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中的人物分析
方鴻漸無疑是舊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錢鐘書對方鴻漸的愛情經歷和生存困惑的描寫,想告訴讀者什麽?錢鐘書對舊中國知識分子的調查和審視背後隱藏著什麽?魯迅博物館副館長孫瑜《從方鴻漸看錢鐘書》,敬請關註。
(全文)
《圍城》為什麽這麽受讀者歡迎,這裏有壹個現象之謎,也就是說,它是壹個知識分子的文本,是壹個知識分子對知識分子自我生活的反思和審視。然後描繪了中國的讀書人,尤其是中國的讀書人的心理不良根源狀態,以及他們的生存困境,所以我說現在很多高中生非常非常願意看這本書,因為他們在方鴻漸身上也看到了我們中國讀書人的影子。如今,在中學和大學的知識社區中,這些文化人像當時壹樣陷入了壹種荒謬的文化困境。也就是說,錢鐘書當年描寫的文人的尷尬,這個知識界的顧忌,今天依然延續,這是該書暢銷的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圍城》主要描寫方鴻漸,27歲留學法國,從歐洲留學回國,然後兩年內過著曲折的生活。
所以方鴻漸從歐洲回來後,起初失業,沒有什麽職業。後來,他就住在婆家。原來他屬於父母給他找的情人,還沒結婚就去世了,所以住在婆家,後來在銀行工作。在銀行工作期間,他和幾個女人發生過關系。錢鐘書在描寫方鴻漸在上海做文員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寫了壹個愛情故事,深刻地表現了這樣壹個文化青年,他在愛情中是如何失意,如何陷入茫然的困境,這樣壹個過程。
比如小說開頭就寫了他和壹個鮑小姐在從巴黎到上海的船上的愛情。他追求寶姑娘,寶姑娘也對他暗送秋波,最後還是被寶姑娘甩了。他被騙了,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錢鐘書眼裏,那種熱烈的關系,是非常非常難得的。最後,他意外地娶了孫柔嘉小姐和孫小姐。結婚時對孫小姐的印象非常非常好。他是壹個非常安靜的知識女性,但結婚後,他們不斷發生沖突,他陷入了家庭的無盡矛盾中。所以方鴻漸在學業上,家庭上,社會上,幾乎沒有什麽閃光點,陷入了壹個悖論,壹個荒謬。比如他娶了孫小姐以後說的話。他說:“結婚後,妳總會發現,妳嫁的不是原來的那個人,妳換了另壹個人。早知如此,婚前就能挽回所有的追求和愛情。戀愛的時候,雙方都會趨同。婚後妳們還是不太了解對方,但妳們壹直是平婚,婚前根本不認識任何人。”方鴻漸的言談給人的感覺很儒雅,像壹個學者,但錢鐘書在描寫他的過程中,認為他其實是壹個沒有自理能力的人,無法樹立自己在高校的學術自信和學術地位。以及生活婚姻壹團糟的人。
他想追求的,他得不到。他不想要的,他壹定要來。來了之後,他以為是人生的轉折點,其實是壹場悲劇的開始。所以我覺得錢鐘書在《圍城》中表現出對婚姻非常悲觀的態度,但是他自己的婚姻卻是非常幸福的。
錢鐘書認為人無法預知自己的未來,人必然會被命運戲弄。比如談戀愛之前,他覺得自己好漂亮,是最美好的東西,他想追求,但是得不到。相反,他帶著妳不想要的東西回來了。妳追求之後,突然發現自己陷入了壹個尷尬的泥潭。方鴻漸壹開始想追求什麽,想尋找什麽,想期待什麽,但最後妳覺得這種尋找、追求、期待,漸漸被麻木、痛苦、絕望代替了。最後,看完妳會覺得,方鴻漸其實已經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壹個非常重要的精神典範。他和阿q、覺新等許多作家筆下的重要形象壹樣,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壹個非常重要的典型形象。我們讀他,看方鴻漸的命運,就會想到錢鐘書本人,想到他的人生態度,想到他的審美追求。
