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美人》原文
1998是居裏夫人和她的丈夫發現放射性元素鐳的壹百周年紀念日。壹百年前,1898 65438+2月26日,法蘭西科學院擠滿了人。壹位神情肅穆、略顯疲憊的年輕美女走上講臺,臺下頓時鴉雀無聲。
她的名字是瑪麗·居裏。今天,她將和丈夫皮埃爾·居裏壹起在這裏宣布壹項驚人的發現:天然放射性元素鐳。本來,她想讓丈夫做報告,但皮埃爾·居裏堅持要她做。
在此之前,還沒有女性登上過法國科學院的領獎臺。瑪麗·居裏(Marie Curie)穿著壹襲黑色長裙,白皙端莊的臉上流露出堅定又略顯冷漠的表情,而她微微凹陷的大眼睛讓妳覺得可以看透壹切,看透未來。
她的報告震撼了全場,物理學進入了壹個新時代,她美麗而莊嚴的形象定格在了歷史和每個人的心中。居裏夫人不是第壹個發現放射性的人,但她是關鍵人物。
在她之前,1896 65438+10月,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國科學家貝克雷爾發現了天然放射性。
雖然這些發現都是偶然的,但居裏夫人對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質有放射性嗎?就像在沙灘上發現壹個貝殼,別人可能只是玩玩,她卻要研究這個貝殼是怎麽誕生的,有多長,是怎麽沖到沙灘上的。別人摸索藤蔓,別人摘葉子,她要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這個詞。
兩年後,她發現了釙,然後是鐳。為了提出純鐳,居裏夫婦得到了壹噸可能含有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裏支起壹口大鍋,壹口壹口地聞。然後送到實驗室進行溶解、沈澱和分析。
實驗室只是壹個廢棄的棚子。瑪麗整天在冒煙的火裏攪拌鍋裏的爐渣。她的衣服和手上有酸堿燒傷。有壹天,非常疲倦的瑪麗揉著酸痛的後腰,隔著壹張擺滿試管和量杯的桌子問皮埃爾:“妳覺得這個鐳會是什麽樣子?”
皮埃爾說:“我只希望它有漂亮的顏色。”最後,經過三年零九個月,他們從數噸礦渣中提取了0.1g鐳。它真的有非常漂亮的顏色,在黑暗的破木棚裏散發著微微的藍色熒光。
這種美麗的淡藍色熒光融入了女人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她的性格中有更珍貴的東西。她堅定、剛毅、頑強,有著崇高而執著的追求。
擴展數據寫入背景:
這篇文章是贊美居裏夫人的文章。通過講述居裏夫人不顧激光射線和化學物質的侵蝕,堅持科學研究的故事,充分體現了她堅定執著、淡泊名利、剛毅頑強的獻身科學的精神。全文綜合運用了對比等寫作手法,富有表現力、表現力、細致入微,收到了壹種綜合的美感。
本文寫於1998,發表於10年10月22日光明日報副刊。
當時正在紀念居裏夫人發現鐳100周年。《光明日報》沒有簡單地編發壹篇關於紀念活動的消息,而是發表了《百年之美》這篇文章,從柔和的角度揭示了居裏夫人的人格力量和精神之美,讓遙遠的歷史人物具有了現實意義,挖掘了紀念活動的真正意義,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梁衡把散文的寫作技巧歸結為形、物、情、理、典五要素的綜合運用,充分體現了他的寫作原則和技巧。本文以“形”字開頭,以“理”字結尾,中間以“物”為主體。全文充滿了生動的造型,傳神的感情,細致入微的分析,壹種綜合的美。
居裏夫人的美麗形象在“形”的描述中躍入人們的眼簾:先是簡單介紹“壹位年輕貌美、神情莊重而略顯疲憊的女子走上講臺,臺下頓時鴉雀無聲”,接著又詳細描述“瑪麗·居裏身穿黑色長裙,白皙端莊的臉上露出堅定而略顯冷漠的表情,大大的眼睛微微凹陷,讓妳感覺能看透壹切和未來”。
壹段話裏兩次寫壹個人物的長相是很少見的,也和下文的“淡泊名利”有很大關系。作者在這裏不僅是為了讓人們認識居裏夫人的形象,更是為了讓人們感受到居裏夫人在名利面前的從容與淡定。更重要的是,壹個關於生命價值的深刻主題,選擇如此柔和而人性化的開頭,通過人與人、情與境的對比與融合,巧妙而自然地表達出來,實屬難得。
就好比寫壹部註重形象塑造的小說,讓這個被過度書寫的主題突然產生了新的意境和新的感悟;也正是閃回手法的運用,將居裏夫人的美好形象和豐功偉績壹下子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眼前壹亮,從而達到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