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對《內經》健康的認識
蘇文可以說是所有中醫理論的“源頭”。它的寫作歷史悠久,但這並不影響它的理論性很強。也就是說,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蘇文》仍然是壹部豐富而全面的醫學巨著。
讀過《內經》的人都知道,在整個蘇文,現代人熟悉的口服藥很少。反而在針灸、外治、預防保健中占據了很大的篇幅,從而奠定和構建了傳統保健的基本輪廓。
那麽,妳認為“養生”應該通過什麽手段來實現呢?
這是壹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很少有人能輕松回答。我們經常說養生,但是怎麽養生真的就是吃點東西,做點什麽嗎?即便如此,那麽,為什麽要吃壹些藥和食物,為什麽要這樣做呢?
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黃帝內經》中找到。
總結起來,《內經》的養生理論不外乎三個主要方面:
1,百病從用開始:
“蘇文。經絡辨證論”:所以,春夏秋冬,有陰陽四季,病從過度使用開始,很正常。
很多人認為過度使用就是“過度消費”。但在我看來,這種過度消費的理解並沒有錯,但至少是不全面的。真正的“過度使用”其實是所謂的“積累”,後世醫生稱之為“積累”。
在中醫理論中,積至少可以分為:氣積、血積、食積、酒積、痰積、肉積、水積、乳積等多種。而這些停滯,如果它侵犯了經絡,經絡就停滯了,如果它侵犯了血管,血管就充血了,如果它侵犯了五臟,五臟就困了。
積累的原因不同於外因和內因。
所謂外因,無非是“風、寒、熱、濕、燥、火”之邪。所謂內因,是指飲食、起居、情誌等因素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衡。於是,壹些有害物質甚至形式出現,影響身體健康。
堆積的主要原因是體內陰陽氣血失衡。“過度使用”的過度積累會導致積累,而“過度使用”的過度消費也會導致積累。而且,先積累再生風。可以說“風是百病之源”。
2.脾胃是後天之本:
以及如何調理脾胃?從養生的角度來說,“和”是最基本的做法。
體內的堆積和渣滓,如果長期不清除,肯定會給臟腑經絡和氣血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會造成壹定的損害。
對於身體來說,“過度使用”造成的積累就像“進了家門”。想要健康,就要清理體內的堆積;而要想清除體內的堆積,首先要“開門驅賊”——也就是健脾胃和中焦,去堆積和增厚腸胃。
只有清除了堆積,臟腑(脾胃)才能慢慢調理,身體的健康才能實現。這是和中的壹般概念。
3、舉天地,抓陰陽:
無論哪種養生方式,我們的最終目標都是健康長壽。《內經》對長壽最基本的論述是《上古無罪論》壹書,書中說:舉天地,抓陰陽,終死。
如何養天地,抓陰陽?無非是保持身體的活力。
中醫視“神”為三寶。總結壹下,其實就是通常所說的“生命力”。
在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大的打擊時,我們會說“我們的生命力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其實這種元氣損傷可能是因為臟腑功能的不足,氣血的浪費,更多的可能是情誌抑郁。
俗話說“心中悲痛大於死亡”,其實指的是“生命力”的巨大創傷,它傷害的是精神,尤其是內心的“神”。
所以,活力既是生命之本,也是生命之源。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其實是存在的,可感知的。它對我們的健康和壽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說,壹個人是否健康,最通暢的方式就是看他是否“神清氣爽”。無論他的身體外表多麽強壯,如果他“心不在焉”,他將是壹具行屍走肉。他怎麽會健康?
在中醫養生中,最高境界的養生方法是養“神”,即養身體的元氣。而要滋養元氣,就得去糟粕,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修復臟腑。
這些方面做好之後,再結合情感的“修煉”。如淡泊之情,忌大喜大悲。調整妳的思想,讓妳的精神有意義。這大致就是《內經》所說的:“舉天地,抓陰陽”。
所以,總結起來,《內經》的養生之道,無非就是以上三個方面:避免因過度使用而產生內生積累;養脾胃,固後天之本;調理陰陽,養好神。做到了以上三點,健康長壽就掌握在自己手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