我們在分析方鴻漸這個人物的時候,會覺得中國的文人經常穿壹件外套,就是文人穿的外套。也就是說,他們並不是真的在學習,而是想炫耀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知識,自己的智慧。他們經常講壹些哲學語言,有些對話很精彩,但這些對話不是方鴻漸自己這種人發明的。他只是賣了西方壹些人的壹些想法。例如,當他與趙談話時,他談到了教育問題。他經常說壹些奇妙的事情。我覺得這個人很有想法,感覺他好像很高級。他舉例說,“過去的蒙昧政策不允許人們接受教育。在現代的蒙昧政策中,人們只被允許接受某種教育。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因為不識字而被別人騙了。所以有教養的人,因為他們知道字上的印刷品。”他經常說這樣有趣的事情。
方鴻漸在歐洲留學的時候,其實學的專業並不多。錢鐘書認為自己是個沒用的人。所以錢鐘書小說開頭就說“他是個沒用的人,學不了土木。大學時從社會學系轉到哲學系,最後從中國文學系畢業。學中文的人出國深造,聽起來很可笑。其實不學中國文學的人都要出國留學,因為其他學科都像數學,物理,哲學,心理學,經濟,法律。只有漢語是本土產品,需要外國招牌,才能保持地位。只是中國官員和商人在國內剝削的錢必須換成外匯,以維持國家貨幣的原始價值。”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中國很多人去歐洲留學。我們看他們的文章,也能感覺到錢鐘書和很多留學的人寫的壹些影子,其實並不是真的在外留學,而是鍍金。那麽方鴻漸是個在歐洲幾個國家讀書的鍍金文化人,沒有學過真正的專業,可以說是這樣壹個包治百病的人。
因為他沒有真才實學,在愛情中不斷陷入陷阱。所以,在朋友趙梅的推薦下,我終於去了大學。三閭大學是湖南的壹所國立大學,所以他到了這所大學後,因為學習不好,就當了副教授。因為在國外沒有拿到學位,所以用假文憑來滿足家人的虛榮心。來到三閭學校後,他不敢說自己有假文憑,所以當時只拿到了副教授。他本想在這個學校好好努力,幹出壹番事業,但是這個學校的教授們,從校長到普通的系主任,再到普通的老師,他們的表現和官場、商界的人沒有什麽不同。
其實,錢鐘書是壹個書房裏的人。除了在大學裏,他壹生都在研究室工作。後來,他做了翻譯。他沒有下層階級的經歷。但他的敏銳和對人性的洞察賦予了他非凡的眼光。他在感知周圍人的生活時,往往能從細節中,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現人性的病態和醜惡。比如錢鐘書在寫對話,寫方鴻漸和這些女人。他想引起別的女人的註意,就把自己微妙的心理寫出來,都寫得淋漓盡致。這和歐洲壹些諷刺小說家的壹些作品很像。我覺得他可能也受到了西方某些東西的影響。趙和方鴻漸壹起和高松年校長談話時,他概述了他們不同的內心感受,他們的失落感,他們的嫉妒,他們的狡猾。所以讓人覺得錢鐘書是通過日常生活的細節來給人看的,不是通過曲折,而是通過離奇的故事。所以這是《圍城》很重要的壹個特點。例如,在從上海到三閭大學的漫長旅途中,描述相當精彩。在那段描寫中,錢鐘書通過對圍城中衣食住行的描寫,寫出了這些文人的脆弱、無聊、荒誕。在整個旅程中,他寫了幾個人,如趙和李。大學教授拿著名片四處炫耀。比如,他們上不了車。他終於拿著這張名片上了車。李看見壹個漂亮的寡婦,互相擠眉弄眼,打了起來。在錢鐘書眼裏,這些人表面上只是壹個文人的招牌,其實和市場上的那些混混流氓沒什麽區別。所以我們在讀《圍城》的時候,能感覺到錢鐘書在嘲諷的畫面背後,深深地隱藏著內心的悲傷。在銀幕上,他用那種嬉笑怒罵的風格,他的文筆,勾勒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但是看完之後妳會覺得中國的讀書人就是這樣壹個共同體。就是妳會覺得很無奈,很難過,意思是我們以前講魯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思想。方鴻漸、趙、李、蘇小姐、王楚侯、高松年、韓等人物,在他的作品中都像玩偶壹樣,他可以隨意揉捏,使之成為他思想的象征和思想的載體。所以他用了壹種知識分子的筆法,壹種象牙塔裏很有趣很幽默的東西。還有壹種像中國的學者,像中國的學者,錢鐘書認為沒用的,特別是學過文學和文科的,就像我們專業的人,很多都沒用。魯迅晚年也說過,希望自己的子女,如果有能力,永遠不要做空洞的藝術家、文學家、藝術家,而要找點實際的東西,做點實事。因為魯迅深感中國的文人無用,他們要麽是官員的奴隸,要麽是商人的奴隸,要麽依附於統治者,要麽依附於老板,是壹個利益集團。那麽《圍城》中知識分子依附的是什麽?妳覺得圍城三閭大學和三閭大學都是很官僚的大學。這所大學的校長任命系主任時,要考慮教育部官員之間的關系。而且,教授為了升職,要阿諛奉承,要有所依附。是學者,是沒有自己獨立立場的知識分子。
