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個人健康數據條
李彥宏曾說“中國人更喜歡用隱私換取便利”,這引發了大規模的網絡輿論反對批評。直接談權利大家都很敏感,但在網上可能說不清楚。
至於為什麽,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壹,大部分人對互聯網技術不熟悉,即使是壹些互聯網從業者。他們不了解新技術的基本情況。營銷經常以高科技便利的名義讓妳打開位置看通訊錄、手機號、身份證號。損失可能看不見,但方便就在眼前。
第二,各種使用協議的隱私協議中含有“霸王條款”,在妳索要手機號後還得用妳的身份證號完成實名認證(遊戲、金融服務強制要求除外)。同意註冊,就可以推送各種廣告,只能“自願接受”各種格式條款,否則軟件會拒絕提供服務。當大家都壹樣的時候,質疑的聲音會在很長壹段時間內越來越小,甚至會覺得這是合適的。
第三,僅僅談論互聯網數據被泄露和濫用的危險社會是不夠的。
我壹個在銀行做風控的朋友告訴我,現在數據泄露太多了,更別說讀取通訊錄、身份證、住址等各種信息了。妳可以從壹個簡單的定位來推斷壹個人的畫像,比如妳上哪所小學,哪所中學,上哪所大學,在哪個公司工作,在哪個圈子。可以從妳和同學朋友同事的定位綜合推斷。如果定位數據被詐騙分子獲取,很容易冒充熟人進行詐騙。
前互聯網時代,行業發展迅速,從計算機行業的壹個子類IT技術行業,發展到約6543.8+0億網民占國民經濟大頭的前沿行業。成長很驚人,但也伴隨著野蠻生長。當數據連上互聯網,妳就是在裸奔。這種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但也說明數據泄露嚴重。
2065438+2007年3月,JD.COM與騰訊安全團隊聯合協助公安部破獲壹起竊取、販賣公民個人信息案。主要嫌疑人是JD.COM的壹名員工,他竊取了50億條個人信息,並通過各種方式在互聯網黑市上出售。
商丘市睢陽區人民法院在裁判文書網公布的壹份刑事判決書顯示,家住河南省商丘市的大學生鄒某,自2019 11起,在淘寶網上爬行8個月,竊取大量用戶數據。在阿裏巴巴註意到這個問題之前,已經有超過1180萬條用戶信息被泄露。
當然,數據泄露不僅僅是巨頭,互聯網的所有相關行業都存在。據永安在線數據泄露監測平臺統計,從2020年6月65438+10月1至今,已發生* *數據泄露事件21620起,涉及金融、互聯網、電商、教育等行業。
無意討論哪些巨頭數據沒有泄露,哪些數據安全性高。在整個互聯網上討論誰的“功夫”更好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是安全生態和規則的建立。
2017年6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202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全文發布。可以說,互聯網領域的基本法律框架已經具備。同時也有地方的探索。今年6月7日,《深圳市數據條例》正式向社會公布,明年6月65438+10月1正式實施,是當地第壹部基礎性的綜合性立法。
就重要性而言,我們可能不會失去任何壹個國家。2020年4月,數據被國家認定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後的“第五生產要素”,在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所以數據的重要性怎麽強調都不為過。
有人可能會擔心,作出規定是好的,但能落實到位嗎?《數據安全法》也充分考慮到了這個問題。為了避免流於形式,數據安全法對政策做了各種細分,同時對技術差異化的實施也有壹定的指導作用。
數據安全法指出,到2021,制定20項以上數據安全行業標準,初步建立電信和互聯網行業數據安全標準體系,有效落實數據安全管理要求,基本滿足行業數據安全保護需求,推動標準在重點領域的應用。
到2023年,制定50項以上數據安全行業標準,完善電信和互聯網行業數據安全標準體系。標準的技術水平、應用效果和國際化程度將顯著提升,有力支撐行業數據安全保護能力的提升。
即使沒有殺熟,那麽數據泄露的情況也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目前各類app,網頁,小程序等。將需要用戶的個人位置、身份和手機號碼等不同的信息。所有平臺都在說會對數據脫敏,但是當妳收到快遞的時候接到客服電話,妳的真實信息往往就完全暴露在別人面前了。如果個人數據得不到安全處理,互聯網就不會健康發展。
好在個人信息保護法8月20日剛剛通過,明確6月165438+10月1日正式實施。《個人信息保護法》詳細規定了個人信息處理的原則,如法律依據、個人信息處理的原則、個人信息的保存期限、個人敏感信息的範圍、處理個人敏感信息的要求等。
