀與陽性結果是否有相關性”。並且記住,任何檢查和治療都應該是患者的需求,而不是醫生的需求。

有多少學生,因為家人朋友被疾病所困,立誌長大當醫生。我以為,如果我成為壹名醫生,我可以拯救我所愛的人遠離疾病和痛苦。然而,當我真正成為壹名醫生後,當我看到壹個又壹個的病人從病床上被擡走,即使是我愛的人也不例外,大多數醫生還是沒能思考我給自己和愛的人帶來了什麽好處。

壹個醫生現在真正應該做的是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避免二次醫療相關的傷害,也就是“醫療雙刃劍”傷人的壹面,而不是只知道如何處理疾病。

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韓啟德教授在報告中寫道:“我們現在的醫療出了問題,不是因為它衰落了,而是因為它繁榮了;不是因為它什麽都沒做,而是因為它不知道什麽時候會結束。”這是醫生的自知之明,醫學並不比妳高明。是時候讓醫學治療回到有時有限的治愈,總是和經常的安慰和幫助,讓健康回到健康的生活方式。

正面面對,讓我們回到最初的醫療。

今天的醫療,醫療機構,醫生,患者,都沈浸在免費醫療的“笑聲”中。患者自由看病,自由選擇醫院和醫生,自由講述各種病癥,自由希望醫療機構和醫生能有三頭六臂。通過幹預,他們可以擺脫疾病,在那裏看病和告知會有限制。但是,作為壹個患者,妳知道妳的抱怨越多,妳可能接受的過度治療就越多——過度檢查和過度治療。

作為患者,壹定不能對醫療過於盲目迷信,學會謹慎就醫,維護個體生態;謹慎就醫,學會更多依靠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態建立適應能力。

說到自然規律,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規律。我們應該如何識別、權衡、區分老與病?人們普遍接受年老和死亡,他們都知道年老是這樣的事情——不可避免,不可避免。但科技發展有限後,人們認為自己可以戰勝和戰勝疾病,所以寧願選擇我有病,也不願意承認我老了。

定論

被誤解的醫療是從事臨床工作30多年的作者。他從壹個醫生的角度,深刻反思了中國的醫療現狀,指出要獲得自己健康的真相,首先要從改變醫療觀念開始。希望大家都能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自己,對自己的“抱怨”和“需求”負責,讓妳接受到應該接受的檢查和治療,避免不必要的醫療幹預和可能的醫療損害。當疾病侵襲身體時,我們應該知道藥物治療的作用是有限的。我們要學會積極面對疾病本身,面對疾病帶來的心理變化,面對就醫的無奈。

“當醫生需要實踐。做醫生需要壹顆友善、平靜、平和的心。這樣,妳就能感受到妳的病人,關註病人的內心需求,帶給他安寧和平靜。”——江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