其實我看方鴻漸的性格,覺得壹點也不討厭這個人,甚至有很多同情。因為錢鐘書心裏也發現了壹些好的東西,比如他不想騙人,他也有自尊,他也覺得慚愧。當他看到別的大學教授在追逐名利的時候很無恥的時候,他也有鄙視,他心裏有了良知。但在描述自己的良心時,錢鐘書只是壹閃而過。他並沒有把目光停留在這個地方,他只是更多的描述了自己生活中尷尬的壹面。比如錢鐘書描述自己的飲食習慣。他吃了又吃,所以中國沒有貴族貴族這種東西。留在國外吃飯是非常優雅的。但他吃飯的時候,他的吃相卻被小說裏的其他角色嘲諷。比如他來到家鄉,剛從歐洲回來演講,第壹次被告知要講東西方文化。其實他沒有那種深刻的體驗,因為他是鍍金的,所以他講東西方文化的時候,講了很多鴉片和梅毒。其實學生是願意聽的,但是對於那些學者,那些靜觀其變的人來說,他們認為他是在鬼混,所以對於真正的學者來說,就相當於非常膚淺的空談。所以錢鐘書在描寫這個人物的時候,讓他處處表現出他的尷尬,他的尷尬。用普通人的話說,就是出醜的地方。例如,和那些教授壹樣,大學也有壹個叫韓的教授。他還拿到了克萊頓大學的假文憑。他撒謊了。方鴻漸在備課的時候,寫了他的心態,錢鐘書寫道:“有些人願意這樣升官,卻還不給自己打氣。那是壹件真正的藝術品。所以鴻漸備課,特地添料,漸漸成了名教授夢。當他拿到學位時,他用論文欺騙了自己的丈夫。當他教書時,他用講義欺騙他的學生。鴻漸那些年沒忽悠丈夫,所以沒拿學位。現在他要哄學生。第壹,講義要作為作品,第二,作品要作為講義,就像粗學裏的理發師,先用傻子和窮人的腦袋做實驗對象來練技術,所以講義在課堂上是合適的,不出問題就作為作品出版。出版後,當然會是指定教材。鴻漸既然很努力,難免有名利妄想。”錢鐘書寫道:“說謊騙人,應該像韓壹樣。妳要有勇氣,堅持下去。妳太不成功了。撒謊的時候要講良心。真是個傻瓜。如果妳膽大心細,至少可以避免高松年的欺騙,老實人的損失,騙子被揭穿的恥辱。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痛苦,其實是壹舉兩得。”
我覺得錢鐘書對這些人的書寫和五四時期的很多作家是不壹樣的。魯迅和巴金筆下的文人,往往有很深的精神痛苦。他們處於對現實不滿的狀態。他們想找到出路,為民族和自己找到出路,但是沒有出路。所以,他們在大澤陷入了壹種痛苦和絕望。但錢鐘書不是這樣的。錢鐘書寫知識分子。這些人是誰?他們是歹徒。他們既沒有對民族的使命感,也沒有文化責任感。他們就是靠留學,打著知識分子的招牌吃飯。用魯迅的話來說,叫“吃的方式”,就是吃的方式,所以這些是壹個沒有節操,沒有倫理,沒有信仰的共同體。所以錢鐘書更看重的是,他認為中國的讀書人更多的是這樣的混混、混混。所以在看他的小說時,我常常覺得錢鐘書在審視生活和周圍的世界時,缺乏魯迅、巴金這樣的作家的溫情。他太殘忍了,甚至還原了人性中最醜陋的東西。比如家庭,他寫方鴻漸的家庭,方鴻漸的父母,方鴻漸的嫂子。妳覺得大家的形象都不可愛。他寫的是大學老師,他的同事,還有幾個可愛的人,包括傭人,也都很醜。就說他是壹個對人性非常失望的人,錢鐘書。不像有些作家,他希望打撈壹些閃耀在人們身上的東西,比如像孫犁這樣的作家,他是壹個內心非常痛苦的人。但當他在寫中國農村人的時候,他發現了他們美好的壹面,以及那些具有人類力量的迷人之處。但是在錢鐘書,包括他的妻子江洋的作品中,妳幾乎看不到這樣的形象。於是他們用殘忍的筆觸嘲諷周圍的世界。他認為錢鐘書認為人陷入了壹種二律背反,生活在壹種荒誕的境地,在這樣壹種荒誕的環境中選擇和掙紮。