具體來說,有些點還是很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比如,不得以欺詐、利誘等方式收集個人信息,不得隱瞞產品或者服務收集個人信息的功能。自動收集個人信息應該是實現產品或服務功能性業務的最低頻率。這樣可以對收藏情況有個大概的了解,也可以有針對性的取消刪除。
以前註冊壹個APP,都是第壹時間查看“告知通知”,終身授權,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撤銷之前野蠻時期的任性授權,默認是合法的,這是對用戶權利的巨大侵犯。
《個人信息保護法》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意應當由個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願、明確地作出,並且可以方便地撤回。不得以個人不同意或撤回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服務。
《個人信息保護法》對敏感的個人信息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如生物信息、醫療衛生信息、金融賬戶信息等。對於企業來說,需要區分個人信息的敏感類型,制定內部的分類標準,並采取相應的更高層次的技術措施進行保護。
但是,沒有辦法。如果在制度層面難以協調,應該考慮技術手段。2019年,銀監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等監管架構,聯合公安機關清理“現金貸”數據源抓取,被譽為大數據風控行業史上最嚴查處。有關部門意識到了“明文數據”泄露的危害性和嚴重性。因此,隱私計算幾乎是數據互聯的唯壹技術解決方案。隱私計算是壹種對隱私信息進行全周期保護的技術。通過對明文數據進行加密,數據可以做到“可用不可見”。
那麽使用隱私計算會不會拖慢數據處理速度,影響企業效率?業內人士表示,隱私計算處理數據的時間最慢是純文本的3-5倍,最快是上百倍。未來壹年左右,行業可以優化提升5-10倍。安全性和效率應該沒有後顧之憂,但經濟適用性仍有待探索。
在現實環境中,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數據分散,不同的數據交互標準,不同的業務流程標準化,不同廠商的底層架構和組件,這些都需要多方合作,安全開發標準應該盡可能放在第壹位。
安恒信息首席科學家劉波指出,壹方面,在全球範圍內,數據安全遠未達到技術的成熟階段,甚至80%左右的數據安全相關技術都處於初級階段;對於中國來說,數據安全技術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因此,互聯網行業在壹段時間內仍可能存在數據濫用、數據泄露、數據販賣等問題。當然,不能把問題完全歸咎於技術,也可以從經濟學、社會學、社會倫理、社會數據安全意識教育等方面來彌補不足。在數據治理層面,可以說是人人為我,人人為我。
受疫情影響,中國經濟承受了很大壓力,但好在“三新”經濟仍保持著亮眼的增長成績。以下是對什麽是“三新經濟”的解釋。“三新經濟”是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內容的經濟活動的集合。
具體表現為基於新興技術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壹系列商務活動。
國家統計局2020年7月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16.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5%,比同期GDP當期增速高1.5個百分點。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08%,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三新經濟”離不開互聯網。沒有數據安全,壹切都將是空中樓閣。可以說,經濟活動越頻繁,數據風險就會相應增加。2021 7月14日,在第二十屆中國互聯網大會數據安全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信息安全部主任魏巍表示,據研究機構統計,2020年全球數據泄露數量超過過去15年的總和。這些數據安全風險已經逐漸從個人、企業蔓延到行業甚至國家,數據安全風險隱患十分突出。
數據安全是新時代的新問題,也是新機遇。數據互聯是大方向。如果生產要素之間的潛力處理得好,效率會大大提高。大數據和雲計算都是以數據安全為基礎的。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保護個人數據安全就是保護自己的財富,保證個人安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