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的道德健康
註重道德修養是中華民族道德的精髓。在中華民族經典的道德故事中,“愛國守法、禮貌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都傳遞給了後人。遠的地方,漢朝的蘇武牧童使臣不負使命,北宋的範仲淹憂國憂民,甚至還有壹位巾幗英雄——賢妻永垂不朽。近期有救人壹命的“反非英雄”鐘南山,也有把時間、金錢、健康奉獻給誌願服務的普通勞動者趙光君。這些道德楷模在不同的時代、在各自的領域裏煥發出光彩,為傳承文明精神、建設文明社會起到了示範、激勵和凝聚崇高精神的作用。
而當今社會的社會道德健康問題層出不窮,我很難分析中國道德社會化的問題與大環境的關系。我只根據自己的感受談壹些淺見。
1,家庭教育缺乏正面引導。
父母平時工作和生意都很忙。他們每天壹大早上班,很晚下班。他們有大量的工作、學習和娛樂,所以他們真的沒有閑暇時間來教育他們的孩子。“錢第壹,錢有臉”的觀念慢慢深入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家庭教育作為青少年成長的第壹環境,對青少年道德品質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孩子的第壹任老師,父母的壹言壹行對孩子有著深刻的影響。現在的青年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都生活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下。而父母的過度保護,大大降低了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也形成了每個人都必須以“我”為中心的自我思維模式,而不是學會如何關心他人。面對摔倒的老人該不該扶的問題,有些家長會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閑事,免得自找麻煩,甚至會訓斥孩子的熱心。漸漸地,青少年必然形成壹種對他人漠不關心的“作風”,不知道什麽叫尊老愛幼,扶弱助殘。?
2.學校的道德教育是模糊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物質享受的同時,逐漸忽視了道德修養,取而代之的是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在這種社會環境的渲染下,學校教育也有壹定的功利性,尤其是在應試教育的驅動下,學生們唯命是從,學校開設的思想品德課也因為不納入考試而成了擺設。
3.法律不能成為維護社會道德的生命線。
“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就像社會規範的壹對雙胞胎孩子,是同壹個問題的兩面,兩者之間是辯證統壹的關系。”那麽,能否通過法律途徑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總是習慣於用正義的天平作為衡量道德的籌碼,卻很少有人想到如何通過法律達到捍衛正義的最終目的。在網絡輿論的喧囂下,很多人會把目光定格在善惡的道德分界線上,很少有人想到法律的救濟途徑,以至於事件的最終結果無法與正義相匹配,這無疑是最可悲和遺憾的。因此,我認為,當前,我國應進壹步完善法律制度,拿出壹劑治愈道德缺失的靈丹妙藥。
4、普遍的社會認知下降。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憑借其在政治、科學、經濟和體育方面的突出表現,已經成為國際強國之壹。但是傳統文化的宣傳好像又落下了。從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可以看出,註重道德是第壹位的。目前已經演變成大多數人追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唯利是圖、處處功利”的意識。宏觀社會的“忽視”和新生代成長中矯正過程的缺失,使得道德社會化的步伐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