錢鐘書在書的序言中寫道。他說:“我沒有忘記這些人是人,但人類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源。”人可以諷刺自己,自嘲,這是非常非常有趣的。壹個作家能在小說中如此冷靜地諷刺自己的人生,其實說明了他的自我拯救的努力,也說明了他的文化情懷,所以我常常想,錢鐘書寫小說的時候,用的是壹種遊戲的筆法。他不像有些作家那麽累,有些作家寫完壹部小說就覺得筋疲力盡。雖然他是在焦慮中寫的這本書,但是妳會發現他寫的很平靜。也就是說,在他的整個寫作中,表現出了與當時主流、流行的敘事模式完全不同的風格。當時是三四十年代,中國文學的主流是左翼文學。左翼文學主要通過廣闊的社會生活、階級鬥爭以及不同的階級矛盾和鬥爭來表現中國社會的壹些本質的東西。但是,錢鐘書回避了這些事情。錢鐘書似乎並不相信人們能用這種泛道德化、泛意識形態化的敘事來真正表達這種普世性的東西。他不相信。所以錢鐘書壹開始就避開了流行的色彩和壹切亮眼的思想。他用自己的直覺、對生活的直覺和自己的知識展示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人的生活。錢鐘書的文本,其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因為他超越了時代,超越了他的意識形態,超越了他自身的局限。他認為人是有限的,也正是因為他關註了這種有限性,他也意識到了自己的有限性,這使得他的小說獲得了壹種無限的閱讀可能性和壹個無限的讀者。
在錢鐘書眼裏,中國的文人缺乏創造力。在科舉時代,中國的文人是依附於八股的。中國開化後,留學海外,中國人逐漸養成了洋奴心態,所以能真正在內心感知西方文化精髓,從中國東方文化中提煉出壹種新的文化元素的這樣的學者少之又少。我們舉個例子。魯迅去日本留學的時候,有200多個。其實他回來之後,只有少數人非常非常優秀,大部分人都很普通,很壹般,很平庸,甚至可笑。也就是說,有那麽多沒有專業知識,卻沾染了中國傳統文人陋習的普通知識分子。那麽錢鐘書就是捕捉到了這樣壹個人物群體來分析,生動地展現他們的內心世界,從而看透我們國家的壹些基本元素,也就是壹些習氣不好的東西。錢鐘書筆下的三閭大學的各種教授都是漫畫式的諷刺。所以這部小說,總的來說,表現了壹個無用的,無力的,精神上被剝奪的人物形象,壹個學者的形象。在錢鐘書眼裏,方鴻漸這種人是被社會拋棄的,無用的,智障的,精神垃圾。
我覺得方鴻漸這個形象至少說明了錢鐘書的壹些思想:第壹,就是說通過方鴻漸的命運,尷尬的命運,他不斷的追求,失落,失業,失戀,失禮,失寵。他展示了什麽真理?第壹,我覺得他表現了人類的局限性。五四以後的中國很多作家,在描寫壹個非常感人的形象的時候,都想把他寫得非常好,非常感人,非常崇高,非常英雄。但錢鐘書是不相信完美的,我們會覺得方鴻漸在學生面前是老師,但他是個無能的老師,連自己都搞不清楚。第二點,錢鐘書,我覺得他是方鴻漸的形象。他通過方鴻漸命運的出現,表現出這樣壹種思想,人性本惡。錢鐘書似乎並不相信《生命之初》所說的人性本善,所以他經常在《管嘴編》和《覃逸路》中揭露壹些我們認為偉大而重要的學者和作家的缺點,他看到了他們醜陋的壹面。
錢鐘書在他的學術著作中實際上包含了這些思想。我們舉個例子。比如錢鐘書經常說不相信純粹純粹的東西。他不相信純粹的東西。他說,真理是存在的,但要實現真理,就必須依附於普通的地方,以非常庸俗的方式操作。美好的東西妳不能用美好的方式去操作,但妳必須用非常庸俗的方式去操作才能成功。妳可以想壹想,除此之外,那些不愉快的事情都是用什麽方法操作的,所以錢鐘書在他的小說中不斷發現知識分子群體的奧秘。比如在報紙上,銀行裏,大學裏,特別是大學裏,他寫的都是這些從國外回來的學者教授,也就是說在中國土生土長的教授都是這樣寫的。五四以後,可以說魯迅和錢鐘書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現代諷刺文學的這樣壹個基礎。魯迅呢?他是壹個戰士,用諷刺幽默的口吻戰鬥著,抵抗著黑暗和絕望。他建立了自己的敘事語言和敘事代碼。錢鐘書呢?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為我們編織了壹個虛幻的世界,但我們會覺得,他雖然是壹個虛擬的世界,卻是我們現實生活的寫照。第三,在人物中,他處處表現了人類生存的二律背反。甚至同壹個命題也會有壹個相反的命題,這意味著人在壹個枷鎖中無處不在。有所得的同時也有所失,所以《圍城》這個書名本身就有壹個哲學上的用意,就是城裏人想出去,城外人想沖進去。人在不斷的選擇,卻在不斷的進入壹個陷阱,壹場災難。人壹開始想的和最後得到的是不壹樣的。所以方鴻漸這個人物,在這幾點上,讓我們感受到了錢鐘書的精神世界,他內心的悲傷和孤獨。晚年,錢鐘書幾乎不參加任何社會活動,拒絕接受媒體采訪。電視臺讓他拍視頻,他堅決不露面,因為他也知道,人壹說話,壹行動,上帝都會笑,說不定就變成方鴻漸了,出軌什麽的,因為人是有限的。他處處看到人的有限性和尷尬,對人非常絕望。我認為錢鐘書表現了這樣壹種思想。
方鴻漸最根本的意義是我們現代教育的失敗,現代文化的失敗。在他看似神秘而艱難的外表背後,隱含著壹種空虛、無力、灰色、荒誕的深層意蘊,隱含著這樣壹種意義。中國的所謂知識分子,現在很多都被名利驅動,遠離了學問,也在做著與學術無關的事情。所以我常常想,如果魯迅和錢鐘書現在年輕,也許會寫出更精彩的文章來嘲諷這樣的現象。所以,壹個民族最可怕的腐敗是文化和教育的腐敗,因為只有大學才能生長精神,大學是純潔精神的花園,思想的源泉。妳看很多西方國家,非常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還有壹些重要的思想,都是在大學裏產生的,因為這個大學應該是超功利的,它不應該有功利的思想,不去追求壹種外在的東西,它是壹種自由,壹種心靈和上帝的交流就會產生壹種理論。妳就像古希臘。為什麽古希臘產生了那麽多像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這樣的人?因為當時的古希臘人處於博弈狀態,他們強調文化的非功利性,那麽利他主義就會想到直接和上帝溝通。思考月亮為什麽這樣,星星為什麽這樣,大海的波浪是怎麽產生的,然後他出現了邏輯學,自然科學,各種理論出現了。但是在中國,我們從孔子開始,我們開始了我們的文化。孔子告訴我們,壹切都要有用,都要為統治者服務,為誰服務,為誰服務。中國的知識分子從來都是依附於別人,為別人服務,不是獨立思考,不是獨立思考。所以在《圍城》裏,錢鐘書寫了壹些輕率、糊塗、醜陋的知識分子。他們沒有獨立的精神和人格,沒有超功利的文化情懷,即使擔心我們的民族文化,也沒有這樣的情懷和對當下生活的傷害。所以三閭大學實際上是當時中國現代教育腐敗黑暗的壹個縮影。我認為它的警示意義非常大,因為當中國的大學像三閭大學壹樣存在時,中國不會產生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哲學家和偉大的科學家。所以我覺得錢鐘書說他偉大是因為他發現了這些問題。他用自己諷刺的語言,顛覆性的,敘事性的語序描述了這種生活。他向讀者展示了這種恐怖和令人不寒而栗的黑暗,使我們認識到,中國知識分子和中國知識分子必須重新做人,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就是說,必須進行思想革命,改造國民性,從根本上改造中國人的思想。當我們談論中國的文化悲劇時,許多人經常談論社會和人民。社會人的敘述者其實是壹個文人,所以當文人自身得不到解放,成為壹個非常小家子氣和奴性的人物時,就不可能產生健康的文化。所以《圍城》的啟發太大太深遠了。
所以我想,我們今天怎麽樣?我們再來看看《圍城》。我覺得壹方面它使我們能夠回到歷史,了解30年代那段時間的生活,同時也可以反思我們現在的知識界和讀書界。我們會覺得中國文人的自卑,它的存在,它有歷史,它有自己的源頭,它有脈搏。所以它具有深刻的文化標本意義。所以我覺得我們可以通過方鴻漸、圍城、錢鐘書來深刻反思我們自己,反思我們今天的生活。我們是不是也以壹種虛幻的欺騙人或者被人欺騙的方式,處於壹種尷尬的文化境界?我們是否已經成為社會上多余的、無力的、無助的、孤獨的存在?我們是壹個充滿幻想,實際上壹直在痛苦和絕望中掙紮的可憐身影嗎?它帶給我們的聯想,帶給我們的啟示是非常非常深遠的。